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意識和感受的正念爲基礎的毗婆舍那。
雖然這些方面占極重要的位置,但毗婆舍那其它方面也不可以忽略,就好象糖漿一樣,在糖漿裏面包含了新鮮的檸檬汁、糖、鹽和水等各種成分。當我們愈來愈了解這些品質時,我們一旦注意到其中一方面,其它方面也將會被注意到,雖然它們不是被觀察到的對象,但四個念處是同時存在的,而且它們的生起、消失也都是同時進行的。
爲什麼莫哥西亞多選擇強調心念處?偉大的舍利弗曾說過:「雖然要讀別人的心念不是容易的事,但是要知道自己心念的變化卻是容件易的事。」當貪念在你心中出現時,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貪念是如何生起,假如瞋心、妄念、惡意或嫉妒在你心中出現,你可以立刻知道它正在生起,同樣地,假如它消失了,你也可以知道它在消失。
強調心念處──特別是意識的正念的另一個理由,是要根除一個盛行的根深柢固的邪見,這個邪見甚至也存在于很多佛教徒心中,那就是認爲識法是永恒的、是自我,或是靈魂,幾乎所有的佛教徒都有此錯誤的知見,認爲靈魂可從一個存在的本體轉換到另一個存在,有人甚至更進一步地說人死了以後從身體離開的是靈魂,另有些人認爲靈魂不會離開人的身體,一直到它找到一個適合的地方再出生。這種種錯誤知見是深固于人們心中,而且一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這樣相信靈魂是從一個存在轉換到另一個存在是錯誤的,如此的知見會持續著,乃是因爲我們相信意識是延續的、永久的,甚至身體死亡後它仍繼續地存在的。人們至此仍未有正確的緣起法的知識來引導他們了解意識也是無常的,是無休止的生滅過程。意識在某一時空生起,它不會從它生起之處向前移動一英吋,也不會在兩個連續的時刻裏保持相同的狀態。
爲了驅除根深柢固的邪見,以便正確了解我們的心,莫哥西亞多教導毗婆舍那禅修。這是以意識和感受爲基礎的,這兩種方式都是適合于現代行者練習的方法。
意識禅觀的開展(注:「意識」在這裏是指「了知一個對象」、我們的「了知能力」
的心的形態。)
對于那些立志要達到最後覺悟的人而言,他們首先必須從消除邪見及「我」的信仰。爲此,莫哥西亞多提出一個觀察意識的非常簡單的方法,它方便于實際應用且適合所有人。下列這十叁種意識都是需要思惟審查的。在一個時刻中祇要觀察一種識,而且當這一種識生起時,也要記住在一個時刻中祇有一種識會生起。一種識消失了,另一種識緊跟著生起。
一般人相信有很多的識存在于我們人類身上,可能有數千種的識,但是這些總結歸納起來可分爲十叁種:
內在的意識:
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貪識。七、瞋識。八、惑識。九、非貪識。十、非瞋識。十一、心識。十二、入息識。十叁、出息識。
以上這十叁種識可說涵蓋一般人所有的識。我們必須注意不管那一種識生起,它都是我們的某一根門(注:根門羀sense door贁在這裏是指我們六個知覺的門徑:眼、耳、鼻、舌、身、意),跟其對象接觸産生的結果。它必須透過我們的六根才能産生,不可能沒有六根而能生起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意識和感受是同時存在、同時發生的。感受和知覺也是精神因素,它們跟意識同時産生。五蘊是同時生起、同時存在,且同時消失,因此祇要我們審察其中之一蘊,便能發展內觀到其它四蘊(注:雖然在前面緣起是被描述爲一個鎖鏈或發展,但是在觀察中每一個片刻五蘊構成這個鎖鏈同時生起與消失)。爲了我們的目的,這十叁種意識是重要的心理元素,它們是以意識爲觀察基礎的禅修焦點。
關于以上所提到的十叁種意識中,貪識包含想吃、想聞等等。嫉妒和壞心眼屬于瞋識,而想要做服務或慈善工作則屬于非貪識之中。
當我們張開眼睛,我們看到在我們眼前的種種色相,這時候眼識便生起。一個行者必須覺察並認知此是眼識的生起。當他聽到一個聲音,他也必須覺察及認知這是耳識的生起。甚至,當他感到有任何疼痛、發炎或搔癢之時,或其它愉快、不愉快的感受都會引起身識。行者必須確知每個時刻祇有一個識及它的生起與消失(注:每一片刻都有很多心的生滅。當清楚地觀察,每一個心的生起都包含一個對象、一個意識或了知這個對象、以及各種精神因素,如:感受、意志等〔這些決定了意識如何與對象相關連〕。對象、意識和精神因素是五蘊生滅的另一種描述)。
在練習的過程中,行者的體悟或內觀愈來愈深刻,散亂沒有了,祇專注于生滅的轉變,而且意識到生滅的覺察速度會愈來愈快。一般而言,此時行者透過內觀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種意識瞬間生起又立刻消失。他清楚知道在兩個時刻裏沒有相同的意識。任一意識的壽命都是短暫的,它在生起那一刻被觀察到的,同時也被發現已經消失了,因爲任一識蘊之壽命都是暫時的,一旦被觀察到,也正是消失的時刻,而另一個意識緊接著原來消失的意識而生起,所以在觀察中,行者會發現他觀察的某一意識,事實上已然消失了(注:事實上,行者將發現他的觀察祇是上一刻意識的回顧,並看到在先前片刻意識和對象是如何完全消失的),當它生起之後很快地便消失了。因此,行者若于意識上做禅修或觀察,他唯一發現的就是變化──每一個意識的生起及消滅的更替。假如在最初觀察的階段,他沒有看到意識的消滅止息,他就不能超越無常的觀念。他必須更加努力,然後靠著正定和正念去覺知五蘊生滅的本性。
