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十四章 阿姜达摩答罗 内观禅修本质问答

  第十四章 阿姜达摩答罗 ACHAAN DHAMMADARO

   当人观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

   同时也观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

   将会看到感到也是无常。

   延伸这种内观,

   行者会了解,所有的蕴,

   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

   它们是无常、不满足、没有永恒的自我。

   没有禅修就不会经验到三法印,

   因为有黏着的缘故。

   祇要消除黏着,

   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

  阿姜达摩答罗(Achaan Dhammadaro)是个有家室的人(有人说他有两位妻子),晚年出家。他是个精力充沛,自信的人,曾研究数种静坐技巧,但总觉得不适用。他找到一座寺庙,提供他一个房间,让他继续学习静坐。他独自留在房内几个月之久,直到发现进入佛陀教法中心之路。一离开房间,他即在南泰国游方,最后在纳贡·斯里·坦麻拉(Nakorn Sri Thammaraj)的托国寺(Wat Tow Kote)开始内观禅修的教学。

  托国寺是位于纳贡·斯里·坦麻拉巿郊的一座大型乡镇寺院。这地区必定曾是海滩,因为地面是沙,树木稀疏。这座寺庙一半以上地方,规划为两个男女禅修者的大型区域。和尚居住的部分有五十间以上的小木屋,围绕着一个大的方形空地,这空地每天举行有为时几小时的全体经行和立禅。此外,这个区域内有一巿镇火葬场,在那里,禅修者可定期看到火葬,从事墓地禅修,增加修习的视野。所有人员在一个大食堂内共享早餐及午餐。阿姜达摩答罗鼓励密集修习,乐意解答问题和困难,他经常站着或者在室外和他的学生经行,每天都透过寺内扩音器播放他们谈论有关禅修的录音带。有十几个西方人在托国寺内学习,而阿姜达摩答罗乐于教导他们,他不会说英语,不过通常有一些人在旁,可以为学生翻译。在出版这本书时,我们收到消息,阿姜达摩答罗已移居到纳贡·斯里·坦麻拉北方几个省外的一座寺庙,在那里教导泰国人和西方人。

  阿姜达摩答罗在禅修上,强调受念处。透过观照感觉的变化,我们可体验到一切都在剎那的生灭中。他解释,这种情形很清楚的,因为色蕴,以及感觉是五蕴的基础。知觉五蕴的生灭,就可理解到佛陀要我们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阿姜达摩答罗利用片刻察觉身体、感觉和心念细微移动所得感觉,做为体验内在真理的一种直接方法。在禅观上,他说明观察感受将引导我们直接体验内心所有的感觉(「心」传统上被视为心念所在)。当内心所发生的一切,即使是念头,都清楚地被察觉到祇是种种感觉的生灭,我们就看到无常、苦、和无我的真理。这带领我们进入万物最深的真理,止息痛苦,和经验涅槃。

  内观禅修问答 /阿姜达摩答罗 主答

  问:请先解说佛教的基本教义?

   答:佛陀教导通往究竟安乐及和平的正道。而从知苦的止息这条正道所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教导方法就是正念禅。正念是所有正确修习的基石。

  问:我们可否藉由读书及思考有关四圣谛和八正道来了解这条正道?

   答:书籍与修习不同,它祇是指出利用佛陀四圣谛止息苦的可能性。知识的了解,来自书籍和教学。修习则不同,它就像实际在你身心这实验室内作实验。当一个人在师父指导下禅修,发展完美正念和正定时,他就完全了解自身的正道。这境界可经由持续警觉来达成。换句话说,每刻正念于身体、感受、心和心的对象的过程。这些就是四念处。

  问:这种正念、内观禅修发展的结果为何?

   答:修习正念是为了了解我们内在的法,如法修习,会引导我们放弃对感官对象的执取,能停止苦流,再生的轮回。无明和散乱心都是痛苦的基源。我们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连系六个感官对象而生起。当意识产生,而没有正念时,根尘接触会导致好恶。渴求持续的欢乐,进而执取、造业和再生。我们整个身心的生命,系由五蕴所组成,它生起和显示在这六个感官门头每一意识的再生。当产生喜欢和厌恶时,会引起造业行为,我们会继续在再生和痛苦的轮回中。内观禅修是治疗这无止尽的渴望。

  问:佛陀论及需要发展正念和专注。你可否再谈谈专注?

