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莫哥西亚多 MOGOK SAYADAW
观察五蕴生灭的现象即涵盖整个四圣谛,
这种内观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目的,
毗婆舍那禅修应该愈早做愈好。
我们应该记住,
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
随时都有疾病和死亡的危机,
因此必须尽早做禅修的练习。
毗婆舍那是预防来世危机,
止息今生痛苦的唯一道路。
莫哥西亚多(Mogok Sayadaw 1899~1962)是雷迪西亚多(Led^i Sayadaw1846~1923)的追随者。雷迪西亚多是一个深具内涵且广受尊敬的法师,他在本世纪初于缅甸弘法,他已使缅甸的佛教徒对于缘起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而莫哥西亚多便继续将他的教法加以发扬光大。莫哥在僧团里面是个很有名的学者,他花了三十几年的时间在上缅甸教授佛教心理学及佛经;有一天他突然发觉自己好象是一个牧牛者,虽然很认真的照顾这些牛群,但是他却没有机会享用这些牛提供的牛奶。
他离开他的教职,前往明贡(Mingun),去接受密集的毗婆舍那训练。几年之后,在俗家弟子的要求下,他开始在各城镇教导内观,虽然他想避开名气而不想到大都巿去,但他是「开悟的老师」这样的声名却渐渐流传开来;莫哥西亚多刚过世不久,他的弟子们就已经开始依循他的教导方向从事内观的教学。
在仰光有一个很大的佛教中心专门根据莫哥西亚多的方法指导人们修习毗婆舍那禅修;这个中心是乌唐典(U Than Daing)所经营,他编辑莫哥教法的英译本;他大部分的教法是针对在家弟子并指导在一段时间内的密集禅修,而西方人同时也受欢迎。
在下面文中将深入探讨包括三个部分的修习。莫哥强调一个人对法的理解的重要性,先要对法有些认识才可进入内观的修习,他教导学生区分世俗谛与胜义谛,胜义谛是由元素及五蕴所组成的,然后他会解释缘起的循环,教示如何经由因和果,贪欲和渴望使我们陷入了存有和痛苦的轮回中。
内观法的发展便是以这样的认识做为基础。首先,瑜伽行者开始学习专注呼吸使心念集中,接着便训练观察意识或者感受的变化,即明觉它们十三种不同的面貌。最后随着禅定的深入,莫哥强调此时所有知觉都变成祇是五蕴的生灭而已,亦即肉体和精神的变化过程。这种绵密的身心变化(不祇单纯注意到变化、变化),必须透过自身的经验才能直接经验到我们整个生命的存在是如何地不圆满及无我,在五蕴的生灭过程中透视法的自性,行者就能圆熟地止息及停止缘起的轮回,这时便能到达最高的喜乐:涅槃。
在莫哥西亚多的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缘起法的使用了。他解释因缘流转如何运行而引导我们去体验我们的身体与精神变化的过程,而藉由内观的训练可以使我们超越因缘流转而获得真正的解脱,此乃是佛教的真理。
观心与观受莫哥西亚多的教法
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导向解脱、得到涅槃,它的教法富有次第性;道德(戒)是这条道路的第一阶段,而道德的实践带给我们内心的快乐与宁静。专注(定)是第二个阶段,它带给我们更高的喜乐,因为专注所得到的内心纯净,可使人体验到天堂般的快乐、轻安、喜悦。然而,祇有专注仍是不够的,仍缺乏将内心的染着永远根除的力量,唯有再加上毗婆舍那的智慧方可使我们得到解脱,导向最高境界的涅槃,这是第三阶段。
要得到解脱必须知道毗婆舍那,了解它的目的以及如何修学。佛陀说,行者须用毗婆舍那来清除他对自我及整个世界的错误观念。毗婆舍那使我们对世界看得更清楚,我们种种不正确的观念造成我们在生死苦恼中轮回,所以我们应该赶快修学毗婆舍那来摆脱轮回之苦,就像一个人头发着火或者胸口被矛所刺中般紧迫;有机会接受毗婆舍那的练习真是非常宝贵的啊!
