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十三章 乌巴庆 佛法实践精要▪P2

  ..续本文上一页生、正发生、将发生的事情而快乐。为什么?这是因为即使人已经征服物质世界,仍不能征服自己的心。

  肉体产生的快感,一点也比不上经由佛教禅修获得的内心宁静的喜悦。肉体快感产生之前与之后,都是烦恼和痛苦,就像抓肿疹,而禅修喜悦则免除这些烦恼或痛苦。从感官世界来了解禅修是怎样的喜悦是很难的。不过,我知道你可以享有尝试一下这种喜悦,方便比较。所以,没有理由认为佛教教导痛苦的经验,令人感到悲惨、不幸。请相信我,禅修让你脱离凡俗生活,就像清澈水塘中的莲花,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它给你内在宁静,不仅满足你逐渐超越每日生活中的麻烦,且慢慢确定地脱离生、苦、死的限制。

  那么,苦的源头在哪里呢?佛陀说,它来自渴望。一旦欲望种籽播下,它长成贪婪,且倍数成长为渴望或贪欲,不是追求权力,就是追求物质收益。深植欲望种籽的人,成为渴望的奴役,自然被驱使成身心交瘁,祇为追赶这些渴望,直到有所成果。最后的结果,必定是邪恶心灵力量的累积,而这是由他原有欲望和忿怒激发的行为、言语、和观念所产生的。

  于是,在时间之流中,反应在每个人身上的是行为的精神力量。这些力量即是让身心持续运作的内在苦源。

  祇有证果圣人阿罗汉可以完全了解苦谛。一旦了解苦谛,苦因会自动毁灭,人即可停止痛苦或疾病。依据佛陀制定的禅修过程去了解苦谛是了解佛陀教义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灭苦之道呢?那就是佛陀第一次说法开示的八正道。这八正道分为三学,就是戒、定、慧。

  戒

  戒:三条正道:一、正语。二、正业。三、正命。

   正语的意思是言语必是真实、有益、不粗鄙、不含敌意。

   正业系指基本道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和不酗酒。

   正命就是不从事于增加他人痛苦的职业,例如贩奴、制造武器,或走私毒品。

  这些通常代表佛陀首次说法最初宣示的道德律。不过,在此之后,佛陀将它扩大,对僧侣和在家弟子分订戒律。

  我不需用为僧侣制定的戒律来困扰你们。我祇让你们知道佛教在家弟子的道德律。这道德律叫做五戒,是:

  一、不杀生。生命是万物最珍贵的东西,佛陀在规定此戒时,他的悲悯扩及万物。

   二、不偷盗。这是克制对财富不当的欲念。

   三、不邪淫。性欲蛰伏在人心中。几乎所有人都难以抗拒它。所以,佛陀禁止非法纵欲。

   四、不妄语。这是为了能透过言语而成就真理。

   五、不饮酒。饮酒让人失去证道必要的心智平衡和推理能力。

  所以这五戒是要节制行为和言语,以及作为心灵专注和平静的基础。

  凡是要从事佛教禅修训练的人,必须沿着八正道而行。首先,学生必须承诺遵守五戒,以维持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我相信这五戒并不伤害任何宗教信仰。

  禅修

  我们现在谈到佛教精神范畴,即正确的禅修。八正道的第二阶段包括:

  一、正勤

   二、正念

   三、正定

  正勤当然是正念的先决条件。除非他立志坚定,努力缩小飘浮不定的心思,否则难以期盼能保有正念,并以正定将心智带入专注于一境的沈思和平静的状态。至此,心智没有五盖,纯净、宁静、内外皆光明。在这种状态下的心智,有力、明亮。它经历心灵反照的光明,其程度不同,如同星星与太阳之差别。简单的说,在完全黑暗的心眼中,所反射的光,即是心灵的纯净、宁静与平和。

  印度教徒追求它。从光明到空虚,再回到光明,是真正的婆罗门教法。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到「充满光的身体」。我们也知道,罗马天主教神父定期静坐,为求这神奇的光。神圣的《可兰经》也突显圣光证明的重要。

  这心灵反照的光表示内在心灵的纯净,而心灵的纯净是宗教生活的本质,不管是佛教徒、印度教徒、天主教徒,或回教徒。事实上,心灵的纯净是所有宗教最大的共同点。唯爱是人类团结的方法,是至高无上的,除非心灵超越纯净,爱方能如此至高。平衡的心是平衡别人心灵不平衡的要件。「就像造箭者拉直他的箭调伏妄念,智者理平掉举不安,是难以保卫、难以抵挡的思绪。」(译按:请参考《法句经》,第三十三偈)佛陀如是说。心灵训练和身体训练是一样需要的。那么,为何不训练心灵,让它纯洁、强壮,如此你可享有禅修的安静,「内在禅定的喜悦」。

  当内在平静开始充满心灵时,你会确切在真理的知识上有所进展。我们的经验是,在适当的指导下,这心灵内在的平静和纯净含光,每人都可获得,而无关他们的宗教或信仰,假使他们有真诚目的,准备在尝试期间服从指导的话。

