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明。
當A看見一件美麗的物品,他渴望擁有它,他黏著它,他努力的想去獲得它,這叫做渴愛。他被一種想獲取這件美麗東西的欲望所湮沒了,然後,他可能盡一切的努力,展現于身、口、意表現出想要擁有它。這個過程將導向不斷的輪回,而輪回將無可避免的引起年老、死亡、悲傷、哀傷、痛苦、憂愁和絕望,依此,整個緣起法則便開展出來。這個法則可清楚地用來檢驗五蘊的生起及消失,和檢驗我們身心的整個過程,當我們看得更透徹,我們便能體會五蘊的實相及身體與精神的輪回,它除了苦以外,沒有別的東西。
有見地的讀者,一天當中即可清楚地看到很多次這種無止盡的輪回:即貪欲和黏著的生起,並引發出行爲或想法。我們看見我們的渴望,我們被渴望與黏著所湮沒了。爲了滿足這些渴望與黏著,我們從事于各種身、口、意的活動。同理,假如我們享受某些我們聽見的聲音,渴望便生起,當我們被渴愛湮沒時,黏著便生起,爲了延長享受快樂,我們從事于各種活動,同樣地情形也發生在嗅、嘗、觸和思想上,任何時刻,我們自覺或不會自覺地掉入這些過程中。
讀者應該注意到,緣起法則就是一連串他自己的活動,他可將焦點放在五蘊、身體與精神,看清楚當下的行爲正屬于十二個緣中的那一項並吻合緣起的法則。
假使他認爲這是停止因果循環的時刻,則有一條止息再生輪回的路,但是假使他如往常延續之,輪回將持續進行並且繼續永無止息的悲傷、哀傷、絕望和整個大苦的過程。
在此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位父親聽到他小孩從學校回來的聲音,當他聽到兒子聲音之際,馬上渴望要看他,渴望擁抱他、關心他、親吻他,他認爲他如此做是因爲那是他兒子,他愛他的兒子,他並沒有違犯任何道德規範,因此他也不覺得有罪惡或不當之處。事實上,並非行爲本身,而是它底下的黏著已促使牢不可破的繼續不斷的循環。
從這一個似乎無損害的例子,我們可看到緣起法在父親聽到小兒子從學校回來的聲音時便已開始,一聽到兒子的聲音便生起渴望去看他、愛他,因爲渴愛引起他波濤般的欲望想去撫愛他的兒子,這個撫愛是源自于黏著而産生的行爲,而這個力量更是下一個輪回形成之因;當業力生起,生死輪回便緊隨而至,甚至諸佛也無法阻擋這種業力,從清晨到黃昏,類似的過程持續進行著,當看到一個吸引人的東西時,渴愛便生起,因爲渴愛便生起黏著,因爲黏著,業力展現,而整個循環就這樣延續著它永不止息的運行。
事實上,無論何時,一個美麗的物品,一個悅耳的聲音,一股迷人的味道,一陣清香的氣味,一個愉悅的觸摸,或一個令人喜悅的想法進入其相關的根門時,通常它會生起渴愛及一連串的因果反應,整個輪回的完成,祇是諸多貪欲引發業力的行爲,而又造成另一串的業果,如此循環不已。
由接觸産生意識,接著産生黏著以及緊接的輪回,這整個過程是一剎那接著一剎那很快的進行著,我們應該用毗婆舍那內觀來思惟它,否則不止息的輪回將帶來悲傷與痛苦;當我們在做毗婆舍那禅觀時,愈來愈清楚地看到業力是如何地促成再生意識,然後變成意識、精神與肉體生起的條件,以及我們看到它不可避免地進入感覺與接觸;六根對六境産生感受,而緊隨而來的是貪欲與黏著,它們將不可避免地帶動業力的活動與輪回。緣起法並無特別之處,它祇是我們的五蘊無休止的運作過程,新舊交替不斷地在反複著生滅的過程,所有身體與心理(精神)現象都在因果連續中不斷地生起與消失。
輪回的開始是難以想象的,衆生被無明所蓋與貪愛所縛,從一個存在到另一個存在的輪回過程中並沒有一個起源,假如把衆生在無止無盡生死輪回的骨骸堆積起來,它們的高度將會像高聳的廣大山(Vepulla)一般高,而這座山是需要四天的時間才能攀登上的。說輪回是無法想象的長久,等于說緣起法則找不出源頭,痛苦也同樣未曾間歇的進行著。
輪回的潛能或力量來自于無明,但是它不可被錯認爲是第一因;但什麼是無明?
