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四章 阿姜達摩答羅 內觀禅修本質問答

  第十四章 阿姜達摩答羅 ACHAAN DHAMMADARO

   當人觀到色蘊爲感受的基礎,

   同時也觀到色蘊和身體都是無常時,

   將會看到感到也是無常。

   延伸這種內觀,

   行者會了解,所有的蘊,

   包括想、行、識,也都是無常的。

   它們是無常、不滿足、沒有永恒的自我。

   沒有禅修就不會經驗到叁法印,

   因爲有黏著的緣故。

   祇要消除黏著,

   人就可以從自己身體內體證四聖谛。

  阿姜達摩答羅(Achaan Dhammadaro)是個有家室的人(有人說他有兩位妻子),晚年出家。他是個精力充沛,自信的人,曾研究數種靜坐技巧,但總覺得不適用。他找到一座寺廟,提供他一個房間,讓他繼續學習靜坐。他獨自留在房內幾個月之久,直到發現進入佛陀教法中心之路。一離開房間,他即在南泰國遊方,最後在納貢·斯裏·坦麻拉(Nakorn Sri Thammaraj)的托國寺(Wat Tow Kote)開始內觀禅修的教學。

  托國寺是位于納貢·斯裏·坦麻拉巿郊的一座大型鄉鎮寺院。這地區必定曾是海灘,因爲地面是沙,樹木稀疏。這座寺廟一半以上地方,規劃爲兩個男女禅修者的大型區域。和尚居住的部分有五十間以上的小木屋,圍繞著一個大的方形空地,這空地每天舉行有爲時幾小時的全體經行和立禅。此外,這個區域內有一巿鎮火葬場,在那裏,禅修者可定期看到火葬,從事墓地禅修,增加修習的視野。所有人員在一個大食堂內共享早餐及午餐。阿姜達摩答羅鼓勵密集修習,樂意解答問題和困難,他經常站著或者在室外和他的學生經行,每天都透過寺內擴音器播放他們談論有關禅修的錄音帶。有十幾個西方人在托國寺內學習,而阿姜達摩答羅樂于教導他們,他不會說英語,不過通常有一些人在旁,可以爲學生翻譯。在出版這本書時,我們收到消息,阿姜達摩答羅已移居到納貢·斯裏·坦麻拉北方幾個省外的一座寺廟,在那裏教導泰國人和西方人。

  阿姜達摩答羅在禅修上,強調受念處。透過觀照感覺的變化,我們可體驗到一切都在剎那的生滅中。他解釋,這種情形很清楚的,因爲色蘊,以及感覺是五蘊的基礎。知覺五蘊的生滅,就可理解到佛陀要我們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阿姜達摩答羅利用片刻察覺身體、感覺和心念細微移動所得感覺,做爲體驗內在真理的一種直接方法。在禅觀上,他說明觀察感受將引導我們直接體驗內心所有的感覺(「心」傳統上被視爲心念所在)。當內心所發生的一切,即使是念頭,都清楚地被察覺到祇是種種感覺的生滅,我們就看到無常、苦、和無我的真理。這帶領我們進入萬物最深的真理,止息痛苦,和經驗涅槃。

  內觀禅修問答 /阿姜達摩答羅 主答

  問:請先解說佛教的基本教義?

   答:佛陀教導通往究竟安樂及和平的正道。而從知苦的止息這條正道所采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教導方法就是正念禅。正念是所有正確修習的基石。

  問:我們可否藉由讀書及思考有關四聖谛和八正道來了解這條正道?

   答:書籍與修習不同,它祇是指出利用佛陀四聖谛止息苦的可能性。知識的了解,來自書籍和教學。修習則不同,它就像實際在你身心這實驗室內作實驗。當一個人在師父指導下禅修,發展完美正念和正定時,他就完全了解自身的正道。這境界可經由持續警覺來達成。換句話說,每刻正念于身體、感受、心和心的對象的過程。這些就是四念處。

  問:這種正念、內觀禅修發展的結果爲何?

   答:修習正念是爲了了解我們內在的法,如法修習,會引導我們放棄對感官對象的執取,能停止苦流,再生的輪回。無明和散亂心都是痛苦的基源。我們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連系六個感官對象而生起。當意識産生,而沒有正念時,根塵接觸會導致好惡。渴求持續的歡樂,進而執取、造業和再生。我們整個身心的生命,系由五蘊所組成,它生起和顯示在這六個感官門頭每一意識的再生。當産生喜歡和厭惡時,會引起造業行爲,我們會繼續在再生和痛苦的輪回中。內觀禅修是治療這無止盡的渴望。

  問:佛陀論及需要發展正念和專注。你可否再談談專注?

