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貪、瞋、癡伴隨外在的感受。外在的感受産生執取和導引我們入生死輪回中。
內觀引導了知內在的感受,行者消滅認同和激情,可以經驗內在的感受。感覺到「我受苦了」,表示了認同外在感受。爲了能了知,行者必須看透外在感受,進入內在的感受或五蘊。無論何時一有接觸,就有感受;一有感受,就有渴望;一有渴望,六根就産生黏著。假如修習者看到感覺內在的感受,他就能終止黏著。行者必須借著對身體、感受、心念和心的對象四個念處的警覺,來看到內在的感受。如此,他會瞭解感受如何依附色蘊生起。
雖然佛陀教導在所有根門處修禅觀,但是透過身體感覺來觀照感受是最容易的,在任何姿態都可做到。例如,行者坐著時,應專注于身體接觸地的部分,經驗接觸的感覺。隨著禅修的進展,他會看到五種感受如何在依附色蘊接觸處生起。
當人觀到色蘊爲感受的基礎,同時也觀到色蘊和身體都是無常時,將會看到感受也是無常的。延伸這種內觀,行者會了解,所有的蘊,包括想、行、識,也都是無常的。它們是無常、不滿足、沒有永恒的自我。沒有禅修就不會經驗到叁法印,因爲有黏著的緣故。祇要消除黏著,人就可以從自己身體內體證四聖谛。
現在我們必須了解如何在禅修時,正念于心──外在的心和內在的心。外在的心指淺薄心智,處理外在的對象,這個心就是思考房子、妻子、子女、過去、未來等等。換句話說,這個心思考每件事情,而不直接體證五蘊。外在的心伴隨著渴望、貪婪、歧視等等。
要了解內在的心,我們必須像覺知感受的方式一樣,以色蘊爲基礎來尋找。最好的方法是觀察心的接觸産生感受,即那種由心緣生的微妙身體感覺。六根中任何一根接觸對象時,人就會體驗心的接觸緣生的感受。我們藉此方式在心觀心。這是所稱內在的心。利用觀察心的接觸緣生的感受,人會直接了解五蘊,即是色、受、行、想、識五蘊,並看到它們總是生起又消失。
當行者對心的觀察達到細膩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影像,例如月亮、太陽、星星或想象的形體。在這個階段,心有時不自主地了知喜樂,或體驗愉快的感覺,甚或免于煩惱,並相信自己已開悟。人可能變得黏著這種禅修狀態。行者這時必須運用智慧,透視這些體驗,看到無常、苦、無我叁種特性。要如此,可利用回到感覺處,觀察那緣生于心的接觸的感受。祇有這麼做,才能發展出最純淨的道德和智慧。不可在心的觸受當下失去正念。
行者在注意因心的接觸所生起的感受時,應進一步觀察感受如何緣起,心識如何知覺事物。行者會看到由心緣起的識,知覺事物,比眼、耳、鼻、舌、身等識更爲清晰。行者應更予觀察,不同根門如何發揮功能。例如,他應觀察我們如何經由眼、色和眼識一起識別不同的色蘊。體驗整個有關看的過程,他可了解我們的世界是沒有自我或靈魂。這是正確禅修進展的自然結果。
有時行者的正念和專注十分強烈且脫離四念處時,心被提升了並被體驗,好象內外都沒有自我的空無感覺。當發生這種現象時,人可能覺得他已免于煩惱。其實在這種空無的狀態執取仍然潛伏著。無論何時發生這現象時,行者應注意他已偏離涅槃正道,正偏向專注。請注意,涅槃的空和專注有很大不同。像這種空是禅修的結果,不過禅修是以涅槃爲目標的。要體證它就是要培養持續的正念。當看到內在的心時,他看它就如一組或一團很多東西一樣。當內觀更有進展時,他可知覺到剎那間念頭的變異。那時實體感或自我感就粉碎,無我的感覺呈現了。這粉碎了靈魂的神話,並同時清楚生命的另一面特質。當持續正念于姿態時,就會看到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快樂的神話被擊破了,身體內苦的真谛被體驗到了。了解身心剎那生滅的無常,自然打破了連續性的神話。行者可以在他經曆的每個現象中,看到無常、苦、無我叁個特性。
