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十六章 更进一步的问答▪P2

  ..续本文上一页修习中,如同莫因西亚多的阿毗达磨禅修。用相等内在寂静和专注来平衡努力。有时,一些行者修习正念,时刻完全坐在那里,「不做任何事」的阶段后起来,汗流满身,祇是因为时时刻刻努力专心。但不总是这样。其它时候,有可能很平衡、很轻松,祇是观察过程的进行。这努力不是生理的,而应祇是保持完全警觉,完全当下,不需尝试获得或改变任何事。这才是正确的努力。

  问:不是需要努力才能打破人受惯性的限制吗?

   答:有时,有必要努力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模式,打破我们响应世界的模式。有时这努力包括身和心。这是上座部教义中最费力的修习之一,包括长坐不动,让大量痛苦在身体内累积。这种孙伦西亚多的方法祇需用它静坐,承受它、透视它。这修习最后打破你平常的认知和抵抗痛苦的反应,让你看清,它不是你。但单单这样努力不是解脱的原因,解脱来自看清经验本质的内观。

  有时修习中需要另一种不间断的努力。有时几天、几周,甚至几月,你看整个世界祇是不满意、恐惧、痛苦和忧虑。要坚持修习,要愈来愈注视周遭事物的本质,要超越痛苦,达到所有现象空无的真实本质,需要毅力和勇气的投入。长期持久的努力是觉醒智慧之钥。

  最好也记住,许多老师巧妙的使用无功用行于修习中。你祇是单纯地观察和放下,虽然不是很平常,它不必体会禅坐之苦,费很大的力气,而简单宽舒地坐着,清晰的观看身心所有现象无常、无我的本质,这样放下个人于俗世中的黏着,变得更轻松、更自然,更有智慧。不限定于一种方法的修习。

  问:上座部佛教中强调苦,不会被视为是一种沮丧、消极的哲学吗?

   答:用那种角度看是误解它的教义。我们大家是在寻求自己和他人的快乐。为了达到真正的快乐,必须直接了解我们的心、我们受限的状况和我们世界的本质。我们诚实看它时,事情就变得很清楚,大部分我们使用快乐和安全的方法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事实上,它们带给我们痛苦。贪婪、执着、渴望──在色、声、香、味、触、法不断变异的世界,欲持续快乐和安全是不可能的。它祇会令人挫折、扰动心,带来无可避免的不满足。佛教不是哲学,不是在说明俗世。它是个实用的工具,可处理我们的生活,我们痛苦和快乐的问题。它勾画出一条在所有状况中变得快乐和满足的道路。这实用过程要我们开放心胸,接受我们经验的完整性。在我们从痛苦解脱出来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知道我们如何创造它。然而,强调不能祇在看这世界的痛苦上;它必须导致亲证一切皆空。那么我们可以放下,臻于完成,臻于内在寂静,臻于最高快乐,就是和平。对了解和修习法的人而言,它意味放掉痛苦。他们的生命充满喜悦,从忧虑和渴望解放出来。他们亲证佛陀的快乐。禅修不是去学习有关佛陀的一切,它是成为佛陀的一条道路。

  问:本书谈了很多纯专注对比于内观的修习。在修习深定方面,有些老师都会警告学生。假如人正确地修习禅定,不也会发展出智慧来警戒这些危险吗?

   答:在适当地发展专注的过程中,智慧是必要的。然而,在本书中,老师有好的理由给予警告和提醒。行者往往会陷入禅定的喜乐或感觉已达到某些境界,不应该让它溜走。这种对禅定或喜乐微细的黏着,会变为另一种负担,阻碍智慧的生起。

  过于区分专注和内观修习就太僵硬了。通常要正确地发展内观,专注也是不可或缺的。心中没有某种程度的祥和、宁静和专一,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内观。假如修定的同时也注意身心的变化,那发展内观就变得很简单。

  我们必须记住的是,黏着任何东西,不管是像喜乐或力量,由专注来的特别利益,或是来自毗婆舍那内观的成就,任何黏着都是智慧自然开展的障碍。

  问:某些老师像阿姜念、莫哥西亚多和其它使用阿毗达磨方法的老师,考虑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强调首先要了解法的理论框架,这样你会知道如何在自身的经验中,区别不同的过程。这种知识在发展智慧中有用或重要吗?

   答:有人发现,对法的理论的了解是有用的。它引导他们的思考和智力进入更深层的自我了解。对有诸多怀疑或误解的人,教义有时也被用作治疗药方,一种平衡。在修习初始,法的理论知识,有助引导心做正确的观照。在一些修习后,要和他人沟通,分享内观经验和智慧,研究就有益了。在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架构,一些理论知识是有帮助的。然而,理论知识不是必要的。事实上,一个人可以完全不知经典、佛陀或注释,祇要坐下来,观察心,也可获致相同的了解。他仍亲证存在的三个特征:无常的真理、不安定和不满意的本质,和一切现象非个人本质,包括所有一切我们认为的「自我」或「我」。

  在修习前,有太多理论知识是危险的,尤其是说明禅修中,人或许会经历的特别状态。期待一旦生起就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人必须提防知道太多修习中将会发生的事情。也许,理想方法是对法有个广泛性的了解,然后简单的坐着,作你的功课,自己看到真理的本质。

  问:也许,对于以个人自由表达为传统的西方文化,要把教义介绍给他们,其中最大困难是有关道德。在精神修习中,节制的功能为何?

