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莫哥西亞多 MOGOK SAYADAW
觀察五蘊生滅的現象即涵蓋整個四聖谛,
這種內觀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目的,
毗婆舍那禅修應該愈早做愈好。
我們應該記住,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時代,
隨時都有疾病和死亡的危機,
因此必須盡早做禅修的練習。
毗婆舍那是預防來世危機,
止息今生痛苦的唯一道路。
莫哥西亞多(Mogok Sayadaw 1899~1962)是雷迪西亞多(Led^i Sayadaw1846~1923)的追隨者。雷迪西亞多是一個深具內涵且廣受尊敬的法師,他在本世紀初于緬甸弘法,他已使緬甸的佛教徒對于緣起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而莫哥西亞多便繼續將他的教法加以發揚光大。莫哥在僧團裏面是個很有名的學者,他花了叁十幾年的時間在上緬甸教授佛教心理學及佛經;有一天他突然發覺自己好象是一個牧牛者,雖然很認真的照顧這些牛群,但是他卻沒有機會享用這些牛提供的牛奶。
他離開他的教職,前往明貢(Mingun),去接受密集的毗婆舍那訓練。幾年之後,在俗家弟子的要求下,他開始在各城鎮教導內觀,雖然他想避開名氣而不想到大都巿去,但他是「開悟的老師」這樣的聲名卻漸漸流傳開來;莫哥西亞多剛過世不久,他的弟子們就已經開始依循他的教導方向從事內觀的教學。
在仰光有一個很大的佛教中心專門根據莫哥西亞多的方法指導人們修習毗婆舍那禅修;這個中心是烏唐典(U Than Daing)所經營,他編輯莫哥教法的英譯本;他大部分的教法是針對在家弟子並指導在一段時間內的密集禅修,而西方人同時也受歡迎。
在下面文中將深入探討包括叁個部分的修習。莫哥強調一個人對法的理解的重要性,先要對法有些認識才可進入內觀的修習,他教導學生區分世俗谛與勝義谛,勝義谛是由元素及五蘊所組成的,然後他會解釋緣起的循環,教示如何經由因和果,貪欲和渴望使我們陷入了存有和痛苦的輪回中。
內觀法的發展便是以這樣的認識做爲基礎。首先,瑜伽行者開始學習專注呼吸使心念集中,接著便訓練觀察意識或者感受的變化,即明覺它們十叁種不同的面貌。最後隨著禅定的深入,莫哥強調此時所有知覺都變成祇是五蘊的生滅而已,亦即肉體和精神的變化過程。這種綿密的身心變化(不祇單純注意到變化、變化),必須透過自身的經驗才能直接經驗到我們整個生命的存在是如何地不圓滿及無我,在五蘊的生滅過程中透視法的自性,行者就能圓熟地止息及停止緣起的輪回,這時便能到達最高的喜樂:涅槃。
在莫哥西亞多的教法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緣起法的使用了。他解釋因緣流轉如何運行而引導我們去體驗我們的身體與精神變化的過程,而藉由內觀的訓練可以使我們超越因緣流轉而獲得真正的解脫,此乃是佛教的真理。
觀心與觀受莫哥西亞多的教法
佛法的目的是爲了導向解脫、得到涅槃,它的教法富有次第性;道德(戒)是這條道路的第一階段,而道德的實踐帶給我們內心的快樂與甯靜。專注(定)是第二個階段,它帶給我們更高的喜樂,因爲專注所得到的內心純淨,可使人體驗到天堂般的快樂、輕安、喜悅。然而,祇有專注仍是不夠的,仍缺乏將內心的染著永遠根除的力量,唯有再加上毗婆舍那的智慧方可使我們得到解脫,導向最高境界的涅槃,這是第叁階段。
要得到解脫必須知道毗婆舍那,了解它的目的以及如何修學。佛陀說,行者須用毗婆舍那來清除他對自我及整個世界的錯誤觀念。毗婆舍那使我們對世界看得更清楚,我們種種不正確的觀念造成我們在生死苦惱中輪回,所以我們應該趕快修學毗婆舍那來擺脫輪回之苦,就像一個人頭發著火或者胸口被矛所刺中般緊迫;有機會接受毗婆舍那的練習真是非常寶貴的啊!
