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九章 阿姜摩诃布瓦 以智慧开发三摩地▪P2

  ..续本文上一页态,例如,假使一个人说了谎,其身、口、意可能都与这个谎话一致,但在身体内部某处有个「觉知者」,一直都知道这是个谎话,然而,他必须记住,除了少数状况之外,所谓的「觉知者」仍然受到无明的影响,因此,虽然它知,但是对许多事情的知,可能是错误的)合而为一。

  留意呼吸的方法,是以呼吸为心的注意焦点,重点就是要知觉、留意呼吸的入与出。留意呼吸时,首先要注意鼻孔或是上腭(注:做这种练习时,嘴不必张开,因此,呼吸时出入的空气并没有经过上腭,许多人都有一个强烈的共同感觉,就是出入的空气像是前前后后地经过该处)在呼吸时的感受;因为这是呼吸与人最早的接触点,是很适合的观察点,我们可以用它做为集中注意力的标竿。如此练习到熟练时,呼吸的入与出变得愈来愈细,会渐渐了解呼吸时入、出之交替的自然状况,最后会发现呼吸似乎是位于胸部中心或心窝(注:于胸部中央或心窝〔太阳神经丛〕见到〔或感觉到〕呼吸的情形,与初期练习这种方法,对鼻孔的感觉类似,当我问到这个时,作者说胸部中央与心窝〔太阳神经丛〕其实是同一个地点,位于胸骨下端。但是他又说,如果感觉他们两者在不同地点,祇要其中之一是呼吸时的注意点,就没有问题。请读者注意此点与阿姜达摩答罗及乌巴庆所教有关心之发展的类似),以后,就祇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处,不必将念头放在鼻孔或上腭,也不必将注意力随着呼吸一入一出。

  于注意呼吸时,也可以一边呼吸,一边念「佛陀」,以辅助「觉知者」:使「觉知者」很清晰地呼吸;然后心对呼吸就会愈来愈清楚。

  一旦对呼吸熟练后,每当要注意呼吸时,就自然会将注意力停在胸部中心或心窝。

  特别要注意一点,就是一定要建立专注,专注才能控制心,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呼吸的入或出的每一剎那,无论它是长或短。要很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呼吸渐渐地愈来愈细,一直到最细且最灵敏的呼吸出现,心完全收敛为一(注:换句话说,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此刻,应该将对呼吸的注意力完全融入心中,不再在意刚开始的念诵,因为在留意呼吸的进出、长短的过程中间,念诵的目的祇是使心变得更敏锐。

  当一个人获得最细的呼吸,他将会是机警、清凉、宁静、快乐,而且真正了解心,不再受任何干扰的影响,即使最后呼吸消失了,由于所注意的祇是心本身,可以完全放下任何负担,因此没有焦虑,换句话说,呼吸停止与焦虑没有必然关系。这就是专注的开发(注:参见佛学常用术语)。

  这是练习留意呼吸的结果,不仅如此,有一点必须了解,就是无论何时、何人练习专注,都应该努力去获得这种成果。

  借着上面所讲的初步练习,反复念诵,以留意的方法控制心,一个人渐渐能够抑制心的「外放」,宁静与快乐将自然地生起、孳长。祇有一件事仍在作用,那就是祇管清楚知道心本身,不受任何干扰或迷惑;因为不再有任何事物能激怒或阻碍心,令其远离这种状态。这是这种心的快乐特性,它不再做空想与创造思想。

  在练习某种形态的禅定过程中,有一种可能现象,是该种形态禅定的一些特征会自然出现在练习者身上。例如: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或骨骼等,会清晰地现于心中,犹如眼睛看到一样,如果发生这种现象,应注意观察,直到它固定于心中。

  当上述现象亲切地出现于心中,应该以正确的方法去认识它,要去观察它不快的、令人恶心的一面,因为无论它是位于身体内部或外部,这是身体的真相。接着可以更深入面对它们,观察它们腐坏、衰弱、烧毁的样子,或被秃鹰、乌鸦与狗咬食的样子,还要看到它们被分解成四种基本元素:地、水、火、风。

  做这种练习,对减轻或消除与身体有关的各种幻想有很大帮助,那些幻想将产生性饥渴,它是心「外放」的结果。做这种练习之后,一个人的心会变得愈来愈平静、敏锐,智慧会渐渐地增长。

  至于那些尚未真正见到身体成分的人,应该了解所有的初步练习,都是为了引导心到平静与快乐的状态,所以不应怀疑这些方法的功效,它们都可以引导心到平静的状态,然后以智慧看到身体的过患(注:身体的过患,是说身体可能在任何时间,因众多原因中任何一种而死亡;也可以指染着的过患,因染着可引人至痛苦或再生于恶劣或恐怖的环境)。练习者对自己正在使用的禅定方法必须坚定信心,反复地练习初步的诵念法,不要气馁或想要放弃。

  要知道,无论采用何种禅定方法,其目标都一样;所有这些「法」,都将引导心至和平与快乐,换句话说,也就是涅槃──所有禅定的最终目标。因此,应该祇管做自己的禅定,不要去管别的方法,否则,会在一种疑惑与犹豫的状态,而无法决定何种方法才是正确的,这种状态对心是一个障碍,会阻碍一个人实践最初的决定。