   答:用规则教导的道德,在修习发展中是非常强而有力且具价值的。首先必须记住,它就像所有禅修技巧,祇是个工具,使人到达无私的地步,这时道德和智慧是自然流露的。在西方,有句神话,自由就是自由表达──随心所欲就是真自由。事实上,当人观察心时,会看到随着渴望、好恶转一点也不自由,反而是一种束缚。充满渴望贪婪的心,不可避免承担极大痛苦。自由不是经由执行某外在行为的能力而获致的。真自由是个存在的内在状态。一旦获得真自由,世界上没有任何状况可以束缚人或限制他的自由。就此而论,我们心须了解道德戒和道德律。

  通常,我们毫无考虑地以过去受制约的方式响应外境的刺激。这种制约往往很强烈,使我们以自私的方式付诸行动,而伤害或侵犯到周遭的人。藉由遵循道德戒,我们开始对受刺激的反应和欲望设限。停止强烈认同它们,说:「等等,我要停一下,并单纯观看这过程的本质。」而非盲目跟随所有的渴望和冲动。就是这样停下、观察、不陷于反应网,来引导我们到达自由。

  传统的佛教五戒是:一、不杀生,不杀任何有知觉的生物,因为几乎在杀生心中,总有某程度的恨或厌恶或自私;二、不偷盗,因为偷盗来自自私、随心所欲、想牺牲别人让自己快乐(同时也是寻找物质和舒适的快乐,其实这里面并没有真正的快乐。);三、不妄语,另一显而易知的戒条(妄语通常源自有些自私事情要保护或隐藏的感觉);四、不邪淫,这主要解释为不做会让他人痛苦的性交行为(传统例子是通奸);五、不饮酒至心智迟滞幻想的地步,造成违犯其它戒条或丧失警觉,而这警觉是我们了解和悲悯之钥。

  当人奉行这些戒律时,由传统佛教徒的观点,是用这句话:「我奉行不杀生的训练戒律。」这是说,这不是绝对道德,因为绝对道德出自个人存在的无私。戒律是人要遵循的规矩,用于协助发展心中的寂静以看清事物的真相,帮助人能和周围世界和谐相处。最后,由自然和慈悯起而代之。

  戒律是非常强而有力的。例如,在任何状况下不说谎,单这条可以是个人全部和整个的修习。对别人,它是说不误述任何事,完全正念和警觉所说的事,直接清晰地反映事实让他理解。任何人祇要是完全诚实、说实话,就会发现他在团体中,是人们称赞、尊敬、难以置信力量的焦点。这个人有说实话、真正地叙述事情的力量,不受心中各种冲动、渴望所牵动。事实上,所有心的冲动与自由背道而驰。更进一步持行此戒,假如人在自己内在奉行求真求实的戒律,不欺骗自己,不去扭曲事实,全心全意正念观照事情的原本,那这条戒律就成为佛教整个和完全的修习。不仅在佛教如此,而事实上对所有宗教也是如此。祇要人一旦完全诚实,无我的智慧自然而生。这人自然变得可爱,因为他不想再扭曲已经是事实的东西。

  你可以开始看到,让人奉持这些训练戒律所获致的大益处。诚实戒律所示真实,对不偷盗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解释这不偷盗行为,不取别人不给予的东西,这条戒变成一个威力强大的工具,可以见到人在世界中自私行为的所有状况。扩大范围来说,这条戒唤醒我们公平分配世界资源的责任,以及认知到经济、社会的盗取。最基本的,它是指培养不受无常、苦乐经验之流影响的能力。偷盗系源自一种幻想──有个自我需保护、需取悦,或好象获得短暂快乐是真正自由和快乐之所在。若有贪婪行为,人学习观察贪婪的过程而臻至心中平和,超脱对暂时快乐的追求和执取。虽然这些道德戒十分简单,且听起来和自由观念的「无限制」行为相反,但适当使用它们,它们会变成发展解脱心灵的难以置信、威力强大的工具。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出禅式警语──不要盲目执着这些戒条,也不可用它批评他人。要知道何时持有它们,何时打破它们。

  问:专注发展智慧,现在道德发展智慧,但这同时,智慧不能发展道德吗?

   答:法在西方的流行,与传统的进展大不相同。在东方,是教导以道德、专注,最后是智慧的连续方式来发展。过着道德生活可以静心,然后人可以坐着发展深定和专注。用此心观照身心的实相,开发透视三法印的内观能力,最后导致智慧和解脱。

  在西方,某些方式刚好相反。这里很多人曾对周遭生活和社会不满意。有些曾经历心灵的迷失与困惑以后瞥见其它更深的了解。有些先产生智慧。他们通常起步于体验智慧再学习专注,探索静心和各种引导心的方法。最后,人们了解到,关于他们自己和社会,有必要发展一种不伤害周遭人们的方法。所以在西方,我们发现了这种反序发展──先是智慧,然后专注,然后道德;所以这是个循环,轮序发展更大专注和更有智慧。

  问:人可以视个人精神发展为直线性进展?

