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六章 更進一步的問答

  第十六章 更進一步的問答

   佛陀並沒有教導「佛教」,

   他教授法、真理。

   他所教的技巧是看清這真理的方法。

   假如一個人靜觀內心時,

   那心變得沈靜,

   所有的執著、思想、理念和觀念消失,

   諸法的實相在當下呈現出來,

   除此無他。

  在本章中,編者訪問作者。問題的提出,在于澄清、闡敘前述有關的教學。

  傑克·康菲爾德曾從學于本書中提及的幾位師父,現在在美國和加拿大教授禅修 。

  問:請問您一些有關本書內容的問題。首先,您認爲出版本教學文集最重要的意義爲何?

   答:本文集顯示了現行上座部佛教傳統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它讓我們看到許多師父以不同態度和人格顯現的修習風格和技巧。但它仍顯示這些教導源自相同的基本覺悟、相同的法。我希望這本書協助讀者,選擇一種合適的禅修方法,並促使他全心修習,自己品嘗法。

  問:在上座部佛教中老師的角色如何?

   答:上座部佛教包括廣泛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某些寺院,老師是虔信的目標。你洗他的腳,你模仿他的行爲,你極度虔誠地跟隨他──以這樣尊敬,他成爲上師(guru)。在其它寺廟,例如佛使比丘,老師認爲自己祇是個善友。假如你要禅修建議,他會告訴你他從經驗所知道的。他非常單純直接,就像兄弟一樣和你交談。

  師生關系差別很大。有些老師用摰愛溫語表達法。他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爲是學習的典範和毫無瑕疵,這就是你要發展的正覺。從另一方面來說,有些老師用很苛刻,近似生氣的方式來教導學生。他們用這種激烈手段來幫助你打破你平常的行爲模式和執著。老師可能使用策略,協助你達到平衡。他們可能將你置于一個狀況,強迫你看清你隱藏的渴望。或是,他們堅持要你做特別困難的修習。他們會用故事或魔術激勵你,或打你,好言哄騙你、愚弄你、嘲笑你,甚或漠視你。他們會盡一切摧毀你存有的特別看法或執著,將你從受困的地方帶回平衡的中心點。師父也用各種方法,幫助規約不同的心理因素,如愛或專注或精力。例如,修習中精力太多,但專注太少時,他們會促使你一段長時間坐著不動,或如果太多怒氣,他們則施用慈愛來平衡。他們利用各種來自于自己修習的方式和技巧。不管他們有激烈的素質,或是親愛溫和的素質,他們使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幫助你放下──他們做的是沒有困難和快速的方法。無論如何,有技巧的老師不會讓你依賴他們或他們的教導。他們會指導你,去發現自己內在的真理,而不受任何外在權威、意見的影響,能夠清新、明白、完全的解脫。

  問:老師傳授學生某一種適合他個性的特定工具,不是和所有道徑都相同的觀念相沖突嗎?

   答:通常師父使用大巧技之一就會說:我的方法是最好、最直接、最快的。這給學生足夠的信心,盡全力繼續修習,通過不可避免的困難,于是從中獲益。這並不與確有許多導致涅槃的修習方法的事實相互矛盾。通常當你首次從師時,老師會教導很公開的法,讓你有興趣。你一旦開始禅修,那時他們引你朝向更明確的修習方法,解決隨修習方法而來的困難。老師的部分技巧包括使用似非而是的隽語向你顯示全部真理,同時以一種有益發展的特定方法,來指導你用功和專注。

  在尋師時,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選擇來自于你直覺感覺很好的老師或方法吸引你,也可能出自平衡的渴望。假如你不是很自律,那最好找一位用戒律激勵你的人。從另一方面來說,假如你是個嚴于自律的人,那就找一位老師幫助你放下、放松,祇是隨緣。這牽涉很多因素。

  佛陀說過,人從學首位老師至少五年是好的。要記住,不管人選擇哪條途徑,很少有快速實時的覺悟進展。佛陀使用海底逐漸傾斜,愈來愈深的景象,來說明面對改變、智慧和了解時,平靜的逐漸發展。

  所以,你會極力尋找一段時間,甚或在不同的時間嘗試很多方法,但之後必須要自律,使用你選擇的方法一段很長的時間。

  問:多談一些有關極力尋找這觀念,它非常美國味、西方味,這是否指出假如從學首位老師的經驗未符期望,你應起身,離開,另找他人呢?

   答:一點也不是。雖然我曾難以立即接受某一、兩位老師。我跟隨他們是因爲我看到他們很多值得學習。之後我了解到,我的問題所在,大多是我執著我對老師的形象。即使我對他們的寺院或人格或一些教學方面感到不安,但它一點也不影響我對他們教導的終極價值的真誠的興趣和信仰。要變得開放、超越幻想和偏見,尋找法而非老師作爲教誡,通常比較有幫助。這樣,我們變得開明,利用所有狀況作爲修習、學習和成長的地方。這樣我們也可利用好教義,不會太受限于分享我們教義的老師的形式。在選擇老師時,你愈開放,愈可能發現此刻的人和狀況是適合你。開放和信任是重要的。

  問:要了解尋找一位老師或一種方法和買汽車不一樣,似乎很重要。適合你的老師和方法,不一定是讓你感覺最好或最舒適,或肯定你的預想,這是否真的?

