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亚多 观心与观受▪P3

  ..续本文上一页以意识和感受的正念为基础的毗婆舍那。

  虽然这些方面占极重要的位置,但毗婆舍那其它方面也不可以忽略,就好象糖浆一样,在糖浆里面包含了新鲜的柠檬汁、糖、盐和水等各种成分。当我们愈来愈了解这些品质时,我们一旦注意到其中一方面,其它方面也将会被注意到,虽然它们不是被观察到的对象,但四个念处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它们的生起、消失也都是同时进行的。

  为什么莫哥西亚多选择强调心念处?伟大的舍利弗曾说过:「虽然要读别人的心念不是容易的事,但是要知道自己心念的变化却是容件易的事。」当贪念在你心中出现时,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贪念是如何生起,假如瞋心、妄念、恶意或嫉妒在你心中出现,你可以立刻知道它正在生起,同样地,假如它消失了,你也可以知道它在消失。

  强调心念处──特别是意识的正念的另一个理由,是要根除一个盛行的根深柢固的邪见,这个邪见甚至也存在于很多佛教徒心中,那就是认为识法是永恒的、是自我,或是灵魂,几乎所有的佛教徒都有此错误的知见,认为灵魂可从一个存在的本体转换到另一个存在,有人甚至更进一步地说人死了以后从身体离开的是灵魂,另有些人认为灵魂不会离开人的身体,一直到它找到一个适合的地方再出生。这种种错误知见是深固于人们心中,而且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这样相信灵魂是从一个存在转换到另一个存在是错误的,如此的知见会持续着,乃是因为我们相信意识是延续的、永久的,甚至身体死亡后它仍继续地存在的。人们至此仍未有正确的缘起法的知识来引导他们了解意识也是无常的,是无休止的生灭过程。意识在某一时空生起,它不会从它生起之处向前移动一英吋,也不会在两个连续的时刻里保持相同的状态。

  为了驱除根深柢固的邪见,以便正确了解我们的心,莫哥西亚多教导毗婆舍那禅修。这是以意识和感受为基础的,这两种方式都是适合于现代行者练习的方法。

  意识禅观的开展(注:「意识」在这里是指「了知一个对象」、我们的「了知能力」

   的心的形态。)

  对于那些立志要达到最后觉悟的人而言,他们首先必须从消除邪见及「我」的信仰。为此,莫哥西亚多提出一个观察意识的非常简单的方法,它方便于实际应用且适合所有人。下列这十三种意识都是需要思惟审查的。在一个时刻中祇要观察一种识,而且当这一种识生起时,也要记住在一个时刻中祇有一种识会生起。一种识消失了,另一种识紧跟着生起。

  一般人相信有很多的识存在于我们人类身上,可能有数千种的识,但是这些总结归纳起来可分为十三种:

  内在的意识: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贪识。七、瞋识。八、惑识。九、非贪识。十、非瞋识。十一、心识。十二、入息识。十三、出息识。

  以上这十三种识可说涵盖一般人所有的识。我们必须注意不管那一种识生起,它都是我们的某一根门(注:根门羀sense door贁在这里是指我们六个知觉的门径:眼、耳、鼻、舌、身、意),跟其对象接触产生的结果。它必须透过我们的六根才能产生,不可能没有六根而能生起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和感受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感受和知觉也是精神因素,它们跟意识同时产生。五蕴是同时生起、同时存在,且同时消失,因此祇要我们审察其中之一蕴,便能发展内观到其它四蕴(注:虽然在前面缘起是被描述为一个锁链或发展,但是在观察中每一个片刻五蕴构成这个锁链同时生起与消失)。为了我们的目的,这十三种意识是重要的心理元素,它们是以意识为观察基础的禅修焦点。

  关于以上所提到的十三种意识中,贪识包含想吃、想闻等等。嫉妒和坏心眼属于瞋识,而想要做服务或慈善工作则属于非贪识之中。

  当我们张开眼睛,我们看到在我们眼前的种种色相,这时候眼识便生起。一个行者必须觉察并认知此是眼识的生起。当他听到一个声音,他也必须觉察及认知这是耳识的生起。甚至,当他感到有任何疼痛、发炎或搔痒之时,或其它愉快、不愉快的感受都会引起身识。行者必须确知每个时刻祇有一个识及它的生起与消失(注:每一片刻都有很多心的生灭。当清楚地观察,每一个心的生起都包含一个对象、一个意识或了知这个对象、以及各种精神因素,如:感受、意志等〔这些决定了意识如何与对象相关连〕。对象、意识和精神因素是五蕴生灭的另一种描述)。