當我們透過毗婆舍那開展的智慧可證入初果,體驗涅槃,從此消除對這個世界的顛倒知見。佛陀說過,初果所得的益處,遠超過成爲全宇宙君王的快樂,因爲此時初果已完全從再生于叁惡道的危險中解脫出來了,頂多再經過七次生死就可達到最終的覺悟。
所以,行者應努力進行于這個導向涅槃初果的路徑,以便獲得這個覺悟的第一階段。爲了達到初果我們可以跟隨著莫哥西亞多有系統及簡化了的練習方法。該方法系建立在對心念及感受的觀察;感受及心念是同時生起、同時存在,而且同時消退的,觀察其中一個就等于觀想另一個。
在實際應用時,將會發現這種方式的禅修比觀照身體過程的禅修更容易理解,無可否認地,我們的心念會跟著出入息及其它身體的現象而生起,但對一個當今的行者而言,直接觀察心念的過程是最直接、有效的禅修法。
當行者進入禅修之前,他必須具備一些相關的知識,這些禅修前的預備工作是很基本而必須的。
他必須知道勝義谛與世俗谛之間的差別,勝義谛有四種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涅槃。毗婆舍那禅修是以觀照勝義谛爲基礎,因爲勝義谛是世界的實相,爲了進一步的了解,這裏提供一些勝義谛的分析,讓我們可以從我們的世界直接體驗勝義谛。
心法
雖然心法總共有八十九種,但爲了毗婆舍那的方便修習,莫哥西亞多將它簡化成十叁種,而這十叁種也都涵蓋了原來所有的心法。
心所有法
總共有五十二種,但是一個行者所必須熟悉的,僅需以下幾種:觸、受、想、行、念、貪、瞋、癡、我慢、邪見、羨慕、嫉妒和疑惑等(注:所有意識和精神因素合起來,我們稱之爲心mind)。
色法
總共有二十八種,但是以下幾種是最重要的,也是行者須加以注意的:一、硬的及軟的元素(地大)。二、附著性及流動性的元素(水大)。叁、運動的與顫動的元素(風大)。四、熱的和冷的元素(火大)。這些叫做四種基本的元素(四大。注:這些四大元素構成整個物理宇宙),而由這四種元素再衍生出二十四種元素。
涅槃
這是勝義谛的第四種法,因爲內心可以直接體驗涅槃。
區分勝義谛和世俗谛的不同,對我們有所助益,世俗谛是相對于可以直接體驗到勝義谛的種種觀念,世俗谛包涵所有的概念、思想、構想及名相,譬如「我的兒子」、「女人的聲音」、「馬車」等;雖然概念是爲了方便的目的及一般說法的使用,但它不是我們經驗的終極目標,也不能做爲通往了悟真理的禅思目標。
雖然概念有很多種類,但是這裏要提出的祇有一些,這些包括:
名稱的概念。
構想的概念或關系,如兒子、女兒、母親、父親。
集合或群體的概念,如家庭、種族。
組織的概念,如寶塔、寺廟、學校。
區域的概念,如孟買、錫蘭。
時間的概念,如公元前六○○年、明天、昨天。
空間的概念,如屋頂上的洞、洞穴、地平線。
連續的概念,如一列旅行的火車、一條流動的河流、一場電影。
想象的概念,如兔角、兔毛。
毗婆舍那祇關心勝義谛的禅思,而非世俗谛,當行者已經了解到這個道理,且能夠區別勝義谛及世俗谛時,他必須更進一步熟悉這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亦即存在的根本面貌:一、五蘊。二、六入。叁、四大元素。四、緣起法則。
五蘊說明了整個身心的構成法則。它們包含了:
色蘊──四種基本的元素及其衍生的元素。
受蘊──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想蘊──對生物非生物、顔色或尺寸的知覺。
行蘊──共有五十二種,包含生氣、正念、貪婪、慈心及平靜等。
識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瑜伽行者必須對于身心的元素十分熟悉清楚,同時必須了解六識的每一個識都有相對的感受器官(如眼、耳等)及感受對象(如顔色、聲音、氣味等。注:請參閱莫因西亞多)。
此外,對行者而言,知道識如何生起也是極重要的事,佛陀說過六識中的每一個識的生起都是源自于兩個原因:感覺的器官及感覺的對象,所以在看時,祇有眼睛、色塵及兩種接觸生起的眼識,除了這叁種共同存在的元素,就沒有其它了。沒有看見者,沒有我、你或者他,而它祇是眼識生起的一個過程,聽、嗅等動作都是同樣地過程,每一次認知的經驗都祇是這樣空的過程在運作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識在生起之後不會停留在兩個持續的時刻,而是剎那生起,下一剎那消失,再由另一個新的識來接替;建議行者在禅修之前必須研究心的實相,五蘊、四大元素、六識等,徹底了解它們,並且進一步熟悉身體和心理等現象生起的因緣法則。
緣起法則
莫哥西亞多特別爲了初學者詳加說明緣起的法則,這個法則對行者是一個禅修的快捷方式,因爲它是教導教義在當下的展現;換句話說,它可使一個行者了解五蘊在每一時刻的生起、生起之因及消滅。
由眼睛和可見物開始,當這兩者接觸時,眼識便生起,此時祇有生起的眼識,沒有所謂看的人,沒有「我」,也沒有「他」或「她」在眼裏或在可見物裏,也沒有在眼識裏面;眼識祇是眼識,不多也不少,而且眼識不可與「自我」混淆,也不可將它人格化。
由于眼睛與可見物的接觸生起眼識,因接觸生感受,在感受裏面同樣找不到「我」、「他」或「她」,也找不到所謂「自我」,緣起法則繼續運作下去。因感受而生起渴愛,因渴愛生起黏著,因爲黏著又引起身行、口行、意行,這些活動便促成業,而業的力量將促成另一次的再生,輪回不已。
隨著輪回而來的必然是年老、衰退、悲傷、哀傷、痛苦、憂愁與絕望,整個人生的大苦便是這樣生起的。
就如同我們已理解的眼睛、對象及生起的眼識,我們也應該可以理解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意念及它們相對應的識,最後我們便能了解緣起循環的運作情形。
爲了使解釋更加清晰,我們最好用一般習慣上的用語再加以…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亞多 觀心與觀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