當他能覺察意識的生起後,他會變得更能覺察意識的消失。從事于這種觀察與認知時,他必須除去「我」的觀念,或者換句話說,他必須認知各種意識的生滅現象祇是意識本身而已,除了意識外,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稱爲「我」或叫「我的」這一類恒存的東西。
行者應該不斷觀察直到他覺察到「我自己」的成份愈來愈少,而覺察到意識愈來愈多。從覺察到更多的意識之後,他必須更加努力精進去覺察更多意識的生起與止息。
當他在觀察進行時,有其它各種不同的想法會進入他的腦子裏幹擾思惟,這時他也必須思惟這些想法,並覺察到這些想法也是在生起與消失的變化中,因爲無論什麼意識生起總會終止。所以他必須覺察我們身心無任何一物是不變的、持久的或永恒的。
僅靠知道變化無常的觀念或念誦「變化、變化」是無法理解無常的確切意涵,很重要的一點是,行者必須觀察且深刻地體驗到五蘊隨時在無常的變化,而不是藉由念誦「變化」這樣的字眼而被蒙蔽在變化無常的概念裏面。任一念頭的生起與消逝是如此疾速飛馳,以致于難以形容。一個行者不需要知道它是如何快速。在這階段中最重要的是注意去體驗五蘊的生起與消失,尤其是每一個新的意識的生起。提到呼吸,行者必須保持正念于入息及出息意識上。他必須對這兩種意識的生起與消失保持正念,同時也須對其他的十一種意識保持正念。
可能有人會問:「何時何地可以練習意識的禅修?在毗婆舍那中心或者寺院?」回答是:「祇要是意識生起之處就可以練習,當走路的時候意識生起,那麼就在走路時練習,當吃或喝的時候,同時也可做禅修的工作。當坐在辦公室時,禅修就在彼時彼地來做。在禅修時,行者務必留意的是用全心的覺察與理解來觀察他自己的意識。觀察意識的生滅愈清楚,行者愈能了解內觀的意義。若有散亂、紛擾不安、或迷惑,煩惱很容易附著在人的身上一再輪回。無論內心生起什麼,祇要清楚地觀察到它的生滅即可免于煩惱的産生,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再進一步說明,我們必須注意當行者觀察意識之際,他看到了第一個意識在片刻之間消失且非常短暫,緊接著下一個意識生起。這就是毗婆舍那或內觀意識之道。所以當觀察各種意識活動時,將會有一連串的事件連續進行,即無常(短暫),內觀,無常,內觀等。
練習中的行者,必須把握最初的內觀,上一個意識無常消失了,立刻緊接上去,不讓任何染著乘虛而入,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換句話說,意識的消失必須確實觀察不讓它輕易錯過。應該正確地留意、觀察和了解此一意識已消失而下一個意識緊接而來的叫「內觀」,因爲它直接的內觀使我們覺察到進行中的意識已經消失不見的事實。
在禅修當中,行者偶而會出現一些可意或不可意的心念,此時他們必須將這些心念都當做禅觀的對象。無論如何不要爲這些分心而感到失望或挫折,而應該將這些出現的心念也當做觀察的對象。
法的六個屬性中有一個叫做「來看」(ehipassiko)。因此佛法叫我們每個人「來」和「看」,而且檢驗它們的真正本質,以及看清它是如何不停地進行生滅的現象。
當行者的觀察僅有少許的疏漏時,表示他的內觀已經到達某種水准了。他能夠在生滅的過程隨之做觀察而不讓任何染著從中插入,表示他已經到達粉碎我見的階段了。在這個時候,他離覺悟的第一步可說近了(注:如此我們看到毗婆舍那能真正改良我們觀察身心快速變化的能力,當觀察的速度或頻率在一秒鍾之內增加很多倍時,表示內觀加深了)。
佛陀說過:
多聞聖弟子觀心心念處、無間等徹見諸法無常,剎那變異離諸欲染,自覺涅
盤。
每個時刻任何意識的生起與消滅,行者都必須以正見和智慧,精進不懈地觀察,這一點很重要,對生滅的最初內觀會累積成爲後來看透五蘊真實面的資源。明白知道五蘊祇是生滅、苦、不安穩。
可能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行者看到了五蘊的生滅到底有什麼好處呢?」這兒有個例子可做回答:「當貪的意識生起時,假如行者正在內觀的話,那麼他會看到當貪意識生起,很快地它也將隨著消失了,無處可尋到它的蹤迹。祇要觀察貪意識生滅的過程就不會對它認同。即十二因緣在中間便被切斷了,換句話說,貪被殺掉了…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亞多 觀心與觀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