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更进一步的问答
佛陀并没有教导「佛教」,
他教授法、真理。
他所教的技巧是看清这真理的方法。
假如一个人静观内心时,
那心变得沉静,
所有的执着、思想、理念和观念消失,
诸法的实相在当下呈现出来,
除此无他。
在本章中,编者访问作者。问题的提出,在于澄清、阐叙前述有关的教学。
杰克·康菲尔德曾从学于本书中提及的几位师父,现在在美国和加拿大教授禅修 。
问:请问您一些有关本书内容的问题。首先,您认为出版本教学文集最重要的意义为何?
答:本文集显示了现行上座部佛教传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让我们看到许多师父以不同态度和人格显现的修习风格和技巧。但它仍显示这些教导源自相同的基本觉悟、相同的法。我希望这本书协助读者,选择一种合适的禅修方法,并促使他全心修习,自己品尝法。
问:在上座部佛教中老师的角色如何?
答:上座部佛教包括广泛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某些寺院,老师是虔信的目标。你洗他的脚,你模仿他的行为,你极度虔诚地跟随他──以这样尊敬,他成为上师(guru)。在其它寺庙,例如佛使比丘,老师认为自己祇是个善友。假如你要禅修建议,他会告诉你他从经验所知道的。他非常单纯直接,就像兄弟一样和你交谈。
师生关系差别很大。有些老师用摰爱温语表达法。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学习的典范和毫无瑕疵,这就是你要发展的正觉。从另一方面来说,有些老师用很苛刻,近似生气的方式来教导学生。他们用这种激烈手段来帮助你打破你平常的行为模式和执着。老师可能使用策略,协助你达到平衡。他们可能将你置于一个状况,强迫你看清你隐藏的渴望。或是,他们坚持要你做特别困难的修习。他们会用故事或魔术激励你,或打你,好言哄骗你、愚弄你、嘲笑你,甚或漠视你。他们会尽一切摧毁你存有的特别看法或执着,将你从受困的地方带回平衡的中心点。师父也用各种方法,帮助规约不同的心理因素,如爱或专注或精力。例如,修习中精力太多,但专注太少时,他们会促使你一段长时间坐着不动,或如果太多怒气,他们则施用慈爱来平衡。他们利用各种来自于自己修习的方式和技巧。不管他们有激烈的素质,或是亲爱温和的素质,他们使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帮助你放下──他们做的是没有困难和快速的方法。无论如何,有技巧的老师不会让你依赖他们或他们的教导。他们会指导你,去发现自己内在的真理,而不受任何外在权威、意见的影响,能够清新、明白、完全的解脱。
问:老师传授学生某一种适合他个性的特定工具,不是和所有道径都相同的观念相冲突吗?
答:通常师父使用大巧技之一就会说:我的方法是最好、最直接、最快的。这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尽全力继续修习,通过不可避免的困难,于是从中获益。这并不与确有许多导致涅槃的修习方法的事实相互矛盾。通常当你首次从师时,老师会教导很公开的法,让你有兴趣。你一旦开始禅修,那时他们引你朝向更明确的修习方法,解决随修习方法而来的困难。老师的部分技巧包括使用似非而是的隽语向你显示全部真理,同时以一种有益发展的特定方法,来指导你用功和专注。
在寻师时,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选择来自于你直觉感觉很好的老师或方法吸引你,也可能出自平衡的渴望。假如你不是很自律,那最好找一位用戒律激励你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你是个严于自律的人,那就找一位老师帮助你放下、放松,祇是随缘。这牵涉很多因素。
佛陀说过,人从学首位老师至少五年是好的。要记住,不管人选择哪条途径,很少有快速实时的觉悟进展。佛陀使用海底逐渐倾斜,愈来愈深的景象,来说明面对改变、智慧和了解时,平静的逐渐发展。
所以,你会极力寻找一段时间,甚或在不同的时间尝试很多方法,但之后必须要自律,使用你选择的方法一段很长的时间。
问:多谈一些有关极力寻找这观念,它非常美国味、西方味,这是否指出假如从学首位老师的经验未符期望,你应起身,离开,另找他人呢?
答:一点也不是。虽然我曾难以立即接受某一、两位老师。我跟随他们是因为我看到他们很多值得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我的问题所在,大多是我执着我对老师的形象。即使我对他们的寺院或人格或一些教学方面感到不安,但它一点也不影响我对他们教导的终极价值的真诚的兴趣和信仰。要变得开放、超越幻想和偏见,寻找法而非老师作为教诫,通常比较有帮助。这样,我们变得开明,利用所有状况作为修习、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样我们也可利用好教义,不会太受限于分享我们教义的老师的形式。在选择老师时,你愈开放,愈可能发现此刻的人和状况是适合你。开放和信任是重要的。
问:要了解寻找一位老师或一种方法和买汽车不一样,似乎很重要。适合你的老师和方法,不一定是让你感觉最好或最舒适,或肯定你的预想,这是否真的?
