第十三章 乌巴庆 U BA KHIN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标是启发自身内的「活化无常」
──完全经验到真正无常,
即身心连续体很快融化,
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
在那时,心灵产生净化力──
或感受内在自我的无常,
最终希望能达到内、外宁静和平衡的状态,
个人全神贯注于身内无常时,
即可达成此一目标。
乌巴庆(U Ba Khin 1899~1971)是位在家禅修大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人物之一。他约在四十岁仍任公职时,开始学禅修。他在著名的缅甸在家宗师帖特(Saya Thet Gyi 1873~1945。译按:他曾在雷迪法师〔Ledi Say^adaw〕座下修学七年)的指导下,广泛学习,精熟多种专注禅修,并发明一种最有效的技巧,来修毗婆舍那的内观禅修。这方法系洞察色法和心法,集中注意感受浮现的变化。
乌巴庆是个有名、威力特强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就是这种内在力量的象征。英国退出缅甸后,他成为审计长,是内阁级的官员,同时在仰光成立「国际禅修中心」(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译按:一九五二年成立),从事教学。事实上,他从公职退休后,不仅发展禅修中心,广泛教导禅修方法,同时是缅甸政府四个部门的负责人。
乌巴庆在俗世生活中,做为一家之主和高级公务人员的积极参与态度,很明显地注入他的教学系统和风格。他较喜欢利用直接、密集的方法,强调实用性,而不祇求方法理论的了解。他的教导主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而他用于说明他所知晓的术语,对大部分佛教徒的佛学理解,或现代科学准确性而言,似乎不精确。这是因为他对任何法义的理论架构并无兴趣。而祇是尝试对自己的经验,予以充分的解释,以作为教授禅修的基础。他认为佛教是去实践,而非空谈。
虽曾有一段时间,很多西方人士在「国际禅修中心」学习,但由于签证限制之故,过去十年来,来访的西方人士不多。中心内有厅堂和供来访学禅者使用的房间,以及一间讲授教学、禅修要领的中央静坐庙塔。乌巴庆虽已于多年前过世,但他有很多具教导资格的门徒,在中心就有一位赛耶玛(Saiyama)女居士(译按:今在英国教学),负责讲授,而来仰光的西方人士,仍备受礼待,且祇要时间许可,都被细心教导。这里的讲授是密集式的,虽然乌巴庆教授很多不同的专注禅修法,现在呼吸专注法是最常配合他的内观来练习。
这种特殊方法,系在经历一段专注练习后,有系统的将注意力移到身体上,进而意识到身体内的肉体感受。行者在观察这些肉体感受时,培养对无常的警觉,即无常特征。用乌巴庆的话说,当无常活跃时,在我们称为人类的身心连续物上,发生杂念净化的过程。这净化的媒介物或模式,乌巴庆称为「涅槃元素」(nibbana dhatu)。这涅槃元素的本质难以说明,因为它既不是理论,甚或不是概念。事实上,它是种经验。当人对无常的真实状态观察愈深时,会愈来愈深入真实的本质,而产生一种不同模式,不同元素,这元素在存在的最基本处接触杂念,进而从根去除杂念。这祇是将过程予以粗略的概念化,而乌巴庆深知这是难以解释的,仅能经验。他自己对此的说明也是譬喻式的:
学生具有察觉无常、苦、和无我的意识时,会在内在培养我们所称「涅槃元素」的光明火花,这涅槃元素会去除造成肉体及精神疾病起源的所有杂念和毒素。而这些杂念和毒素是所作恶业的结果。就像燃油点火燃烧一样,内在负面力量(杂念或毒素),经由学生在禅修过程中,以无常的觉知所产生的涅槃元素来去除。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当一个人培养出来的涅槃元素,冲击自身内在的杂念和毒素时,会产生某些剧变,必须要能忍受。这剧变会增强身内原子辐射、摩擦、振动等的灵敏度。
这强度增长得非常之多,以致于人会感觉到,好象他的身体就像电和苦团。
了解五蕴的生灭是佛教禅修的要旨。祇有真正了解无常而培养出涅槃元素时,涅槃元素对内在杂念的冲击,方能产生燃烧的感觉,这感觉无论如何,不应持久。
这时,才能了解涅槃元素,是觉悟无常所产生的一种力量,而觉悟无常是真正的无常禅修经验。这是净化过程,会引导行者在自身内在体验涅槃宁静。这是乌巴庆的教学心要。
对西方行者而言,乌巴庆教师团有几个很好的老师。在印度,葛印卡(Goenka),是位师承乌巴庆风格、威力强大的老师,已有连续五年(译按:本书一九七七年写作前五年),主持十天密集禅修课程,用内观禅修的西方人,已有数千人。
在美洲,罗伯特·哈维(Robert Hover)和露丝·邓尼森(Ruth Dennison),近来旅游各地为有兴趣的学生举办密集禅修课程。这种方法,就像其它密集课程一样,可以引导认真的学生在短期内,深入洞察真理。当然,学生必须继续将洞察真理,融入日常生活。
佛法实践精要 /乌巴庆 着