禅修最後一部分是對內在和外在的法的觀照。一個人的好壞,快不快樂,了知涅槃與否全依心而定。人必須在法念處正精進,來看真正內在的法。內在和外在的法是相互關連的。行者必須將它們清楚地分開。這是說,修習者不應黏著于文字或教導形式的外在的法。正確方法是將外在的法比爲指引到達內在法的地圖。佛陀說,依據各人的心理狀況,外在的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佛陀對外在的本質曾說清楚,他拾起一把樹葉在手上,問其徒衆,「我手上樹葉比我周圍樹林的葉子多還是少?」衆僧回答:「少,佛陀。」然後佛陀說:「我所教的法,就好比樹林中的葉子。不過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實際應用法門,如此少數法門就如同一把葉子,已經足夠。」這一把系指四念處。海洋中所有的水都是同一鹹味。同樣地,佛陀說法不管如何博大,都是著力于從煩惱中自由解放。各種說法,旨在從不同角度告訴我們這條正道。所以,這些說法或外在的法是重要且有用,不過祇對有智慧者而言。假如人不聰明,他可能堅執外在的法的文字與觀念。它就像把雙刃劍。即使術語如五蘊或四聖谛也是外在的法。行者必須摧毀對外在的法的執著。人由于黏著受限于外在的法,如引述佛陀的話或祇是想到他的教誨。行者必須突破外在的法,進入內在的法。我們可以說,外在的法是症狀,內在的法是病因。所有的法都有緣生之因。修習者必須持續正念于心的接觸生起的感覺,以進入內在的法爲他的主要目標。以這樣方法修習,行者會看到所有真實的法,即內在諸蘊。有關這修習技巧,佛陀說過:「見我即見法。」反之亦然。所以,在身觀身,在心觀心,在受觀受,在心的對象觀心的對象或在法觀法,會了知這些文字的精深意義。
現在應注意到,所有的法都可在所有的念處發現。這是說,當修身念處時,已包括受、心、法,修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也是相同。這四項都可在其中之一處找到,因爲它們不能隔開生起。當在四念處上看到五蘊緣起緣滅時,所謂「所有蘊皆無常」就會對行者變得很清楚。行者會看到所有因緣合和的都是無常,無論它是內在或外在,有生命或無生命,可見的或不可見的。
所有的法都沒有任何自我或靈魂。外在的法、觀念、文字,即使是我們真實本質一部分的五蘊的內在的法,都沒有永恒的自我。像經由這樣看到、了解、透徹法時,行者就會摧毀貪婪執取。那麼他會體驗這摧毀煩惱和自我迷惑的聖道。
要發展這種修習,唯一必要的事是信心和認真。即使是小孩、酒鬼、瘋子、老人、文盲都可以發展正念。假如對佛陀覺悟的可能性和四聖谛有信心,他就能沿著正道前進。
傳統上,人有叁種方法來護持正法或佛陀的教誨。首先,他可提供物質給行者。二者,他可研究經典或傳布原始教義來護持正法。叁者,他可藉由修習和證道來護持教義。事實上,每個人應以修習證道的方式來護持教義,因爲證道和解脫是佛教的精髓。這是佛陀所真正教導的。每個人都可證道,因爲真理是每個人所固有的。真誠修習的人就是護持佛教的人,這是最高的功德。
我們必須有充份的決心,一直當下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我們必須修習所有四念處。貪欲緣生于所有六根門,因此明覺六根的感覺、舍棄貪欲是整個修習的關鍵。它可終止執取和通往解脫。
讓我們嚴肅來看待修習和解脫。我們不應舍棄正道追求浮華,因爲還有漫長路途要走。這條道路教導我們免于生、老、死産生的痛苦,它導向涅槃、止息煩惱和解脫、停止自我迷惑及和平。