  相反地,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心,相信自己终究会在练习中念念分明,而不可做任何有关戒、定、慧修行顺序的特定安排,而让其中任何一项于练习时遗漏;因为贪、瞋、痴的染着,住于心中,没有任何人安排它们的生起顺序,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思考时,就会在心中生起染着;一个人没有决定或安排何者先来,何者后来,无论是那一种染着,它们就生起来了,而且都会以相同方式生起炽热或善感的心。染着始终是这种特性,这与他们生起的顺序无关,它们都能够令人生起炽热、善感的心。

  因此,在治疗这些染着时,不要有先发展戒,后发展定,最后再发展慧的次序──即所谓依序修定的观念,将延迟了其中任何两项的修习,因为这种想法会使人始终生活于过去与未来,而永远不能获得宁静与快乐。

  以慧发展定

  修禅的真正目的是为心灵带来宁静,如果一个人无法用初步的方法缓和心境,就必须用强制的方式驯服它。换句话说,依个人智慧的熟练度来寻找与检查出哪些事物让心黏着,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管制不驯的心,直到心屈服于智慧,而且看到黏着事物的真相,然后不再混乱、不安,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这就像桀骜不驯的动物必须经由不断的训练,才能降伏于人类的命令。

  下面的譬喻可能有助于说明这种模式。在一个仅有少许树木,而且每株树木单独生长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要砍下任何一株,他可以照自己的意思,要砍哪一株,就砍哪一株,而且可依自己的希望,毫无困难地使用它。

  然而,如果他要砍的树木,其树枝与别株树木及蔓藤缠绕在一起,就会发现想要在自己希望的位置砍倒一株树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伐木者必须运用智慧,小心检查有那些东西缠着所要砍的树木,然后砍掉这些碍人的所有枝藤,最后照他的希望毫无困难地砍下树木。

  我们人也有与这两类树木相似的特性,有一些人的环境较好,没有背很多的负担,他们祇要用反复诵念「佛」、「法」、「僧」的方法,心就能够平和、清凉,而进入专注境界,因而具备发展智慧的基础,很容易进步──这种发展方式称为「以定发展慧」。

  但是,另有一些人的环境有较多困难,心受到较大的压力;他们的性情很喜欢思考。如果他们使用前述的初步方法训练自己,并不能让心进入专注的状态,因此必须小心地以智慧检查原因,才能切断造成他们分心的根本原因。

  当智慧在对令心黏着的事物挑剔、审视时,智慧就胜过心了,心将从此进入宁静的状态,而达到专注。像这样的人必须借着智慧训练心,才能获得专注,这种发展方式称为「以慧发展定」。借着智慧的运用而令专注稳定发展后,这专注会成为更高层次智慧的发展基础,如此又与「以定发展慧」的方式吻合。

  一个人若想要训练心,使其灵巧,而且知道哪些东西是污染心的背后主谋,就不可让心黏着于研究与学习佛法,因为染着将生起,但他也不可放弃研习佛法,因为这也有违佛陀的教导。换句话说,一个人习禅培养专注时,不要让心紧紧抓住研究与学习的东西,否则会引起过去与未来的思惟,相反地,一个人必须让心安住于现在,也就是说,一个人唯一要注意、关心的法必须是当下正在做的事。

  当心中出现一些疑问,而一时无法解决时,可以在修禅后,借着研究或学习来检查,但是,每次都使用研究、学习所得的知识去检查个人的练习是错误的,因为这祇是书本的知识,而不是来自修禅的知识。

  带来宁静的智慧,可以是来自对佛教典籍的适当研读,也可以是来自对身体各成分真实面貌的观察,观察到它们的无常与不圆满将引导心至宁静;另外,智慧也可来自对黏着、忧虑、恐惧等的研究与审察,此智慧以及对身心五蕴的进一步观察,会引至更大的离染与真正的宁静、专注。因此,如果心可经由反复诵念而获得宁静,就应继续使用那种方法,但是,如果祇能借着运用各种善巧方法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宁静,那么就应该有技巧地运用智慧,以协助获得宁静。这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以定发展慧」与「以慧发展定」),都可以开发深定与智慧──它们是来自心中被遮盖的光辉。

  培养专注

  无论就名称或实质而言,专注或定的意思是「宁静」。定有三种,第一种是剎那定(暂时性专注),心能够于短暂期间保持平静无波,然后就退定;第二种是近分定,与剎那定类似,但较持久;第三种是完全专注的安止定,灵巧、坚定、毫无波动,持续的时间很长,有这种定力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停在定中或出定。

  近分定对深层禅定与智慧之开发,具有关键地位,值得多加讨论。在近分定中,心进入宁静状态时,并不是一直保持在那种状态,而是随着思惟心接触的各种境界时部分退失。

  于近分定时,有时候会看到自己的影相(注:影相肈nimitta噕可能以见、听、闻、味、触或心理印象等形态出现,而且仅是出于心理,并非真正由感觉器官接触而得。例如,幻视或幻听、光、物体…

《第九章 阿姜摩诃布瓦 以智慧开发三摩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