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正發生、將發生的事情而快樂。爲什麼?這是因爲即使人已經征服物質世界,仍不能征服自己的心。
肉體産生的快感,一點也比不上經由佛教禅修獲得的內心甯靜的喜悅。肉體快感産生之前與之後,都是煩惱和痛苦,就像抓腫疹,而禅修喜悅則免除這些煩惱或痛苦。從感官世界來了解禅修是怎樣的喜悅是很難的。不過,我知道你可以享有嘗試一下這種喜悅,方便比較。所以,沒有理由認爲佛教教導痛苦的經驗,令人感到悲慘、不幸。請相信我,禅修讓你脫離凡俗生活,就像清澈水塘中的蓮花,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它給你內在甯靜,不僅滿足你逐漸超越每日生活中的麻煩,且慢慢確定地脫離生、苦、死的限製。
那麼,苦的源頭在哪裏呢?佛陀說,它來自渴望。一旦欲望種籽播下,它長成貪婪,且倍數成長爲渴望或貪欲,不是追求權力,就是追求物質收益。深植欲望種籽的人,成爲渴望的奴役,自然被驅使成身心交瘁,祇爲追趕這些渴望,直到有所成果。最後的結果,必定是邪惡心靈力量的累積,而這是由他原有欲望和忿怒激發的行爲、言語、和觀念所産生的。
于是,在時間之流中,反應在每個人身上的是行爲的精神力量。這些力量即是讓身心持續運作的內在苦源。
祇有證果聖人阿羅漢可以完全了解苦谛。一旦了解苦谛,苦因會自動毀滅,人即可停止痛苦或疾病。依據佛陀製定的禅修過程去了解苦谛是了解佛陀教義最重要的事情。
那麼,什麼是滅苦之道呢?那就是佛陀第一次說法開示的八正道。這八正道分爲叁學,就是戒、定、慧。
戒
戒:叁條正道:一、正語。二、正業。叁、正命。
正語的意思是言語必是真實、有益、不粗鄙、不含敵意。
正業系指基本道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和不酗酒。
正命就是不從事于增加他人痛苦的職業,例如販奴、製造武器,或走私毒品。
這些通常代表佛陀首次說法最初宣示的道德律。不過,在此之後,佛陀將它擴大,對僧侶和在家弟子分訂戒律。
我不需用爲僧侶製定的戒律來困擾你們。我祇讓你們知道佛教在家弟子的道德律。這道德律叫做五戒,是:
一、不殺生。生命是萬物最珍貴的東西,佛陀在規定此戒時,他的悲憫擴及萬物。
二、不偷盜。這是克製對財富不當的欲念。
叁、不邪淫。性欲蟄伏在人心中。幾乎所有人都難以抗拒它。所以,佛陀禁止非法縱欲。
四、不妄語。這是爲了能透過言語而成就真理。
五、不飲酒。飲酒讓人失去證道必要的心智平衡和推理能力。
所以這五戒是要節製行爲和言語,以及作爲心靈專注和平靜的基礎。
凡是要從事佛教禅修訓練的人,必須沿著八正道而行。首先,學生必須承諾遵守五戒,以維持最起碼的道德標准。我相信這五戒並不傷害任何宗教信仰。
禅修
我們現在談到佛教精神範疇,即正確的禅修。八正道的第二階段包括:
一、正勤
二、正念
叁、正定
正勤當然是正念的先決條件。除非他立志堅定,努力縮小飄浮不定的心思,否則難以期盼能保有正念,並以正定將心智帶入專注于一境的沈思和平靜的狀態。至此,心智沒有五蓋,純淨、甯靜、內外皆光明。在這種狀態下的心智,有力、明亮。它經曆心靈反照的光明,其程度不同,如同星星與太陽之差別。簡單的說,在完全黑暗的心眼中,所反射的光,即是心靈的純淨、甯靜與平和。
印度教徒追求它。從光明到空虛,再回到光明,是真正的婆羅門教法。在《新約·馬太福音》中,說到「充滿光的身體」。我們也知道,羅馬天主教神父定期靜坐,爲求這神奇的光。神聖的《可蘭經》也突顯聖光證明的重要。
這心靈反照的光表示內在心靈的純淨,而心靈的純淨是宗教生活的本質,不管是佛教徒、印度教徒、天主教徒,或回教徒。事實上,心靈的純淨是所有宗教最大的共同點。唯愛是人類團結的方法,是至高無上的,除非心靈超越純淨,愛方能如此至高。平衡的心是平衡別人心靈不平衡的要件。「就像造箭者拉直他的箭調伏妄念,智者理平掉舉不安,是難以保衛、難以抵擋的思緒。」(譯按:請參考《法句經》,第叁十叁偈)佛陀如是說。心靈訓練和身體訓練是一樣需要的。那麼,爲何不訓練心靈,讓它純潔、強壯,如此你可享有禅修的安靜,「內在禅定的喜悅」。
當內在平靜開始充滿心靈時,你會確切在真理的知識上有所進展。我們的經驗是,在適當的指導下,這心靈內在的平靜和純淨含光,每人都可獲得,而無關他們的宗教或信仰,假使他們有真誠目的,准備在嘗試期間服從指導的話。
關于這點,宗教導師祇是個引導者(注:烏巴慶認爲老師的角色,在學生進展中最爲重要。他寫到:「沒有老師的幫助,學生無法達到純淨心靈的程度。」他視自己祇是個引導者。但就像曾橫越崎岖地勢的旅人,他有力量排除某些障礙,因此加快學生洞察力的進展。這就是他常使用「合格」一詞來描述老師的意義所在)。然而,專注力量增進至完美的成功,全賴學生的正勤、正念。達到初禅或近分定,祇是要進展到更高成就之前的一個成果。