   答:對的。佛教修習的本質是要看清自己,自己身心過程的完整性。你首先看到的事情之一,是源于自己黏著的苦。不管你選定哪種途徑,最後總會有痛苦和困難,這是內觀完全展露過程的一部分。教學的方式依它第一次出現時的狀況來調整,你的禅修會演進到了解,但在最初的步驟中,並非顯而易見。選擇一位你可信任的老師,而不是讓你感覺舒服的人。

  問:禅修可以不需定期密集避靜而進步嗎?

   答:人可以不需密集修習,也可以進步,祇要發展自然正念,例如阿姜查或佛使比丘所教的方法。同時,密集修習也十分有價值。最好的狀況是,我建議有一個平衡,花一些時間在密集修習,一些時間在俗世生活中。經由密集修習,可發展出堅固的專注,深觀佛陀教誨的真理,而具有高度信心和堅定決心。把密集修習和每日正念,整合起來生活中每一方面就不會跟修行脫節,那就有機會整合避靜的深觀進入個人每日的活動和與他人的關系中。反過來說,在深層修習中,人可以解決每日社交互動的問題,看透下列問題:黏著和從中解脫。智慧會于密集和每日修習中成長。至于多久避靜一次,他必須觀察自己所需,找到自己的動能。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觀照、省察,和實驗的過程。你必須知道觀察自己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問:這些會導致何處?

   答:會導致解脫。使每刻生活得更有意義,完全驗證事物的實相,不執取它,不會以先入爲主的觀念迎接事情,而且看清它們的本質。它導致放下黏著,較不受苦,較不自私,這是說更有愛和喜悅,對衆生更有憐憫心,對一切更溫和流暢。認知自己的存在祇不過是個身心變化的過程,空無一物、無所爲、無可得。

  問:那關于今生親證涅槃的能力和正覺呢?

   答:涅槃有許多意義。有究竟涅槃,是指在今生結束,不再有任何黏著。這最後無黏著結束了帶著輪回的欲望力量;沒有再生。那時即涅槃,阿羅漢正覺,在這世界完全正覺,在今生解脫。阿羅漢是心中不再有自私、貪婪、恨或任何顛倒想。換句話說,阿羅漢總是無間斷地具足正念,絕無一刻失去正覺。阿羅漢的生命是個完全平衡和完全慈悲。在我們完全正念的每一刻,我們可親證像阿羅漢涅槃的體驗。在我們免于執著和依戀的每一刻中,和平清醒的心理狀態是種輪回中的涅槃。且隨著心變得更寂靜,我們會了解,它在色蘊和改變的世界中,是永久的、不動的。

  涅槃也可指行者可驗證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的最初體驗是預流果,它是完全止息煩惱,超越身心過程的頃刻經驗。它寂然不動、泯智絕知、超諸對待。在某些禅修中,甚至在某些書籍中,這特別狀態被認爲是最終目標,甚至智慧和內觀被視爲到達這狀態的踏腳石。然而,佛陀一而再地說明修習是個辨認苦、止息苦的修習。驗證到這超越身心、輪回的狀態,祇是暫時止息苦。它是十分深奧的。它讓人看到我們稱爲「自我」的虛幻本質,它很奧妙的影響黏著,它可連根拔除諸結和煩惱。但一旦悟境消失,你無法執取它,你必須單純地繼續修習,直到阿羅漢的完全解脫狀態,在其中,不再有黏著或渴望。這種寂靜、無爲不動的經驗,能深化你的修習,是修習正確進行的標志,但不是修行的終點,也不可執取。修行的目標是要超越任何黏著,超越任何自私;完全解脫和對衆生有慈悲心。

  問:你可否再談有關不假造作的「無功用行」?對比于有爲的「精進求悟」進階修習?

   答:當一個人愈深入修習,更能觀察事情的原本,沒有批判,沒有幹擾的觀念時,他就愈能接受似非而是的隽語。在這種情形,我們是談到從絕對層面來說修習是不假造作,而在相對層面的真理是要做特別的修行法。執著于絕對是有困難的。人可能覺得,假如這一切的修習作爲都如幻如戲的話,他就不需做任何事。但他一定需要做些事,因爲他們仍陷于迷惑中。反正在某些地方,他們仍將它當真。甚至像阿姜查和佛使比丘的老師,仍鼓勵你在當下保持正念,不是要你達成什麼狀態,變成什麼特別的,而是要你愈來愈看清本來就在那裏的實相。不是要努力獲得、得到或做任何特殊事情。祇是單純地致力于警覺。所以,雖然沒有可得或成爲什麼,我們仍必須致力于修習,以克服我們的迷惑和無知。本書中所有方法祇是簡單的技巧工具。佛陀形容他的教義(觀念和各種修習法的相對層面)是竹筏,這竹筏是用于越過迷惑的海洋。當你在另一岸時,你就不需這些相對真理;你可以丟掉竹筏,或用它助人通過。在經典中,佛陀也談到絕對層面,他說教義和方法一點也不是法,法是真理,超越所有文字、所有教義和所有方法。

  問:修習所需的努力程度爲何?

   答:它需要很大努力。佛陀常常指導行者要非常努力以某種方法修行,要專注、要專心,甚或將觀念過程導入…

《第十六章 更進一步的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