虽然有人在战场上征服千人千次,但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战士。
《经法句经》(译按:第一○三偈)
佛学基本概念
根据字典上意义,佛教不是个宗教,因为它不像其它所有宗教,有一中心的上帝。严格说来,佛教是结合身体和心灵道德规范的一套哲学体系。它的目的在于灭绝痛苦和死亡。
佛陀第一次说法的四圣谛,奠定本哲学体系。事实上,前三个圣谛阐明佛陀的哲学,而第四个圣谛(八正道,是道德兼哲学的一套规范)则作为达成目的的方法。这第一次说法,系对憍陈如(Ko&n&da^n^na)领导的五苦行者,他们是佛陀早期求道的同修。憍陈如是佛陀第一个完全证悟的弟子。
现在我们谈到四圣谛,它们是:
一、苦谛
二、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三、灭谛:苦之止息
四、道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
要完全了解佛陀哲学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白苦谛。为了说明苦谛,佛陀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问题。
首先,利用推论过程。佛陀让弟子了解,人生是苦难,人生是痛苦的,生是痛苦,老是痛苦,病是痛苦,死是痛苦。然而,人类感官影响是如此强烈,以致我们易于忘了自己,忘了我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稍想一下,胎儿如何维持生命,胎儿从出生一刻起,必须如何奋斗生存,他必须如何准备面对人生,而且作为人类,他必须奋斗到最后一口气为止。人生真是痛苦,人愈执着自我,就愈痛苦。事实上,人必须经历的痛苦,都被喜爱的短暂的感官享受所压抑,而这感官享乐仅似黑暗中偶然的聚光。但是人因这迷惑而远离真理,所以一定要奋力自救,从人生、痛苦和死亡的轮回中解放出来。
其次,佛陀让弟子知道,人是由极微(Kal^apa,次原子单位)组成,各极微在生成同时,也开始死亡。每个极微是由下列自然元素形成的一团物质:一、延展(地),二、内聚(水),三、辐射(热和冷),四、动(风),五、颜色,六、香,七、味,八、营养素。
存在这宇宙的每个东西,无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是由极微所组成。这极微在生成的同时,开始死亡。各极微系由这八个基本元素组成的一团物质。前四者为物质本质,是极微的主要部分;而其它四者仅是依附前四者产生的附属物。极微是物质界最小的颗粒,今日它仍超出科学范畴。祇有在八个自然元素聚合时,方能形成极微的存在。换言之,这八个自然元素活动情形共同存在的那一剎那,而仅在那剎那,产生一团物质。这极微的尺寸,是灰尘颗粒的数十万分之一。极微的寿命祇有瞬间之久,而眨眼之际即有十兆个瞬间。这些极微都在不断地变迁中。对一个毗婆舍那学习有成的学生而言,他可感觉这些极微,宛如一股能源。人类肉体并非如其外观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与生命力共存的连续状态的综合物体。
为了使我的说明,让当代人容易了解,我借重伊沙克·亚西莫夫(Isaac Asimov)所着《原子的内在》(Inside the Atom)一书中有关「原子内容」(AtomicContents)的论述,他叙述有关生物肉体各部位,随时持续发生的化学反应。这应足以说明所有东西,无论其如何不同,都是由所谓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经科学证实,是处于生成、分裂或改变的状态中。因此,我们应接受佛陀的观念:所有复合物都会改变、衰变或无常。
不过,佛陀在阐述这无常理论时,论及形成物体的情形,佛陀所知物体,比今日科学发现的原子更细小。
对不用心观察的人而言,一块铁是不动的。科学家知道,它是由持续变迁的电子所组成。假如对这块铁是这样,那对生物,如人类,则是什么情形呢?人类肉体内在发生的改变,一定是更激烈。人是否感受到自身内在摇撼的振动呢?知道所有事物是在变迁中的科学家,可曾感受到自己肉体祇不过是能源和振动而已?而内省看到自己肉体祇是能源和振动的人,其心理态度反应又如何呢?要解渴,人可以容易从一个村庄的井中,取一杯水喝下。假设人的双眼如显微镜般的威力强大,人确定会犹豫去喝这杯水,因为他会看到水中放大的细菌。所以相同情形,当人了解自身内在不断的改变(无常)时,他一定会因敏锐感官感受身内原子辐射、振动和摩擦,而了解苦谛。事实上,人生是苦的,不管是内在最终本质或外观。
当我说佛陀教导「人生是苦」时,请不要认为,果真如此的话,就不值得生存,而跑开并且以为佛教的痛苦观念令人惊骇,让人没有机会过合理的快乐生活。那么,快乐是什么?世间人们会因科学家在物质范畴的成就而快乐吗?他们或许有时会发现欲乐,但内心里,他们不会因已发…
《第十三章 乌巴庆 佛法实践精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