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明。
当A看见一件美丽的物品,他渴望拥有它,他黏着它,他努力的想去获得它,这叫做渴爱。他被一种想获取这件美丽东西的欲望所湮没了,然后,他可能尽一切的努力,展现于身、口、意表现出想要拥有它。这个过程将导向不断的轮回,而轮回将无可避免的引起年老、死亡、悲伤、哀伤、痛苦、忧愁和绝望,依此,整个缘起法则便开展出来。这个法则可清楚地用来检验五蕴的生起及消失,和检验我们身心的整个过程,当我们看得更透彻,我们便能体会五蕴的实相及身体与精神的轮回,它除了苦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有见地的读者,一天当中即可清楚地看到很多次这种无止尽的轮回:即贪欲和黏着的生起,并引发出行为或想法。我们看见我们的渴望,我们被渴望与黏着所湮没了。为了满足这些渴望与黏着,我们从事于各种身、口、意的活动。同理,假如我们享受某些我们听见的声音,渴望便生起,当我们被渴爱湮没时,黏着便生起,为了延长享受快乐,我们从事于各种活动,同样地情形也发生在嗅、尝、触和思想上,任何时刻,我们自觉或不会自觉地掉入这些过程中。
读者应该注意到,缘起法则就是一连串他自己的活动,他可将焦点放在五蕴、身体与精神,看清楚当下的行为正属于十二个缘中的那一项并吻合缘起的法则。
假使他认为这是停止因果循环的时刻,则有一条止息再生轮回的路,但是假使他如往常延续之,轮回将持续进行并且继续永无止息的悲伤、哀伤、绝望和整个大苦的过程。
在此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位父亲听到他小孩从学校回来的声音,当他听到儿子声音之际,马上渴望要看他,渴望拥抱他、关心他、亲吻他,他认为他如此做是因为那是他儿子,他爱他的儿子,他并没有违犯任何道德规范,因此他也不觉得有罪恶或不当之处。事实上,并非行为本身,而是它底下的黏着已促使牢不可破的继续不断的循环。
从这一个似乎无损害的例子,我们可看到缘起法在父亲听到小儿子从学校回来的声音时便已开始,一听到儿子的声音便生起渴望去看他、爱他,因为渴爱引起他波涛般的欲望想去抚爱他的儿子,这个抚爱是源自于黏着而产生的行为,而这个力量更是下一个轮回形成之因;当业力生起,生死轮回便紧随而至,甚至诸佛也无法阻挡这种业力,从清晨到黄昏,类似的过程持续进行着,当看到一个吸引人的东西时,渴爱便生起,因为渴爱便生起黏着,因为黏着,业力展现,而整个循环就这样延续着它永不止息的运行。
事实上,无论何时,一个美丽的物品,一个悦耳的声音,一股迷人的味道,一阵清香的气味,一个愉悦的触摸,或一个令人喜悦的想法进入其相关的根门时,通常它会生起渴爱及一连串的因果反应,整个轮回的完成,祇是诸多贪欲引发业力的行为,而又造成另一串的业果,如此循环不已。
由接触产生意识,接着产生黏着以及紧接的轮回,这整个过程是一剎那接着一剎那很快的进行着,我们应该用毗婆舍那内观来思惟它,否则不止息的轮回将带来悲伤与痛苦;当我们在做毗婆舍那禅观时,愈来愈清楚地看到业力是如何地促成再生意识,然后变成意识、精神与肉体生起的条件,以及我们看到它不可避免地进入感觉与接触;六根对六境产生感受,而紧随而来的是贪欲与黏着,它们将不可避免地带动业力的活动与轮回。缘起法并无特别之处,它祇是我们的五蕴无休止的运作过程,新旧交替不断地在反复着生灭的过程,所有身体与心理(精神)现象都在因果连续中不断地生起与消失。
轮回的开始是难以想象的,众生被无明所盖与贪爱所缚,从一个存在到另一个存在的轮回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起源,假如把众生在无止无尽生死轮回的骨骸堆积起来,它们的高度将会像高耸的广大山(Vepulla)一般高,而这座山是需要四天的时间才能攀登上的。说轮回是无法想象的长久,等于说缘起法则找不出源头,痛苦也同样未曾间歇的进行着。
轮回的潜能或力量来自于无明,但是它不可被错认为是第一因;但什么是无明?
