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五章 阿姜朱連 采訪回憶錄

  第十五章 阿姜朱連 ACHAAN JUMNIEN

   在山中,我教導革命軍正法,

   也教導巿鎮的政府軍,

   但祇在他們放下武器後。

   真正和平,真正快樂,

   不是來自社會秩序的改變,

   這些戰鬥的雙方可能有合法上的爭執,

   但真實的和平是內在的,

   僅能經由法而體驗到。

  阿姜朱連(Achaan Jumnien)出生在一個鄉村,早年從學于村中民俗醫生。這位醫生是位失明的在家傳道士和占星家。阿姜朱連六歲開始禅修。他最先學習的是專注禅修和慈悲禅修。他被訓練爲一名民俗治療師,被訓誡持續禅修,並保持獨身。到了青少年時期,許多當地人向他求助,到了二十歲,他在上座部佛教出家爲僧。他跟隨泰國許多有名的師父,修習各種專注和禅修,他四處雲遊,然後在托國寺(WatTow Kote)追隨阿姜達摩答羅密集的內觀禅修。

  八年前,阿姜朱連被要求教學時,才叁十出頭,已漸被當地人知道他闡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願力。世康塔瓦斯寺(Wat Sukontawas)的人,特別延請他前去教導,因爲他們那時有很大的問題。這個在泰國南部,樹林、橡膠樹茂盛的山區,是政府軍和山區共産黨叛軍,長期以來偶有激烈沖突的焦點。當他到達那裏開始教學時,別人告訴他,離開這地方,否則會被槍殺。經由他的佛法願力,他繼續教學,他終于能夠教導鎮上政府軍,隨後也受邀教導山區的叛軍,各方因此要提議「保護」他的寺廟。他回答,他所要保護的,是與正法保持和諧。阿姜朱連是個非常開明的師父,使用許多修習方法。他研究不同技巧,並依學生的需要、品格和主要黏著,開示不同禅修法。但無論發展哪種技巧,他最終指導學生回到內觀修習,看清身心過程的真正本質,是變異的、不能滿足的和無我的。不祇傳授一條正確途徑,是他教學人們在正法中成長,就好比在實驗和省察我們的渴望和痛苦,視我們禅修過程爲內觀發展的另一面。雖然他密切的指導學生,尤其是當他們發展高層次的禅定,或正突破密集修習中的痛苦時(這是他特殊方法其中兩種)。但他常提醒你,你的法門之道,就是持續觀察和省察。就如他所說:「人對自己在正法中成長負起責任,是很重要的。」修習對他和我們都是個終生過程,我們可能采某段時間使用特別的禅修技巧,但是永遠止息所有的渴望──這最終的祥和才是我們精神修習的真正結果。

  世康塔瓦斯寺是座落在山坡上的建築,在橡膠樹間,設有行者的小木屋。雨季期間,有一至二百位的僧尼,在阿姜朱連的指導下一起學習。有六個西方人曾在此學習,雖然阿姜朱連不會講英語,但通常可找到翻譯者。阿姜朱連年輕、笑顔常開、容易親近。現在,出版本書之際,我聽說阿姜朱連已將他的寺院移到泰國南部有很多洞窟的克拉比(Krabi)山上。

  采訪回憶錄

  于泰國蘇拉塔尼(Surrathani)的世康塔瓦斯寺,阿姜朱連主答。

  問:你在此教授何種禅修?

   答:在這裏,你會發現學生修習許多禅修技巧。佛陀對他的門徒開示四十種以上的技巧。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背景、相等能力,所以我並不祇教一種禅修,而是許多種,爲每個學生選擇合適的一種。有些人修習出入息念,其它人觀照身體的感覺,有些人則修慈悲觀。來這裏的人,有些人我教授初步的內觀修習,其它的則教授專注方法,最後引導他們進入更高的內觀練習和智慧。

  問:你說有許多好的修習途徑。有些老師宣稱他們的途徑或方法是真正佛陀的途徑,而其它修習並不能導致解脫,這種說法如何?

   答:整個佛教的修習可以歸納成一句話:不要執著。通常即使是很有智慧的人,仍然會執著一種對他們有效的方法,他們仍不能完全不執著他們的方法、他們的老師。他們仍未達到我們所有修習的共通性。這不是說,他們不是好老師。你必須小心,不可對他們武斷,或執著自以爲一個師父應該如何的想法。智慧不是我們可以抓住的。祇要很簡單地去除執著,就可讓智慧流動。

  我是幸運的!在開始教學之前,我已精通許多師父的修習方法,有很多好方法。重要的是你自己要用信心盡全部精力在你的修習上。那時你自己會知道結果。

  問:你是否通常用內觀禅修或專注修習來開始教導你的學生?

   答:最通常的是學生開始內觀修習。然而,有時我開始是教專注修習,尤其是如果學生曾有禅修經驗或是他們的心容易傾向專注。最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回到內觀修習。

  在巴利文經典中有段談話,是佛陀在接見一些在家居士時所說的法。他指出在小樹林中坐在他面前僧衆的各種本質:

  看那些有大智慧的僧衆和我最有智慧的徒弟舍利弗聚會在一起,還有那邊,最有力量傾向的人和我的大弟子大目犍連聚會在一起。而有修持戒律傾向的人和戒律大師優婆離聚會在一起,同時,有專注傾向的人……。

  所以,我們看到,從佛陀時代起老師就允許根據性向協助行者選用適當的修習方法。

  問:選用適當修習方法時,還有哪些其它考慮因素?

