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叁章 烏巴慶 佛法實踐精要

  第十叁章 烏巴慶 U BA KHIN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標是啓發自身內的「活化無常」

   ──完全經驗到真正無常,

   即身心連續體很快融化,

   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

   在那時,心靈産生淨化力──

   或感受內在自我的無常,

   最終希望能達到內、外甯靜和平衡的狀態,

   個人全神貫注于身內無常時,

   即可達成此一目標。

  烏巴慶(U Ba Khin 1899~1971)是位在家禅修大師,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特殊人物之一。他約在四十歲仍任公職時,開始學禅修。他在著名的緬甸在家宗師帖特(Saya Thet Gyi 1873~1945。譯按:他曾在雷迪法師〔Ledi Say^adaw〕座下修學七年)的指導下,廣泛學習,精熟多種專注禅修,並發明一種最有效的技巧,來修毗婆舍那的內觀禅修。這方法系洞察色法和心法,集中注意感受浮現的變化。

  烏巴慶是個有名、威力特強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就是這種內在力量的象征。英國退出緬甸後,他成爲審計長,是內閣級的官員,同時在仰光成立「國際禅修中心」(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譯按:一九五二年成立),從事教學。事實上,他從公職退休後,不僅發展禅修中心,廣泛教導禅修方法,同時是緬甸政府四個部門的負責人。

  烏巴慶在俗世生活中,做爲一家之主和高級公務人員的積極參與態度,很明顯地注入他的教學系統和風格。他較喜歡利用直接、密集的方法,強調實用性,而不祇求方法理論的了解。他的教導主要基于自己的經驗,而他用于說明他所知曉的術語,對大部分佛教徒的佛學理解,或現代科學准確性而言,似乎不精確。這是因爲他對任何法義的理論架構並無興趣。而祇是嘗試對自己的經驗,予以充分的解釋,以作爲教授禅修的基礎。他認爲佛教是去實踐,而非空談。

  雖曾有一段時間,很多西方人士在「國際禅修中心」學習,但由于簽證限製之故,過去十年來,來訪的西方人士不多。中心內有廳堂和供來訪學禅者使用的房間,以及一間講授教學、禅修要領的中央靜坐廟塔。烏巴慶雖已于多年前過世,但他有很多具教導資格的門徒,在中心就有一位賽耶瑪(Saiyama)女居士(譯按:今在英國教學),負責講授,而來仰光的西方人士,仍備受禮待,且祇要時間許可,都被細心教導。這裏的講授是密集式的,雖然烏巴慶教授很多不同的專注禅修法,現在呼吸專注法是最常配合他的內觀來練習。

  這種特殊方法,系在經曆一段專注練習後,有系統的將注意力移到身體上,進而意識到身體內的肉體感受。行者在觀察這些肉體感受時,培養對無常的警覺,即無常特征。用烏巴慶的話說,當無常活躍時,在我們稱爲人類的身心連續物上,發生雜念淨化的過程。這淨化的媒介物或模式,烏巴慶稱爲「涅槃元素」(nibbana dhatu)。這涅槃元素的本質難以說明,因爲它既不是理論,甚或不是概念。事實上,它是種經驗。當人對無常的真實狀態觀察愈深時,會愈來愈深入真實的本質,而産生一種不同模式,不同元素,這元素在存在的最基本處接觸雜念,進而從根去除雜念。這祇是將過程予以粗略的概念化,而烏巴慶深知這是難以解釋的,僅能經驗。他自己對此的說明也是譬喻式的:

  學生具有察覺無常、苦、和無我的意識時,會在內在培養我們所稱「涅槃元素」的光明火花,這涅槃元素會去除造成肉體及精神疾病起源的所有雜念和毒素。而這些雜念和毒素是所作惡業的結果。就像燃油點火燃燒一樣,內在負面力量(雜念或毒素),經由學生在禅修過程中,以無常的覺知所産生的涅槃元素來去除。這裏有一點要注意,當一個人培養出來的涅槃元素,沖擊自身內在的雜念和毒素時,會産生某些劇變,必須要能忍受。這劇變會增強身內原子輻射、摩擦、振動等的靈敏度。

  這強度增長得非常之多,以致于人會感覺到,好象他的身體就像電和苦團。

  了解五蘊的生滅是佛教禅修的要旨。祇有真正了解無常而培養出涅槃元素時,涅槃元素對內在雜念的沖擊,方能産生燃燒的感覺,這感覺無論如何,不應持久。

  這時,才能了解涅槃元素,是覺悟無常所産生的一種力量,而覺悟無常是真正的無常禅修經驗。這是淨化過程,會引導行者在自身內在體驗涅槃甯靜。這是烏巴慶的教學心要。

  對西方行者而言,烏巴慶教師團有幾個很好的老師。在印度,葛印卡(Goenka),是位師承烏巴慶風格、威力強大的老師,已有連續五年(譯按:本書一九七七年寫作前五年),主持十天密集禅修課程,用內觀禅修的西方人,已有數千人。

  在美洲,羅伯特·哈維(Robert Hover)和露絲·鄧尼森(Ruth Dennison),近來旅遊各地爲有興趣的學生舉辦密集禅修課程。這種方法,就像其它密集課程一樣,可以引導認真的學生在短期內,深入洞察真理。當然,學生必須繼續將洞察真理,融入日常生活。