当我们透过毗婆舍那开展的智慧可证入初果,体验涅槃,从此消除对这个世界的颠倒知见。佛陀说过,初果所得的益处,远超过成为全宇宙君王的快乐,因为此时初果已完全从再生于三恶道的危险中解脱出来了,顶多再经过七次生死就可达到最终的觉悟。
所以,行者应努力进行于这个导向涅槃初果的路径,以便获得这个觉悟的第一阶段。为了达到初果我们可以跟随着莫哥西亚多有系统及简化了的练习方法。该方法系建立在对心念及感受的观察;感受及心念是同时生起、同时存在,而且同时消退的,观察其中一个就等于观想另一个。
在实际应用时,将会发现这种方式的禅修比观照身体过程的禅修更容易理解,无可否认地,我们的心念会跟着出入息及其它身体的现象而生起,但对一个当今的行者而言,直接观察心念的过程是最直接、有效的禅修法。
当行者进入禅修之前,他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知识,这些禅修前的预备工作是很基本而必须的。
他必须知道胜义谛与世俗谛之间的差别,胜义谛有四种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涅槃。毗婆舍那禅修是以观照胜义谛为基础,因为胜义谛是世界的实相,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这里提供一些胜义谛的分析,让我们可以从我们的世界直接体验胜义谛。
心法
虽然心法总共有八十九种,但为了毗婆舍那的方便修习,莫哥西亚多将它简化成十三种,而这十三种也都涵盖了原来所有的心法。
心所有法
总共有五十二种,但是一个行者所必须熟悉的,仅需以下几种:触、受、想、行、念、贪、瞋、痴、我慢、邪见、羡慕、嫉妒和疑惑等(注:所有意识和精神因素合起来,我们称之为心mind)。
色法
总共有二十八种,但是以下几种是最重要的,也是行者须加以注意的:一、硬的及软的元素(地大)。二、附着性及流动性的元素(水大)。三、运动的与颤动的元素(风大)。四、热的和冷的元素(火大)。这些叫做四种基本的元素(四大。注:这些四大元素构成整个物理宇宙),而由这四种元素再衍生出二十四种元素。
涅槃
这是胜义谛的第四种法,因为内心可以直接体验涅槃。
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不同,对我们有所助益,世俗谛是相对于可以直接体验到胜义谛的种种观念,世俗谛包涵所有的概念、思想、构想及名相,譬如「我的儿子」、「女人的声音」、「马车」等;虽然概念是为了方便的目的及一般说法的使用,但它不是我们经验的终极目标,也不能做为通往了悟真理的禅思目标。
虽然概念有很多种类,但是这里要提出的祇有一些,这些包括:
名称的概念。
构想的概念或关系,如儿子、女儿、母亲、父亲。
集合或群体的概念,如家庭、种族。
组织的概念,如宝塔、寺庙、学校。
区域的概念,如孟买、锡兰。
时间的概念,如公元前六○○年、明天、昨天。
空间的概念,如屋顶上的洞、洞穴、地平线。
连续的概念,如一列旅行的火车、一条流动的河流、一场电影。
想象的概念,如兔角、兔毛。
毗婆舍那祇关心胜义谛的禅思,而非世俗谛,当行者已经了解到这个道理,且能够区别胜义谛及世俗谛时,他必须更进一步熟悉这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亦即存在的根本面貌:一、五蕴。二、六入。三、四大元素。四、缘起法则。
五蕴说明了整个身心的构成法则。它们包含了:
色蕴──四种基本的元素及其衍生的元素。
受蕴──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对生物非生物、颜色或尺寸的知觉。
行蕴──共有五十二种,包含生气、正念、贪婪、慈心及平静等。
识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瑜伽行者必须对于身心的元素十分熟悉清楚,同时必须了解六识的每一个识都有相对的感受器官(如眼、耳等)及感受对象(如颜色、声音、气味等。注:请参阅莫因西亚多)。
此外,对行者而言,知道识如何生起也是极重要的事,佛陀说过六识中的每一个识的生起都是源自于两个原因:感觉的器官及感觉的对象,所以在看时,祇有眼睛、色尘及两种接触生起的眼识,除了这三种共同存在的元素,就没有其它了。没有看见者,没有我、你或者他,而它祇是眼识生起的一个过程,听、嗅等动作都是同样地过程,每一次认知的经验都祇是这样空的过程在运作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识在生起之后不会停留在两个持续的时刻,而是剎那生起,下一剎那消失,再由另一个新的识来接替;建议行者在禅修之前必须研究心的实相,五蕴、四大元素、六识等,彻底了解它们,并且进一步熟悉身体和心理等现象生起的因缘法则。
缘起法则
莫哥西亚多特别为了初学者详加说明缘起的法则,这个法则对行者是一个禅修的快捷方式,因为它是教导教义在当下的展现;换句话说,它可使一个行者了解五蕴在每一时刻的生起、生起之因及消灭。
由眼睛和可见物开始,当这两者接触时,眼识便生起,此时祇有生起的眼识,没有所谓看的人,没有「我」,也没有「他」或「她」在眼里或在可见物里,也没有在眼识里面;眼识祇是眼识,不多也不少,而且眼识不可与「自我」混淆,也不可将它人格化。
由于眼睛与可见物的接触生起眼识,因接触生感受,在感受里面同样找不到「我」、「他」或「她」,也找不到所谓「自我」,缘起法则继续运作下去。因感受而生起渴爱,因渴爱生起黏着,因为黏着又引起身行、口行、意行,这些活动便促成业,而业的力量将促成另一次的再生,轮回不已。
随着轮回而来的必然是年老、衰退、悲伤、哀伤、痛苦、忧愁与绝望,整个人生的大苦便是这样生起的。
就如同我们已理解的眼睛、对象及生起的眼识,我们也应该可以理解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念及它们相对应的识,最后我们便能了解缘起循环的运作情形。
为了使解释更加清晰,我们最好用一般习惯上的用语再加以…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亚多 观心与观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