當學生持續練習,能完全控製自己心靈時,他可進入專注狀態,並逐漸自我發展而得到一些成就,且帶給他超凡的力量。不過,這種在世俗界帶來超凡力量的練習,佛陀並不鼓勵。佛陀發展專注的唯一目的是要擁有證道必要的心靈純淨和力量。
佛教中有四十種專注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那是諸佛遵循的方法,專注于呼吸。在「國際禅修中心」的學生,我們會敦促他將注意力集中于鼻底上唇處,調和呼吸進出的動作,靜觀吸入呼出,以協助學生培養專注力,達到心專注于一境。不管生命的起源,是佛教所說的來自個人行爲的精神力量(行蘊),還是天主教揭示的發始于上帝,生命象征都是一樣的。它是潛在于人身體的節奏、悸動,或振動。事實上,呼吸是生命象征的一種表現。注意呼吸的安那般那念靜坐法爲禅修中心所采取。它很大的優點是呼吸不僅自然的,而且要集中注意于它,排除所有的雜念,隨時都可利用它。人祇要堅定努力集中意志,就可首先縮小思緒範圍到鼻子周遭,然後在上唇上一點,祇接觸到呼吸的熱氣,呼吸也變得愈來愈短。沒有理由說,一位用功靜坐的學生,在幾天訓練中,不能夠獲得穩固的心專注于一境上。努力方向正確時,總是有靜坐進步的指針,這種指針是以視覺象征外表方式,用一些黑白東西的形式來對照。首先,看到的形狀是雲或棉花,有時是白色東西的形狀,例如嬸、蛛絲、花或碟子。可是當注意力愈來愈集中時,他們呈現像閃電、光點、小星星、月亮,或太陽。假如在靜坐中出現這些指針(當然,這時是閉目的),那麼就可認定專注已然建立。此時,最重要的是,學生在短暫放松之後,嘗試盡快返回有各類如「光」指針的專注狀態。
「專注力弱的學生,在練習中不能有好的進展,就像一個人騎著野馬旅行,沒有能力控製缰繩一樣。所以我提醒你,不要被心主宰,要用革命精神來馴服它,利用它。」你能做到這樣時,你已預備好,可轉換到毗婆舍那,以洞察最終真理,享受涅槃平靜。假如能將注意力集中于鼻底某點,而有小光點停止不動某些時間,這是比較好的,因爲此時,已達到所謂的近分定。
「心本純淨」,佛陀說到:「然而,因吸收不淨之物,而受汙染。」同樣地,就像鹽水可以蒸餾成純水一樣,觀呼吸的學生最後也可除去心中的雜物,使心到達純淨的狀態。這就是植基于善的專注練習所産生的力量。
慧
我現在要開始談到佛教的哲學內涵,即八正道的第叁階段,慧或內觀。
慧的兩個部分是:
一、正見
二、正思惟
求真理的正思惟,是佛教的目的和目標,而正見則是對內外心靈和物質的分析研究,以臻正覺真理。心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爲它傾向覺受;色蘊體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爲它持續變化。英文中這些名稱很接近,可是意義不正確。
嚴格來講,心一詞用于下列:
一、意識(VlNNANA)
二、感受(VEDANA)
叁、想念(SANNA)
四、意志力和精神性質(行,sankhara)
這四者,加上物質狀態的色蘊,組成了我們所謂的五蘊。佛陀將所有精神和物質存在現象,簡括爲五蘊,事實上,這存在現象是心理和物質共同存在的連續體,祇是被一般大衆誤解爲身見或自我。
在正見時,學生進展至此,已培養出強而有力的專注能力,將注意力集中于他的自身內。藉由內省禅法,首先分析研究物質的本質,接著是心和精神狀態。他感覺,有時也看到極微的真實狀態。他開始了解,物質和心一直在改變──無常和短暫。隨著他的專注力的增加,內在力量本質愈來愈清晰。他不能再否認這五蘊是苦的。他渴求一種超脫痛苦的狀態。透過不斷的練習,他最後可以解脫痛苦的束縛,從世俗進入超世俗狀態,達到涅槃。此時,他解脫了:一、我見。二、疑。叁、對戒規和儀式的執著。更進一步的練習就可以進入解脫的第二階段──慧的層次,其中感官渴求和瞋恚將會減少,藉由持續的練習,行者就沒有任何欲望或瞋恚。最後他體驗了完全解脫的阿羅漢境界,這也是最終目標。每個經驗涅槃的人,他可以隨心所欲,多次重複這種經驗,進入證果的階段,並沈浴在涅槃甯靜。
這藉由涅槃體驗的內在甯靜是無與倫比的,因爲它是出世間的。相較于此甯靜,我曾提到的禅定或內在甯靜,就微不足道了。涅槃的內在甯靜,帶領個人超越所有存在的層面,而禅定的內在甯靜仍會使人停留在這些存在層面。
智慧的培養和洞悉存在真義和涅槃的內觀,端賴直接的禅修練習。在我們的中心,當學生在練習出入息禅修幾天後,已經達到某程度的專注(最好到達近分定)時,訓…
《第十叁章 烏巴慶 佛法實踐精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