   答:禅修中發展出叁種專注。其中兩種系依據禅定而開展的,這兩者是近分定及安止定。這些方法的每一種都是利用把心念固定在單一個禅修對象上。這類禅修包括可視化的固定外形或顔色,或將心集中于某種特別感覺,如慈愛。當發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時,極大喜悅和甯靜即會生起,行者完全專注于對象,沒有蓋障可以擾亂。這種暫時的煩惱斷除──免于欲望、厭惡、迷惑的狀態──在行者將心保持在禅定的對象時就可持續,但當心一離開專注的對象,喜樂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煩惱所包圍。固定專注另有一種危險,因爲它不會增長智慧,它會對喜樂執著,甚或濫用專注力量,因此實際上增加了煩惱。第叁種專注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完美禅定。這種專注系依據剎那相續的內觀來發展的。祇有無間斷的正念專注,才能摧毀煩惱。這種專注並非將心固定于一個不動的對象,而是借著注意身體的感覺、感受、心念和心的對象變化來達成。當無間斷的專注適當地在內在身心建立時,再生的輪回即被破壞了。透過這種專注,我們發展能看清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能力,這五蘊構成了我們一般所說的「男人」和「女人」。

  問:你可否詳細說明如何發展無間斷的專注嗎?

   答:有兩個重點必須指出。首先我們必須透過每一感官根門接觸所産生的感覺,來發展內觀。色蘊是發展無間斷專注和産生智慧的基石,對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引起的感覺或感受,我們必須明覺。

  第二個重點是持續不懈是禅修成功的秘訣。行者必須日以繼夜時刻努力勤修正念,如此很快發展出適宜的專注和智慧。佛陀說過,假如禅修者七天七夜,無間斷正念精進即可達到完全的覺悟,所以,內觀的精髓是無時無刻對六根觸境所産生的感覺正念分明。

  問:你所談的正念和我們普通的心理狀態有何不同?

   答: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正念。生活中普通事情,像開車、烘烤面包等等需要我們某種程度的正念或注意于眼前的事。但是這通常每分鍾交替發生長片段的失念。若一個人完全沒有正念是瘋了,完全喪失心志,沒有接觸感。不過所有這種普通的正念,我們可以稱爲世俗的,即使是有關道德行爲的正念也都是世俗的,爲求涅槃,正念必須成爲超世俗。透過這種精確的正念,注意身、心、心的對象,我們可以了解我們內在的整個宇宙。要實現它,我們要在身體的所有姿態,不管動或靜,培育持續的正念。

  問:這種修習和佛陀的八正道有何關聯?

   答:任何時候,一有正念就自動伴隨八正道中的正定和正見。這說明當我們于身體、感受、心和現象正念分明,清晰經驗這四處接觸的感覺時,即表示八正道已經開展。也就是說,對片刻間身、受、心、法的生滅要特別注意,身、心四方面中的任何一面的正念都同等重要,因爲它們都以色蘊爲基礎。

  與其回答其它更多問題,不如讓我詳細解說有關修習的事。每一次祇能觀察一個念處。有了正念和隨伴而來的專注和了知,行者就可看到在剎那的基礎上,組成色蘊的四大。他也可開始區別身內、身外。

  有兩個要點。記住,我說的所有正念的四個基礎是以色蘊爲基礎。因此,我強調禅修開始以身念處爲焦點。我們必須觀察六根,由此體驗身體微細的感覺。

  另一要點是,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誨我們,警覺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了解佛陀所指爲何這對我們的修習是絕對必要的。

  我們如何在身觀身呢?內身是什麼?外身又是什麼?外在身體是由堅性(地)、濕性(水)、暖性(火)和動性(風)四大所組成,比例爲20:12:5:4。這身體系由我們無知造業所産生和維持的。外身出生、成長、衰滅。頭發變白,牙齒脫落,一切都不順我們的意。最後,我們小心著衣、灑香水的身體死後就燒毀。

  不過佛陀發現了克服死亡之道。他的方法是藉外身的幫助,來了知內身。在內身,佛陀祇看到五蘊持續變動。然而,在平常有貪欲和執取的狀態,我們是看不到內身的。貪欲和執取産生一個連續的錯覺,所以各蘊的出生和消失無法了解。因此,修習正念是必須的。假如一個人不修習正念,他無法看到內身,無法看到五蘊,無法消滅煩惱,不能了知四聖谛。修習者應將目標定于盡可能持續地看到身體各蘊的生起和消失。這對普通人而言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普通人看不到自身的真理。祇有在行者有足夠的專注和正念,身體真正的特性才會顯現出來。那時,行者就會親證佛陀所講的真理。

  要看內身,行者必須用心觀察外在的身體。任何地方一有感覺,如伸展和彎腰,都要正念分明。如實覺察,才能了知在所有身體姿態和動作中無常的真正特性。人會看到身體在片刻間生生滅滅。祇要一了解這點,他就看到內身,看到五蘊。這樣的瞭解是正精進。所以,正念的四個基礎是從內在身體的感覺來探索,而非從外在的。系利用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來體驗。

  身念處是內觀的第一個部分。接著是受念處。有五種感受:身體愉快感受,身體不愉快感受,心理愉快感受,心理不愉快感受,中性感受。得到這類感受的經驗,一般程度是外在的感受。一般程度系指普通的黏著于歡樂和厭惡痛苦。這黏著可能就存在那裏而人不知,或是人知道它,但不公開承認。在這種情形,黏著存在于一個較潛伏的狀態,不過,這經驗總是似乎從「我」來感受到。這是說有黏著。這來自認同感受,相信它們就是「我」、「我的」、「我自己」,即使在中性感受,有迷惑和認同。至此,任何有執取、非難、認同,就…

《第十四章 阿姜達摩答羅 內觀禅修本質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