  佛法實踐精要 /烏巴慶 著

  雖然有人在戰場上征服千人千次,但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戰士。

   《經法句經》(譯按:第一○叁偈)

  佛學基本概念

  根據字典上意義,佛教不是個宗教,因爲它不像其它所有宗教,有一中心的上帝。嚴格說來,佛教是結合身體和心靈道德規範的一套哲學體系。它的目的在于滅絕痛苦和死亡。

  佛陀第一次說法的四聖谛,奠定本哲學體系。事實上,前叁個聖谛闡明佛陀的哲學,而第四個聖谛(八正道,是道德兼哲學的一套規範)則作爲達成目的的方法。這第一次說法,系對憍陳如(Ko&n&da^n^na)領導的五苦行者,他們是佛陀早期求道的同修。憍陳如是佛陀第一個完全證悟的弟子。

  現在我們談到四聖谛,它們是:

  

   一、苦谛

   二、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叁、滅谛:苦之止息

   四、道谛: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

  要完全了解佛陀哲學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白苦谛。爲了說明苦谛,佛陀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問題。

  首先,利用推論過程。佛陀讓弟子了解,人生是苦難,人生是痛苦的,生是痛苦,老是痛苦,病是痛苦,死是痛苦。然而,人類感官影響是如此強烈,以致我們易于忘了自己,忘了我們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稍想一下,胎兒如何維持生命,胎兒從出生一刻起,必須如何奮鬥生存,他必須如何准備面對人生,而且作爲人類,他必須奮鬥到最後一口氣爲止。人生真是痛苦,人愈執著自我,就愈痛苦。事實上,人必須經曆的痛苦,都被喜愛的短暫的感官享受所壓抑,而這感官享樂僅似黑暗中偶然的聚光。但是人因這迷惑而遠離真理,所以一定要奮力自救,從人生、痛苦和死亡的輪回中解放出來。

  其次,佛陀讓弟子知道,人是由極微(Kal^apa,次原子單位)組成,各極微在生成同時,也開始死亡。每個極微是由下列自然元素形成的一團物質:一、延展(地),二、內聚(水),叁、輻射(熱和冷),四、動(風),五、顔色,六、香,七、味,八、營養素。

  存在這宇宙的每個東西,無論是有生命或無生命,都是由極微所組成。這極微在生成的同時,開始死亡。各極微系由這八個基本元素組成的一團物質。前四者爲物質本質,是極微的主要部分;而其它四者僅是依附前四者産生的附屬物。極微是物質界最小的顆粒,今日它仍超出科學範疇。祇有在八個自然元素聚合時,方能形成極微的存在。換言之,這八個自然元素活動情形共同存在的那一剎那,而僅在那剎那,産生一團物質。這極微的尺寸,是灰塵顆粒的數十萬分之一。極微的壽命祇有瞬間之久,而眨眼之際即有十兆個瞬間。這些極微都在不斷地變遷中。對一個毗婆舍那學習有成的學生而言,他可感覺這些極微,宛如一股能源。人類肉體並非如其外觀是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與生命力共存的連續狀態的綜合物體。

  爲了使我的說明,讓當代人容易了解,我借重伊沙克·亞西莫夫(Isaac Asimov)所著《原子的內在》(Inside the Atom)一書中有關「原子內容」(AtomicContents)的論述,他敘述有關生物肉體各部位,隨時持續發生的化學反應。這應足以說明所有東西,無論其如何不同,都是由所謂原子組成的。這些原子經科學證實,是處于生成、分裂或改變的狀態中。因此,我們應接受佛陀的觀念:所有複合物都會改變、衰變或無常。

  不過,佛陀在闡述這無常理論時,論及形成物體的情形,佛陀所知物體,比今日科學發現的原子更細小。

  對不用心觀察的人而言,一塊鐵是不動的。科學家知道,它是由持續變遷的電子所組成。假如對這塊鐵是這樣,那對生物,如人類,則是什麼情形呢?人類肉體內在發生的改變,一定是更激烈。人是否感受到自身內在搖撼的振動呢?知道所有事物是在變遷中的科學家,可曾感受到自己肉體祇不過是能源和振動而已?而內省看到自己肉體祇是能源和振動的人,其心理態度反應又如何呢?要解渴,人可以容易從一個村莊的井中,取一杯水喝下。假設人的雙眼如顯微鏡般的威力強大,人確定會猶豫去喝這杯水,因爲他會看到水中放大的細菌。所以相同情形,當人了解自身內在不斷的改變(無常)時,他一定會因敏銳感官感受身內原子輻射、振動和摩擦,而了解苦谛。事實上,人生是苦的,不管是內在最終本質或外觀。

  當我說佛陀教導「人生是苦」時,請不要認爲,果真如此的話,就不值得生存,而跑開並且以爲佛教的痛苦觀念令人驚駭,讓人沒有機會過合理的快樂生活。那麼,快樂是什麼?世間人們會因科學家在物質範疇的成就而快樂嗎?他們或許有時會發現欲樂,但內心裏,他們不會因已發…

《第十叁章 烏巴慶 佛法實踐精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