   答:这里我们回到看事情,要从绝对性或相对性真实层面的问题。在教导或修习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视禅修和内观的深化为智慧的进展是有用的。如此,在相对层面,修习是随着时间进步。事实上,从绝对层面而言,时间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个观念,祇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此时此地的一件事。祇有现在时刻。使用时间和道路一词,祇是个相对说法。有了这绝对的了解,我们完全进入当下,道路是完整的。没有进步,祇有当下。但所有伟大的老师,包括佛陀、拉玛那·马哈希(RamanaMaharshi)和老子,使用像这些观念,想要以人们可以了解的方式,向他们沟通这绝对真实。据说,佛陀曾向弟子提醒:当我说到时间或我自己时,我并不真谓有「自我」,我并不说真有「时间」。我用这些术语,以相对意义、有用方式,帮助你直接理解实相。

  问:内观的发生,是否有一定的顺序?

   答:随着修习的进展,通常有一普通顺序,愈来愈深入存在的本质。亲见自己或其它瑜伽行者通过传统证果的位阶,是很震憾的经验。然而,智慧的进展并不是都照此情形发生,尤其有关阿姜查或佛使比丘所描写的智慧自然发展,就替代此经验阶段,人可能祇是觉得欲望减少,愈来愈清楚警觉当下,随顺安住,而不执着。这种情形可能发生,而没有阿姜念所描述的无间断内观深定。即使人真的通过传统的阶段,对各层次的内观也可能无法明确区分它们。而且在经验上,可能从某一层次跳跃到另一层次。修行有时就像个螺旋形、多元性、亲证的过程──且有时超越发展的观念。

  问:人应如何藉由实际术语来体证时间观念和精神道路?

   答:有许多答案。知道对绝对的真理不采用世俗的知识要很小心。说无事可做,一切空无(它就是一切空无),是对的,但假如你不直接深入理解万般皆空的话,你祇是在执着空无的观念。这就成为直接在当下体证实相,让智慧显露另一阻碍。

  用另一方面来回答你的问题,非常有用的方式是将修习想成这伟大旅途的一部分,要发展耐久之心,或是阿姜查所强调的,祇是继续修习,不管你已修习多久。一位有名的佛教老师曾说,修习,简单的说,是将自己带向正道,循着道路走──不考虑已经过多少天或小时或多少事件。这走本身就是目标,因为你当下完全正念,从贪婪、瞋恨、迷惑解放出来的每刻,就是解脱时刻,也是迈向最后解脱的一步。精神修习至少成为终生工作;除非他完全解脱和正觉,否则总有努力的地方。这个相关的观点是很有用的。祇要有黏着、痛苦和迷惑,仍有必要在当下努力保持警觉和正念,无论他采用那种教法或技巧。

  修习精神发展有高低潮。有些是以片刻片刻为基础,片刻空无、片刻沮丧、片刻得意、片刻内观、片刻迷惑。有些则是以小时为单位:一天的禅修或当日活动非常清晰、非常精准,有许多宁静,然隔日,可能是乏味、缓慢、不清楚。在每月和每年的基础上,也是如此,他的修习可能加深,或是花费几个月在非常沮丧上,看到痛苦、看到绝望,祇看到世俗的一面。人必须对过程有信心和信赖,让每刻甚或每年为基础的无常波浪通过,而带有某种永久不变的宁静。这是心的素质,让事物如此流过,让法显露而没有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它也是这永久不变的素质,以悲悯力,将法带给众生的助益。那应提到的是,发展止息苦的智慧,不是祇为个人,事实上更是为众生止息苦。当自私完全消失时,心中就不再有贪婪、瞋恨或迷惑。那时不再有分离感、有「我」或「他们」。没有这分离感,智慧自动展现的是对世界的慈爱、悲悯,和同情喜悦,人的行为就会无私,完全符合众生之利益。人变得具有佛陀的智慧,毌需担心为了先拯救他人而没有进入正觉,因为发展智慧摧毁了个人与他人之藩篱。菩萨誓愿救度众生并不意谓一个特定的人将拯救所有众生,而是经由修习的进展,自己与众生分离的迷惑会消失,为智慧一部分的博爱和慈悯的存在会显而易见。

  问:最后一个问题:真是「万法归一」吗?

   答:佛陀并没教导「佛教」,他教授法、真理。他所教的技巧是看清这真理的方法。假如一个人警觉静观内心时,那心变得沉静,所有的执着、思想、理念和观念消失,诸法的实相在当下呈现出来,除此无他。这经验不管对哪个国家、哪个人,他们修习哪种传统,都必须是相同的。这心的平静可以说是空性、涅槃,或大印(Mahamudra)或其它许多名词,但一切如如,不可能不同。

  

《第十六章 更进一步的问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