  在练习的过程中,行者的体悟或内观愈来愈深刻,散乱没有了,祇专注于生灭的转变,而且意识到生灭的觉察速度会愈来愈快。一般而言,此时行者透过内观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意识瞬间生起又立刻消失。他清楚知道在两个时刻里没有相同的意识。任一意识的寿命都是短暂的,它在生起那一刻被观察到的,同时也被发现已经消失了,因为任一识蕴之寿命都是暂时的,一旦被观察到,也正是消失的时刻,而另一个意识紧接着原来消失的意识而生起,所以在观察中,行者会发现他观察的某一意识,事实上已然消失了(注:事实上,行者将发现他的观察祇是上一刻意识的回顾,并看到在先前片刻意识和对象是如何完全消失的),当它生起之后很快地便消失了。因此,行者若于意识上做禅修或观察,他唯一发现的就是变化──每一个意识的生起及消灭的更替。假如在最初观察的阶段,他没有看到意识的消灭止息,他就不能超越无常的观念。他必须更加努力,然后靠着正定和正念去觉知五蕴生灭的本性。

  当他能觉察意识的生起后,他会变得更能觉察意识的消失。从事于这种观察与认知时,他必须除去「我」的观念,或者换句话说,他必须认知各种意识的生灭现象祇是意识本身而已,除了意识外,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称为「我」或叫「我的」这一类恒存的东西。

  行者应该不断观察直到他觉察到「我自己」的成份愈来愈少,而觉察到意识愈来愈多。从觉察到更多的意识之后,他必须更加努力精进去觉察更多意识的生起与止息。

  当他在观察进行时,有其它各种不同的想法会进入他的脑子里干扰思惟,这时他也必须思惟这些想法,并觉察到这些想法也是在生起与消失的变化中,因为无论什么意识生起总会终止。所以他必须觉察我们身心无任何一物是不变的、持久的或永恒的。

  仅靠知道变化无常的观念或念诵「变化、变化」是无法理解无常的确切意涵,很重要的一点是,行者必须观察且深刻地体验到五蕴随时在无常的变化,而不是藉由念诵「变化」这样的字眼而被蒙蔽在变化无常的概念里面。任一念头的生起与消逝是如此疾速飞驰,以致于难以形容。一个行者不需要知道它是如何快速。在这阶段中最重要的是注意去体验五蕴的生起与消失,尤其是每一个新的意识的生起。提到呼吸,行者必须保持正念于入息及出息意识上。他必须对这两种意识的生起与消失保持正念,同时也须对其他的十一种意识保持正念。

  可能有人会问:「何时何地可以练习意识的禅修?在毗婆舍那中心或者寺院?」回答是:「祇要是意识生起之处就可以练习,当走路的时候意识生起,那么就在走路时练习,当吃或喝的时候,同时也可做禅修的工作。当坐在办公室时,禅修就在彼时彼地来做。在禅修时,行者务必留意的是用全心的觉察与理解来观察他自己的意识。观察意识的生灭愈清楚,行者愈能了解内观的意义。若有散乱、纷扰不安、或迷惑,烦恼很容易附着在人的身上一再轮回。无论内心生起什么,祇要清楚地观察到它的生灭即可免于烦恼的产生,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再进一步说明,我们必须注意当行者观察意识之际,他看到了第一个意识在片刻之间消失且非常短暂,紧接着下一个意识生起。这就是毗婆舍那或内观意识之道。所以当观察各种意识活动时,将会有一连串的事件连续进行,即无常(短暂),内观,无常,内观等。

  练习中的行者,必须把握最初的内观,上一个意识无常消失了,立刻紧接上去,不让任何染着乘虚而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意识的消失必须确实观察不让它轻易错过。应该正确地留意、观察和了解此一意识已消失而下一个意识紧接而来的叫「内观」,因为它直接的内观使我们觉察到进行中的意识已经消失不见的事实。

  在禅修当中,行者偶而会出现一些可意或不可意的心念,此时他们必须将这些心念都当做禅观的对象。无论如何不要为这些分心而感到失望或挫折,而应该将这些出现的心念也当做观察的对象。

  法的六个属性中有一个叫做「来看」(ehipassiko)。因此佛法叫我们每个人「来」和「看」,而且检验它们的真正本质,以及看清它是如何不停地进行生灭的现象。

  当行者的观察仅有少许的疏漏时,表示他的内观已经到达某种水准了。他能够在生灭的过程随之做观察而不让任何染着从中插入,表示他已经到达粉碎我见的阶段了。在这个时候,他离觉悟的第一步可说近了(注:如此我们看到毗婆舍那能真正改良我们观察身心快速变化的能力,当观察的速度或频率在一秒钟之内增加很多倍时,表示内观加深了)。

  佛陀说过:

  多闻圣弟子观心心念处、无间等彻见诸法无常,剎那变异离诸欲染,自觉涅

   盘。

  每个时刻任何意识的生起与消灭,行者都必须以正见和智慧,精进不懈地观察,这一点很重要,对生灭的最初内观会累积成为后来看透五蕴真实面的资源。明白知道五蕴祇是生灭、苦、不安稳。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行者看到了五蕴的生灭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这儿有个例子可做回答:「当贪的意识生起时,假如行者正在内观的话,那么他会看到当贪意识生起,很快地它也将随着消失了,无处可寻到它的踪迹。祇要观察贪意识生灭的过程就不会对它认同。即十二因缘在中间便被切断了,换句话说,贪被杀掉了…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亚多 观心与观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