   答:禅修中发展出三种专注。其中两种系依据禅定而开展的,这两者是近分定及安止定。这些方法的每一种都是利用把心念固定在单一个禅修对象上。这类禅修包括可视化的固定外形或颜色,或将心集中于某种特别感觉,如慈爱。当发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时,极大喜悦和宁静即会生起,行者完全专注于对象,没有盖障可以扰乱。这种暂时的烦恼断除──免于欲望、厌恶、迷惑的状态──在行者将心保持在禅定的对象时就可持续,但当心一离开专注的对象,喜乐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烦恼所包围。固定专注另有一种危险,因为它不会增长智慧,它会对喜乐执着,甚或滥用专注力量,因此实际上增加了烦恼。第三种专注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完美禅定。这种专注系依据剎那相续的内观来发展的。祇有无间断的正念专注,才能摧毁烦恼。这种专注并非将心固定于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借着注意身体的感觉、感受、心念和心的对象变化来达成。当无间断的专注适当地在内在身心建立时,再生的轮回即被破坏了。透过这种专注,我们发展能看清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能力,这五蕴构成了我们一般所说的「男人」和「女人」。

  问:你可否详细说明如何发展无间断的专注吗?

   答:有两个重点必须指出。首先我们必须透过每一感官根门接触所产生的感觉,来发展内观。色蕴是发展无间断专注和产生智慧的基石,对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引起的感觉或感受,我们必须明觉。

  第二个重点是持续不懈是禅修成功的秘诀。行者必须日以继夜时刻努力勤修正念,如此很快发展出适宜的专注和智慧。佛陀说过,假如禅修者七天七夜,无间断正念精进即可达到完全的觉悟,所以,内观的精髓是无时无刻对六根触境所产生的感觉正念分明。

  问:你所谈的正念和我们普通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

   答: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正念。生活中普通事情,像开车、烘烤面包等等需要我们某种程度的正念或注意于眼前的事。但是这通常每分钟交替发生长片段的失念。若一个人完全没有正念是疯了,完全丧失心志,没有接触感。不过所有这种普通的正念,我们可以称为世俗的,即使是有关道德行为的正念也都是世俗的,为求涅槃,正念必须成为超世俗。透过这种精确的正念,注意身、心、心的对象,我们可以了解我们内在的整个宇宙。要实现它,我们要在身体的所有姿态,不管动或静,培育持续的正念。

  问:这种修习和佛陀的八正道有何关联?

   答:任何时候,一有正念就自动伴随八正道中的正定和正见。这说明当我们于身体、感受、心和现象正念分明,清晰经验这四处接触的感觉时,即表示八正道已经开展。也就是说,对片刻间身、受、心、法的生灭要特别注意,身、心四方面中的任何一面的正念都同等重要,因为它们都以色蕴为基础。

  与其回答其它更多问题,不如让我详细解说有关修习的事。每一次祇能观察一个念处。有了正念和随伴而来的专注和了知,行者就可看到在剎那的基础上,组成色蕴的四大。他也可开始区别身内、身外。

  有两个要点。记住,我说的所有正念的四个基础是以色蕴为基础。因此,我强调禅修开始以身念处为焦点。我们必须观察六根,由此体验身体微细的感觉。

  另一要点是,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教诲我们,警觉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了解佛陀所指为何这对我们的修习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如何在身观身呢?内身是什么?外身又是什么?外在身体是由坚性(地)、湿性(水)、暖性(火)和动性(风)四大所组成,比例为20:12:5:4。这身体系由我们无知造业所产生和维持的。外身出生、成长、衰灭。头发变白,牙齿脱落,一切都不顺我们的意。最后,我们小心着衣、洒香水的身体死后就烧毁。

  不过佛陀发现了克服死亡之道。他的方法是藉外身的帮助,来了知内身。在内身,佛陀祇看到五蕴持续变动。然而,在平常有贪欲和执取的状态,我们是看不到内身的。贪欲和执取产生一个连续的错觉,所以各蕴的出生和消失无法了解。因此,修习正念是必须的。假如一个人不修习正念,他无法看到内身,无法看到五蕴,无法消灭烦恼,不能了知四圣谛。修习者应将目标定于尽可能持续地看到身体各蕴的生起和消失。这对普通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普通人看不到自身的真理。祇有在行者有足够的专注和正念,身体真正的特性才会显现出来。那时,行者就会亲证佛陀所讲的真理。

  要看内身,行者必须用心观察外在的身体。任何地方一有感觉,如伸展和弯腰,都要正念分明。如实觉察,才能了知在所有身体姿态和动作中无常的真正特性。人会看到身体在片刻间生生灭灭。祇要一了解这点,他就看到内身,看到五蕴。这样的瞭解是正精进。所以,正念的四个基础是从内在身体的感觉来探索,而非从外在的。系利用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来体验。

  身念处是内观的第一个部分。接着是受念处。有五种感受:身体愉快感受,身体不愉快感受,心理愉快感受,心理不愉快感受,中性感受。得到这类感受的经验,一般程度是外在的感受。一般程度系指普通的黏着于欢乐和厌恶痛苦。这黏着可能就存在那里而人不知,或是人知道它,但不公开承认。在这种情形,黏着存在于一个较潜伏的状态,不过,这经验总是似乎从「我」来感受到。这是说有黏着。这来自认同感受,相信它们就是「我」、「我的」、「我自己」,即使在中性感受,有迷惑和认同。至此,任何有执取、非难、认同,就…

《第十四章 阿姜达摩答罗 内观禅修本质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