   答:指導學生時,我參考他過去的修習和習性。我也考量學生必須投入禅修多少時間和精力。他是每天修習一小時的在家居士,還是希望整天密集修習的出家人?這個人有否修習資質?對一些易怒的人,慈愛是個開始的好方法。對于太在意周遭的人,卻不關心自己修行的人,舍(平衡)禅則有幫助。在選用禅修方法時,要考慮許多因素。事實上禅修是種生活方式,我們在此討論禅修是種用于更進一步的生活方式的技巧,但是我們必須記住,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禅修。談到技巧,假如你選用任何一種導致內觀的基本佛教修習法,且誠摰修習,你就不可能出錯。

  問:你能否給我們更多的指導,如何引導我們修習?

   答:修習應朝向你主要的阻礙或執著的相反方向。假如你對自己誠實,你就能容易辨識這些。例如,你的性向冷漠,那你需特別努力于修習慈悲;假如問題是貪欲,那就利用厭離身體的禅思,直到你能更清楚的看到本質,消除你貪欲的阻礙;假如你受惑迷糊,就培養省察和敏感力、清楚研究及觀照來克服這傾向。但你必須真誠盡全力修習,用永不停止追求真理的願望來追求。否則,你的修習會停滯,變成一種儀式。祇有止息心中的貪婪、瞋恨和迷惑才有用。你必須一點一滴,時時刻刻,持續進行,無畏的進入你執著的方向來修習,直到解脫。就是這樣。

  問:那麼,單獨或群體禅修那樣較好?

   答:因人而異。假如是新行者,認真又熱誠,那最好分開他們,仔細指導他們初始的修習。對于那些不認真或不能自律的人,或那些特別不平衡,需要接近老師的人,他們必須以有組織的互助的群體方式來修習。這樣,他們才能被幫助、激勵,且可利用團體的力量來增強修習。至于較有經驗的學生,假如他們嚴謹真誠,單獨寂靜是最好的。這些學生能自助,不需老師或團體督促來深植自己的道路。至于較未能自製者,即使有經驗,最好是讓他們一起集體禅修。戒律和認真修習會幫助他們突破他們內在的抗拒,直到他們自己親證真法。那時,他們的修習會單獨的或在團體中開花結果。

  問:你是否常常建議以隔離方式實施真正的密集禅修?

   答:當然。對于那些已准備好的人而言,嚴格密集的禅修是特別有用的。假如加上隔離,那行者可以很快發展強固的專注和清晰的內觀。即使現在,我自己每年離開一個月,祇帶著袈裟和缽,單獨住在森林中,密集的修習。這裏大多數學生被鼓勵這樣做。當他們獲得經驗,那麼他們就能在定期避靜密集靜修和每日禅修生活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

  至于密集避靜修習,較長的避靜,我的學生通常修習簡單的內觀,觀照身心的變化。較短期間,他們通常致力于某種專注練習,或嘗試突破一個姿勢。然而,最後修習回到內觀和放下。這是佛陀所有教法的目標。

  問:你可否說明突破姿勢的過程?

   答:我們害怕痛苦和黏著身體妨礙了清晰和智慧。對于那些有精力和意願的學生,我建議內觀修習,專注于身體感覺的移動。這是在固定某一姿勢時做的──如坐、站、躺或走一段長時間。在行者固定任何姿勢,注意身體時,痛苦增加了。當他繼續保持不動時,痛苦會繼續加大,他必須直接專注這些感覺。身體的痛苦就是要精確專注的目標。最後,心知覺痛苦不是痛苦,而是個清楚的感覺,既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僅是在身體內出生和消滅。通常行者要坐或站在同一位置二十四小時。我們一停止移動,我們身體內的苦就顯現。有時四或五個小時,有時八小時或更久過後,行者才會突破對身體痛苦的黏著。那時就不需移動。心變得特別清晰、專注、調順。許多的喜悅和極樂伴隨這突破而來。行者可以平靜清楚地觀照身體和心理的生滅現象。因爲身體渴望已靜止,強固專注已開展,智慧就生起。突破姿勢是我們這裏使用許多修習的方法之一。它僅用于在嚴密的指導認真的學生。

  問:許多毗婆舍那老師強調從知覺某特定方面開始,例如感覺、感受或意識。依這些方面發展而成的正念,不會導致相同結果:一個深刻、全般的正念嗎?

   答:當然。每個剎那每個經驗都反應了整個法。這是說,不管我們觀照身體或心的那方面,都可導致專注的深化,並了解我們是誰。在看到我們是誰的全體時,也看到整個宇宙也有相同的特性。我們看到無常所有經驗的變遷,我們看到堅守任何狀態的不可靠,最重要的是我們會認識所有事物的空無。人可以在我們直接經驗的任何一部分,看、聲音、味、嗅、感覺、感受或心法上觀照。專心于這些範圍中的任何一個,是一齊加深專注和內觀的好方法。但在某些程度,心變得如此清楚和平衡,以致不管生起什麼,都可看到,且不受幹擾的離去。人停止專心于任何特定的內容,看到的所有一切…

《第十五章 阿姜朱連 采訪回憶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