  关于这点,宗教导师祇是个引导者(注:乌巴庆认为老师的角色,在学生进展中最为重要。他写到:「没有老师的帮助,学生无法达到纯净心灵的程度。」他视自己祇是个引导者。但就像曾横越崎岖地势的旅人,他有力量排除某些障碍,因此加快学生洞察力的进展。这就是他常使用「合格」一词来描述老师的意义所在)。然而,专注力量增进至完美的成功,全赖学生的正勤、正念。达到初禅或近分定,祇是要进展到更高成就之前的一个成果。

  当学生持续练习,能完全控制自己心灵时,他可进入专注状态,并逐渐自我发展而得到一些成就,且带给他超凡的力量。不过,这种在世俗界带来超凡力量的练习,佛陀并不鼓励。佛陀发展专注的唯一目的是要拥有证道必要的心灵纯净和力量。

  佛教中有四十种专注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那是诸佛遵循的方法,专注于呼吸。在「国际禅修中心」的学生,我们会敦促他将注意力集中于鼻底上唇处,调和呼吸进出的动作,静观吸入呼出,以协助学生培养专注力,达到心专注于一境。不管生命的起源,是佛教所说的来自个人行为的精神力量(行蕴),还是天主教揭示的发始于上帝,生命象征都是一样的。它是潜在于人身体的节奏、悸动,或振动。事实上,呼吸是生命象征的一种表现。注意呼吸的安那般那念静坐法为禅修中心所采取。它很大的优点是呼吸不仅自然的,而且要集中注意于它,排除所有的杂念,随时都可利用它。人祇要坚定努力集中意志,就可首先缩小思绪范围到鼻子周遭,然后在上唇上一点,祇接触到呼吸的热气,呼吸也变得愈来愈短。没有理由说,一位用功静坐的学生,在几天训练中,不能够获得稳固的心专注于一境上。努力方向正确时,总是有静坐进步的指针,这种指针是以视觉象征外表方式,用一些黑白东西的形式来对照。首先,看到的形状是云或棉花,有时是白色东西的形状,例如婶、蛛丝、花或碟子。可是当注意力愈来愈集中时,他们呈现像闪电、光点、小星星、月亮,或太阳。假如在静坐中出现这些指针(当然,这时是闭目的),那么就可认定专注已然建立。此时,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短暂放松之后,尝试尽快返回有各类如「光」指针的专注状态。

  「专注力弱的学生,在练习中不能有好的进展,就像一个人骑着野马旅行,没有能力控制缰绳一样。所以我提醒你,不要被心主宰,要用革命精神来驯服它,利用它。」你能做到这样时,你已预备好,可转换到毗婆舍那,以洞察最终真理,享受涅槃平静。假如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鼻底某点,而有小光点停止不动某些时间,这是比较好的,因为此时,已达到所谓的近分定。

  「心本纯净」,佛陀说到:「然而,因吸收不净之物,而受污染。」同样地,就像盐水可以蒸馏成纯水一样,观呼吸的学生最后也可除去心中的杂物,使心到达纯净的状态。这就是植基于善的专注练习所产生的力量。

  慧

  我现在要开始谈到佛教的哲学内涵,即八正道的第三阶段,慧或内观。

  慧的两个部分是:

  一、正见

   二、正思惟

  求真理的正思惟,是佛教的目的和目标,而正见则是对内外心灵和物质的分析研究,以臻正觉真理。心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它倾向觉受;色蕴体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它持续变化。英文中这些名称很接近,可是意义不正确。

  严格来讲,心一词用于下列:

  一、意识(VlNNANA)

   二、感受(VEDANA)

   三、想念(SANNA)

   四、意志力和精神性质(行,sankhara)

  这四者,加上物质状态的色蕴,组成了我们所谓的五蕴。佛陀将所有精神和物质存在现象,简括为五蕴,事实上,这存在现象是心理和物质共同存在的连续体,祇是被一般大众误解为身见或自我。

  在正见时,学生进展至此,已培养出强而有力的专注能力,将注意力集中于他的自身内。藉由内省禅法,首先分析研究物质的本质,接着是心和精神状态。他感觉,有时也看到极微的真实状态。他开始了解,物质和心一直在改变──无常和短暂。随着他的专注力的增加,内在力量本质愈来愈清晰。他不能再否认这五蕴是苦的。他渴求一种超脱痛苦的状态。透过不断的练习,他最后可以解脱痛苦的束缚,从世俗进入超世俗状态,达到涅槃。此时,他解脱了:一、我见。二、疑。三、对戒规和仪式的执着。更进一步的练习就可以进入解脱的第二阶段──慧的层次,其中感官渴求和瞋恚将会减少,藉由持续的练习,行者就没有任何欲望或瞋恚。最后他体验了完全解脱的阿罗汉境界,这也是最终目标。每个经验涅槃的人,他可以随心所欲,多次重复这种经验,进入证果的阶段,并沉浴在涅槃宁静。

  这藉由涅槃体验的内在宁静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它是出世间的。相较于此宁静,我曾提到的禅定或内在宁静,就微不足道了。涅槃的内在宁静,带领个人超越所有存在的层面,而禅定的内在宁静仍会使人停留在这些存在层面。

  智慧的培养和洞悉存在真义和涅槃的内观,端赖直接的禅修练习。在我们的中心,当学生在练习出入息禅修几天后,已经达到某程度的专注(最好到达近分定)时,训…

《第十三章 乌巴庆 佛法实践精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