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九章 阿姜摩诃布瓦 以智慧开发三摩地

  第九章 阿姜摩诃布瓦 ACHAAN MAHA BOOWA

   修禅的真正目的是为心灵带来宁静,

   如果一个人无法用初步的方法缓和心境,

   就必须用强制的方式驯服它。

   换句话说,

   依个人智慧的熟练度,

   来寻找与检查出那些事物让心黏着,

   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管制不驯的心,

   直到心屈服于智慧,

   而且看到黏着事物的真相,

   然后不再混乱、不安。

   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

  在泰国东北部的森林苦行僧传统里,阿姜摩诃布瓦(Achaan Maha Boowa1913~)是一位著名的住持与老师。他读了几年的基本佛法后,精通巴利经典,之后开始禅修。阿姜摩诃布瓦于森林禅修数年,其间大多时间接受说寮国话的老师阿姜曼(译按:有摩诃布瓦着,曾银湖译《尊者阿迦曼传》)的指导,这位老师是本世纪泰、寮森林最著名的老师之一,他出名的是对禅定与入观的教法、巨大的影响力及严厉的教学方式。据说阿姜摩诃布瓦去见阿姜曼之前,由于长时间的练习,已经精通了佛教的一些禅定方法,并于静坐中获得了极大的喜悦,仅仅是这样的精通,已经是很大的成就。然而,阿姜曼见到他时,却严厉地告诉他禅悦与智慧的不同,然后送他离开,到森林里修习更多东西。经历此次斥责,阿姜摩诃布瓦有好几年的时间,再也无法进入高度喜悦的定境,但是,当他最后再度获得时,同时获得了大智慧与内观力。

  阿姜摩诃布瓦强调,坚强而稳定的专注力是生起智慧的前兆,但是在这篇特别的谈话中,他也告诉我们要如何运用智慧,透过对身体与心的研究、观察,来辅助培养专注力与宁静,然后以此专注力导引更深的智慧。虽然阿姜摩诃布瓦也讨论到传统的三个心灵道路:戒、定、慧,但他解释说,未必要按照任何特定顺序发展它们,相反地,他认为不应该依照步骤,一步接一步的方式发展禅定,而应该在染着出现时,同时修戒、定、慧的方式去处理。

  阿姜摩诃布瓦鼓励初学者,以反复诵念方式培养初步的定力,这可以祇用口诵,或与观想并用;当建立了定力之后,他会指导学生使用这种专注力,去观察身体各部分的特性,然后观察心的特性,观照无明与邪见,是如何导致「我见」以及轮回的巨大痛苦。阿姜摩诃布瓦详细说明了培养专注力的方法,特别是有关禅修时脑中出现影像时的处理;他还区别禅修时由内在产生及由外而来的诸种现象;在指导学生时,他提到的一点很重要:「这些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无论是那一种禅定,智慧永远是重要的」,对这些禅修时有时候可能出现的影像与现象,我不太愿意谈得太多,以免初学者以为这些是很重要或必须要出现的可意经验,而努力去让它们出现,这样做可能是个陷阱;如果一个人选择以这种方式培养专注,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注:《清净道论》有数章详细地叙述修习禅定、取相及其修法,这本佛教禅定手册及注释,Shambbala Publications 有新版本发行。译按:「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有出版叶均译本),不要因为有禅定经验的人,描述了一些似乎奇怪而不寻常的经验而感到兴奋,这些经验没什么价值,祇有智慧是重要的。

  阿姜摩诃布瓦经常使用心(Heart)这个字眼,所指涉的不是带有感情性质,如情心,而指的是心灵(mind)。在佛教传统上,心指的是心灵处所,这是英译者Pannavadho 比丘使用白话语言的原意,也是阿姜摩诃布瓦使用白话教学的用意,这是为了保留本教学法的森林佛法特点,因此,虽然有些字眼与直译经典不同,它们仍然很实用地被用来介绍如何培养禅定。

  阿姜摩诃布瓦的森林寺院帕邦塔寺(Wat Pah Ban That),位于泰国东北部乌董省(Udorn),大约有一百亩,出家众与寮房都很少,不超过二十人,这里的规定很严格,阿姜摩诃布瓦以类似其老师的严格方式教导学生,其中有十几个西方人跟随他,有些已经跟他学了好几年了,对新学生他会要求他们做禅修数年的承诺。在帕邦塔寺的大部分学习,就像其它的寮国及泰国森林寺院,是透过严格的与极简单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天祇吃简单的一餐,住小茅房,洗澡用井水,日出即外出乞食,长时间静默,简化生活所需,以减少世俗思想。如此,森林寺院成为密集禅修的地方,也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简朴的社区配备下,一个人可以舒缓、简化,来观察心及生活的过程,因而发展智慧。摩诃布瓦偶尔会到曼谷教授学生,他的一些谈话经由曼谷的巴婆尼瓦斯寺(Wat Bavoniwas)整理,以英文出版。