答:对的。佛教修习的本质是要看清自己,自己身心过程的完整性。你首先看到的事情之一,是源于自己黏着的苦。不管你选定哪种途径,最后总会有痛苦和困难,这是内观完全展露过程的一部分。教学的方式依它第一次出现时的状况来调整,你的禅修会演进到了解,但在最初的步骤中,并非显而易见。选择一位你可信任的老师,而不是让你感觉舒服的人。
问:禅修可以不需定期密集避静而进步吗?
答:人可以不需密集修习,也可以进步,祇要发展自然正念,例如阿姜查或佛使比丘所教的方法。同时,密集修习也十分有价值。最好的状况是,我建议有一个平衡,花一些时间在密集修习,一些时间在俗世生活中。经由密集修习,可发展出坚固的专注,深观佛陀教诲的真理,而具有高度信心和坚定决心。把密集修习和每日正念,整合起来生活中每一方面就不会跟修行脱节,那就有机会整合避静的深观进入个人每日的活动和与他人的关系中。反过来说,在深层修习中,人可以解决每日社交互动的问题,看透下列问题:黏着和从中解脱。智慧会于密集和每日修习中成长。至于多久避静一次,他必须观察自己所需,找到自己的动能。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观照、省察,和实验的过程。你必须知道观察自己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问:这些会导致何处?
答:会导致解脱。使每刻生活得更有意义,完全验证事物的实相,不执取它,不会以先入为主的观念迎接事情,而且看清它们的本质。它导致放下黏着,较不受苦,较不自私,这是说更有爱和喜悦,对众生更有怜悯心,对一切更温和流畅。认知自己的存在祇不过是个身心变化的过程,空无一物、无所为、无可得。
问:那关于今生亲证涅槃的能力和正觉呢?
答:涅槃有许多意义。有究竟涅槃,是指在今生结束,不再有任何黏着。这最后无黏着结束了带着轮回的欲望力量;没有再生。那时即涅槃,阿罗汉正觉,在这世界完全正觉,在今生解脱。阿罗汉是心中不再有自私、贪婪、恨或任何颠倒想。换句话说,阿罗汉总是无间断地具足正念,绝无一刻失去正觉。阿罗汉的生命是个完全平衡和完全慈悲。在我们完全正念的每一刻,我们可亲证像阿罗汉涅槃的体验。在我们免于执着和依恋的每一刻中,和平清醒的心理状态是种轮回中的涅槃。且随着心变得更寂静,我们会了解,它在色蕴和改变的世界中,是永久的、不动的。
涅槃也可指行者可验证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最初体验是预流果,它是完全止息烦恼,超越身心过程的顷刻经验。它寂然不动、泯智绝知、超诸对待。在某些禅修中,甚至在某些书籍中,这特别状态被认为是最终目标,甚至智慧和内观被视为到达这状态的踏脚石。然而,佛陀一而再地说明修习是个辨认苦、止息苦的修习。验证到这超越身心、轮回的状态,祇是暂时止息苦。它是十分深奥的。它让人看到我们称为「自我」的虚幻本质,它很奥妙的影响黏着,它可连根拔除诸结和烦恼。但一旦悟境消失,你无法执取它,你必须单纯地继续修习,直到阿罗汉的完全解脱状态,在其中,不再有黏着或渴望。这种寂静、无为不动的经验,能深化你的修习,是修习正确进行的标志,但不是修行的终点,也不可执取。修行的目标是要超越任何黏着,超越任何自私;完全解脱和对众生有慈悲心。
问:你可否再谈有关不假造作的「无功用行」?对比于有为的「精进求悟」进阶修习?
答:当一个人愈深入修习,更能观察事情的原本,没有批判,没有干扰的观念时,他就愈能接受似非而是的隽语。在这种情形,我们是谈到从绝对层面来说修习是不假造作,而在相对层面的真理是要做特别的修行法。执着于绝对是有困难的。人可能觉得,假如这一切的修习作为都如幻如戏的话,他就不需做任何事。但他一定需要做些事,因为他们仍陷于迷惑中。反正在某些地方,他们仍将它当真。甚至像阿姜查和佛使比丘的老师,仍鼓励你在当下保持正念,不是要你达成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特别的,而是要你愈来愈看清本来就在那里的实相。不是要努力获得、得到或做任何特殊事情。祇是单纯地致力于警觉。所以,虽然没有可得或成为什么,我们仍必须致力于修习,以克服我们的迷惑和无知。本书中所有方法祇是简单的技巧工具。佛陀形容他的教义(观念和各种修习法的相对层面)是竹筏,这竹筏是用于越过迷惑的海洋。当你在另一岸时,你就不需这些相对真理;你可以丢掉竹筏,或用它助人通过。在经典中,佛陀也谈到绝对层面,他说教义和方法一点也不是法,法是真理,超越所有文字、所有教义和所有方法。
问:修习所需的努力程度为何?
答:它需要很大努力。佛陀常常指导行者要非常努力以某种方法修行,要专注、要专心,甚或将观念过程导入…
《第十六章 更进一步的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