它是對四聖谛的無知:
一、對苦谛的無知。
二、對集谛的無知。
叁、對滅谛的無知。
四、對道谛的無知。
在此,我們願意進一步說明:
一、五蘊或身心組成是極端痛苦、不能滿足的,不了解這一點就叫做對苦谛無知。
二、每個人都想擁有精神的快樂及物質的富裕,這種渴愛便是痛苦的根源,缺乏這樣的認識叫做對集谛的無知。
叁、缺乏對痛苦止息的認識,叫做對滅谛的無知。
四、缺乏對導向涅槃之八正道的認識,叫做對道谛的無知。
我們所有身、口、意行爲的展現都來自于無明,所以佛陀說過,由于對各種憂悲苦惱的根源無知,人們爲了一己之利或爲了自己的家庭、國家想盡各種辦法(不管有益、無益,道德或不道德)來積聚財富,提高社會地位,或者試圖得到輪回的世間獲取各種歡樂。
一個人可能會說他靠自己合法的行爲才會有今天安好的生活,但是從緣起法則的觀點來看,他並沒有打破生死輪回的鎖煉;相反地,他是繼續在輪回的運轉中,沒有休止。有人會問:「到底他冒犯了什麼?」其實這是不能以是否有冒犯之行爲來回答的,而是因爲他和欲望鎖煉的生死輪回的法律則糾結在一起而持續著業力的累積。
值此時刻,一個行者可以好好決定渴望下一個存在再度生起是值得嗎?當輪回産生,它意謂著什麼?最後的代價是什麼?很顯然的,痛苦、衰老、死亡必將伴隨著輪回同行;這就是佛陀教誨我們的緣起法則。
想進入毗婆舍那禅修的行者,必須熟谙佛法的基本教義,這裏提出一個重要的建議:對這些必備的先決條件沒有充分認識,很難于毗婆舍那禅修中得到任何進展,一個行者若對緣起法的認識不精確,那麼禅修到最後也祇是局限在自我的框框裏。對法義不明白的行者無法跨越自我而有所突破。
在此,我們必須再次說明,所謂先決條件,包括五蘊、六根、四大元素、緣起法及四聖谛真理。一個人不可能沒有這些方面的認識而可以進入正思惟,因爲正思惟乃是依據五蘊及其運作過程而進行的,一個行者應該懂得區分勝義谛及世俗谛,才能夠破除這個恒常不變的「我」之邪見。
有興趣且願下苦功學習這些根本法義的人,他們將爲正確的修行方法鋪下一個穩健的基礎,唯有如此,他們才適合開始步上毗婆舍那的禅修之路。
內觀(毗婆舍那)
內觀意指全神貫注地思惟無常、苦、無我,這是佛陀在講述正念時所做的解釋;正念包含四個方面,就像走向佛塔的四面階梯一樣,佛塔的高臺好比智慧,可以由這四面階梯的任何一個到達,這階梯就是正念的四個面貌: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人若于禅修中專注某一方面的觀察,並不表示排除其它叁方面的正念,它祇是表示這其中的一方面是觀察的主要對象而已。
根據莫哥西亞多的教法,內觀的訓練有叁個發展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專注于正念的培養,第二個階段是觀察五蘊的生滅,最後階段是清楚的知道有一條道路通往諸行止息,身心生滅變化的止息。
其內容可以簡述如下:
一、固定或集中心念在任一個指定的對象,例如吸氣、呼氣或者身心的移動,這叫做專注于正念。
二、思惟身、受、心、法(心的對象)和它們的生起及立刻消失的變化就叫做過程的正念。
叁、認識一切有爲法的本質、洞悉五蘊的生滅是可厭、令人不悅的,叫做通往生滅止息的道路。除非直到認識五蘊的生滅,看到了無常、苦、無我,否則將永遠不會到達毗婆舍那的禅修。
真正修習毗婆舍那的開始是行者能夠觀察身體和心理的生滅過程,于其中找不到一個所謂「自我」、「我」或「我的」這樣的東西,在這個正念裏面他不會認爲是我在禅修或我的心在專注著,這樣才是正確的禅修,所有的五蘊都被清楚地看到它的無常、苦及無我。
前面提到的幾個階段,若祇是發展其中第一個或第二個階段是不可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的,佛陀說過,祇靠禅定並不能趨向涅槃,唯有修習毗婆舍那才能走向涅槃或解脫。不過,這是極重要的,我們必須記住正定在初期的禅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真正發展毗婆舍那的第二或第叁階段前,行者必須建立起相當的定力,最好的方式是將注意力放在鼻孔,注意著氣息的出入,行者此時雙腿盤坐,身體挺直,端坐于甯靜的環境裏,至少必須持續在定力的練習二十到五十分鍾才能進入毗婆舍那禅修。具備了平靜的心與定力之後,行者便可准備發展莫哥西亞多所教導的對意識與感受的毗婆舍那禅修了。
我們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我們必須從心開始。佛陀說過心的禅思的重要性,他說:「我知道沒有其它的法像已經被培育和發展的心一樣,可以導向極大的益處。」這句話也可解釋成一顆未被培育與發展的心的結果與受過培育與發展的心是相反的。
心是所有活動的前導,也是一切現象的先驅,沒有心的配合,不管生理或精神活動都無法完成。當我們做出好的或壞的行爲,心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沒有任何一個活動可以不先經過思想而可進行的,思想祇是出現在心裏。當我們的心是在控製狀態時,我們的身體也是保持在控製中,而當我們的心是魯莽不被控製時,我們的身體也同樣會變得沒有節製地活動,染著也因而出現。所以,我們可以說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控製了我們所有的活動。
心是錯誤知見──「自我主義」、「我」或「個人」藏居之處所,「我」或「自我」是造成迷惑的力量,這是非常重要且值得留意的,我們必須認識到個人或自我主義會覆蔽我們的心,所以要終止痛苦、自私和錯誤的知見,我們必須洞悉內心。
莫哥西亞多已經提出一套非常簡單的公式,這個方法最適合現代的瑜伽行者禅修觀照此「心」之用,這個禅修便是…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亞多 觀心與觀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