  以智慧开发三摩地  /阿姜摩诃布瓦 着

  戒

  (注:戒是 Sila 的翻译,它包括身体与语言的所有动作,依据这些动作引起一个人多少情感的程度,而评价为善的或恶的。)

  戒就是对身体与语言活动的外放行为(注:外放行为是翻译自泰文的 Kanong,此字通常翻译为「精神愉快的」、「丰富的」,不过,此字在本文的用意较特殊,它指的是身、口、意的自我展现,包含对自我的幻想,以宣示自己与别人)设限,负责这些活动与其结果的是心(注:本文出现的 heart 都是翻译自泰文 chai,此字通常翻译为「心」,由于心与思考器官──大脑的关系较近,容易引起误导,泰文chai 较具感情,心不是肉体或其中之一部分,甚至不是其功能──虽然与它有关,且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影响)。

  对正确实践戒律的人而言,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以愉快与自在的心情,清凉地生活。如果一个人交的朋友能够守戒,这个人大致也会是一个善人;如果心的品质不高或很粗俗,他们因为不想成为善人,也不想参与善人的活动,自然不了解戒的必要性,他们宁可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破坏别人的快乐,为世界制造麻烦、危险。

  自然的戒律行为不必经由寺院僧侣的要求,也不必经由官方法律的约束,就可以建立起来,因为一个人如果尊重而且喜欢自己个性中对的、善的、优雅的部分,他就会以这些行为对待自己与他人,自然地避开与这些行为相反的活动,这表示他的性情中已经有戒了。

  不要以为祇有人类才守戒,其实动物也有,祇要注意家中饲养的动物,就可观察到这些动物的行为,多少已渗入一些(守戒的)法性。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如果经常是以戒为基础,会有好的个性,而获得村里或社会的信赖,得到好名誉,他自己也会善待自己今生的每个日子,来世亦然。

  因此,守戒在这个世界是永远都有必要的。

  定

  所有不同形式的禅定(注:禅定是翻译自业处〔kamma&t&th^ana Dharma〕这个字是由 kamma〔业,行动〕与&th^ana〔处所〕组成,因此它指的是行动的处所,本文随后会谈到四十种禅定,说的就是禅定的对象与方法;业处也可广义地用来指运用佛法教学于实际生活,如有关它的阅读、理论或学习),都是为了控制心的「外放」,不受禅定所控制的心,容易于生活中「外放」不断。从婴儿到老年,无论是贫富、愚智、贵贱、聋盲、痹残……等等,皆是如此。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的心都是属于「外放」的阶段,他们的心不知什么是尊贵,也从不会满足,注定无法获得快乐,到死时即失去一切,就像一棵枝叶繁盛、花满果实的树,一旦主根受到破坏,就会死去而且失去其高贵及一切。

  不以法为师,不以法为守卫的「外放」的心,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快乐,就算找到了快乐,这种快乐像是扮演各种角色的演员,表现得多采多姿,究其实也祇不过使心增加错误的方向,这不会让人真正感到满足与快乐。

  专注,意味着心的平静或稳定,对治心的「外放」,有问题时不必吃药治疗,如果有所谓「药」的话,禅定就是药。

  由于心不停地寻寻觅觅,治疗它的方法就是以「法」训练,不让心自行其是,换句话说,吃药就是要将法带入心中,成为其守护者。

  用来守护心的法就称为禅定。

  佛陀教导四十种不同的禅定方法,以适合各种不同习性的人(注:请参阅孙伦西亚多)。

  我在此将仅讨论被广泛使用,而且有效的几种方法,包括:

  一、专注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包括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

   二、专注忆念佛、法、僧。

   三、留意呼吸的出、入。

  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要考虑是否适合一个人的习性(注:读者也许会问到,何种禅定方法较适合自己的个性。除非是值得信赖的老师特别指定,否则祇有尝试错误才能找到答案。但是,可以这么说,让人可以找到兴趣的,引起人注意的,或抓住人心的方法就是适合的;另外,如果是正确的练习方法,通常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令人感到清凉、清晰与平静),每个人的习性不同,强硬规定某人祇能用某种方法,反而会成为一些人的障碍,因而使这些人不能从练习中获益。

  当一个人发现某种禅定方法适合自己的习性,就该下定决心练习,并反复口诵,然后以心默念,不必用口念出声音,在此同时让注意力停在观察的对象上,如:头发。如果默念无法使心专注,就让声音发出来,就像唱诵经文一样,借着声音凝聚注意力,使心渐渐平静。一定要继续不断地念诵,直到心平静下来,才可停止。无论使用何种念诵的方法,都应保持清醒专注,以前面提到的头发为例,在念诵「头发」时应该将注意力保持在头发上。

  如果念诵的是「佛」、「法」、「僧」,应该把所理解的知识完全融入心中,就像其它的禅定法,我们要反复念诵「佛」(或「法」、「僧」),使自己与心的接触,连续不断,直到念诵「佛」的念与心内的「觉知者」(注:「觉知者」其实是心的一种状…

《第九章 阿姜摩诃布瓦 以智慧开发三摩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