它是对四圣谛的无知:
一、对苦谛的无知。
二、对集谛的无知。
三、对灭谛的无知。
四、对道谛的无知。
在此,我们愿意进一步说明:
一、五蕴或身心组成是极端痛苦、不能满足的,不了解这一点就叫做对苦谛无知。
二、每个人都想拥有精神的快乐及物质的富裕,这种渴爱便是痛苦的根源,缺乏这样的认识叫做对集谛的无知。
三、缺乏对痛苦止息的认识,叫做对灭谛的无知。
四、缺乏对导向涅槃之八正道的认识,叫做对道谛的无知。
我们所有身、口、意行为的展现都来自于无明,所以佛陀说过,由于对各种忧悲苦恼的根源无知,人们为了一己之利或为了自己的家庭、国家想尽各种办法(不管有益、无益,道德或不道德)来积聚财富,提高社会地位,或者试图得到轮回的世间获取各种欢乐。
一个人可能会说他靠自己合法的行为才会有今天安好的生活,但是从缘起法则的观点来看,他并没有打破生死轮回的锁炼;相反地,他是继续在轮回的运转中,没有休止。有人会问:「到底他冒犯了什么?」其实这是不能以是否有冒犯之行为来回答的,而是因为他和欲望锁炼的生死轮回的法律则纠结在一起而持续着业力的累积。
值此时刻,一个行者可以好好决定渴望下一个存在再度生起是值得吗?当轮回产生,它意谓着什么?最后的代价是什么?很显然的,痛苦、衰老、死亡必将伴随着轮回同行;这就是佛陀教诲我们的缘起法则。
想进入毗婆舍那禅修的行者,必须熟谙佛法的基本教义,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建议:对这些必备的先决条件没有充分认识,很难于毗婆舍那禅修中得到任何进展,一个行者若对缘起法的认识不精确,那么禅修到最后也祇是局限在自我的框框里。对法义不明白的行者无法跨越自我而有所突破。
在此,我们必须再次说明,所谓先决条件,包括五蕴、六根、四大元素、缘起法及四圣谛真理。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这些方面的认识而可以进入正思惟,因为正思惟乃是依据五蕴及其运作过程而进行的,一个行者应该懂得区分胜义谛及世俗谛,才能够破除这个恒常不变的「我」之邪见。
有兴趣且愿下苦功学习这些根本法义的人,他们将为正确的修行方法铺下一个稳健的基础,唯有如此,他们才适合开始步上毗婆舍那的禅修之路。
内观(毗婆舍那)
内观意指全神贯注地思惟无常、苦、无我,这是佛陀在讲述正念时所做的解释;正念包含四个方面,就像走向佛塔的四面阶梯一样,佛塔的高台好比智慧,可以由这四面阶梯的任何一个到达,这阶梯就是正念的四个面貌: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若于禅修中专注某一方面的观察,并不表示排除其它三方面的正念,它祇是表示这其中的一方面是观察的主要对象而已。
根据莫哥西亚多的教法,内观的训练有三个发展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专注于正念的培养,第二个阶段是观察五蕴的生灭,最后阶段是清楚的知道有一条道路通往诸行止息,身心生灭变化的止息。
其内容可以简述如下:
一、固定或集中心念在任一个指定的对象,例如吸气、呼气或者身心的移动,这叫做专注于正念。
二、思惟身、受、心、法(心的对象)和它们的生起及立刻消失的变化就叫做过程的正念。
三、认识一切有为法的本质、洞悉五蕴的生灭是可厌、令人不悦的,叫做通往生灭止息的道路。除非直到认识五蕴的生灭,看到了无常、苦、无我,否则将永远不会到达毗婆舍那的禅修。
真正修习毗婆舍那的开始是行者能够观察身体和心理的生灭过程,于其中找不到一个所谓「自我」、「我」或「我的」这样的东西,在这个正念里面他不会认为是我在禅修或我的心在专注着,这样才是正确的禅修,所有的五蕴都被清楚地看到它的无常、苦及无我。
前面提到的几个阶段,若祇是发展其中第一个或第二个阶段是不可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的,佛陀说过,祇靠禅定并不能趋向涅槃,唯有修习毗婆舍那才能走向涅槃或解脱。不过,这是极重要的,我们必须记住正定在初期的禅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真正发展毗婆舍那的第二或第三阶段前,行者必须建立起相当的定力,最好的方式是将注意力放在鼻孔,注意着气息的出入,行者此时双腿盘坐,身体挺直,端坐于宁静的环境里,至少必须持续在定力的练习二十到五十分钟才能进入毗婆舍那禅修。具备了平静的心与定力之后,行者便可准备发展莫哥西亚多所教导的对意识与感受的毗婆舍那禅修了。
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我们必须从心开始。佛陀说过心的禅思的重要性,他说:「我知道没有其它的法像已经被培育和发展的心一样,可以导向极大的益处。」这句话也可解释成一颗未被培育与发展的心的结果与受过培育与发展的心是相反的。
心是所有活动的前导,也是一切现象的先驱,没有心的配合,不管生理或精神活动都无法完成。当我们做出好的或坏的行为,心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没有任何一个活动可以不先经过思想而可进行的,思想祇是出现在心里。当我们的心是在控制状态时,我们的身体也是保持在控制中,而当我们的心是鲁莽不被控制时,我们的身体也同样会变得没有节制地活动,染着也因而出现。所以,我们可以说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控制了我们所有的活动。
心是错误知见──「自我主义」、「我」或「个人」藏居之处所,「我」或「自我」是造成迷惑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且值得留意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个人或自我主义会覆蔽我们的心,所以要终止痛苦、自私和错误的知见,我们必须洞悉内心。
莫哥西亚多已经提出一套非常简单的公式,这个方法最适合现代的瑜伽行者禅修观照此「心」之用,这个禅修便是…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亚多 观心与观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