詳細修習方法
四念處的內觀修習,應從在身觀身開始。最好的下手處是觀照手心(腕和指頭之間)的感覺,將手和前臂從水平朝垂直舉起叁至六英吋,然後放下。觀照(心的部分)手每次移動時,微妙的生起和消失的感覺。剛開始,祇感覺像普通方式舉手。不久,當對手動的觀照力更強時,會比剛開始更清楚感覺,它像小電流般。手停止移動時,這種感覺就消失。增加修習和注意,內觀會生成,每次手移動時,行者會更清楚看上手中感覺如何生起和消失。再者,正念和專注這感覺,將導引見到感覺在全身生起和消失。這將導致體驗心基(heart base),這是說,行者在手中感覺生起和消失,同時,也會感覺到心髒周圍的感覺的生起與消失。多修煉之後,專注和正念力量的強度,足以在注意身體內其它感覺的同時,也能注意心基處微妙的感覺。對手移動或其它身體移動的剎那感覺的警覺,會直接注意到心基處。
這可進一步在所有姿態來發展。持續全天的練習,行者可以變換姿態。站姿時,他應觀照雙腳觸地生起的感覺。假如修習走路禅修,他應該努力注意移動的腳底剎那的感覺變化。當臥姿禅修時,正念應轉至身體接觸床墊的感覺。
由這些姿態中,正念的發展,將從一個粗略持續感覺到清楚覺知所有感覺每刻的生起和消失。有了較強的正念,行者也更清楚注意到心髒處感覺的同時生起和消失。那時,行者就毌需移動手來體驗心基處的感覺了。
應盡可能在所有姿態中持續修習。現在心基處感覺會更強,體驗到靈敏的症狀或痛感。所有的根門也會成爲禅修的一部分。首先,聲音聽起來跟平常一樣,然後知覺好象在耳鼓。最後,由于專注和正念很強,它就像身體的感覺──在心基處生起和消失。
因爲觀察更細膩,其它根門也被照見。最後,也看到味覺、嗅覺和視覺的生滅變化。首先是在感官上,然後在心基處。觀察感覺的生滅是切斷對形色及感官樂受的直接工具。
對最細微的是第六根──意,也會愈來愈清楚其生滅。那時行者會體驗心接觸所生起的感覺。當一想法生起時,在心基處會覺知到一個感覺。這是心接觸而生起的感覺。行者現在有足夠的力量,從想法的開始到終止,捕捉意念的移動,當意念從心向上移動到頸後,和經過頭部時,也能夠感覺到它的路徑。
在此時,行者可能看見各種景象和白色或彩色的亮光。這些是迷人的,會讓我們在真理的道上迷失。所以,行者不應在此特別用心,應在心髒中心,直接專心于感覺本身。剎那的明覺專注會使你體驗整個生起和消失的過程。想法會生起,不過消失很快。記憶、計畫也會消失。在當下正念的力量清晰穿過感覺時,所有這些很快消失。當修習深入時,我們甚至能更清楚看到內在體驗和外在色蘊之間的差別,並穿透到我們深層內在的真理。
修習的要點是,行者在所有姿態中,保持感覺的持續觀照。這樣,他可以直接體驗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透過心基,感覺、接觸和發展剎那覺知是關鍵所在。
最後,行者會覺知五蘊剎那緣起緣滅。這種直接驗證五蘊不斷的改變是佛陀所說的真理。當心完全淨化、專注和平衡時,行者將覺知全世界,即所有六根,祇不過是心基處的感覺。整個世界,就像每刻緣生緣滅的感覺或振動,對他不再有任何束縛。他會看清叁法印的真理。我們祇是由五蘊所組成,它們都是剎那緣生緣滅的。全世界現在祇覺得是變化的振動、無常。這頃刻生和死是痛苦的。六根中任何一根處的感覺是痛苦的,生和死,緣生緣滅。最後,行者會體驗超越生死的寂靜,涅槃。這是佛陀的正道。
我們利用此生的機會來修行是十分重要的。祇有一條止息苦的道路。希望這教義有益于衆生。
願所有衆生快樂。
《第十四章 阿姜達摩答羅 內觀禅修本質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