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九章 阿姜摩诃布瓦 以智慧開發叁摩地▪P2

  ..續本文上一頁態,例如,假使一個人說了謊,其身、口、意可能都與這個謊話一致,但在身體內部某處有個「覺知者」,一直都知道這是個謊話,然而,他必須記住,除了少數狀況之外,所謂的「覺知者」仍然受到無明的影響,因此,雖然它知,但是對許多事情的知,可能是錯誤的)合而爲一。

  留意呼吸的方法,是以呼吸爲心的注意焦點,重點就是要知覺、留意呼吸的入與出。留意呼吸時,首先要注意鼻孔或是上腭(注:做這種練習時,嘴不必張開,因此,呼吸時出入的空氣並沒有經過上腭,許多人都有一個強烈的共同感覺,就是出入的空氣像是前前後後地經過該處)在呼吸時的感受;因爲這是呼吸與人最早的接觸點,是很適合的觀察點,我們可以用它做爲集中注意力的標竿。如此練習到熟練時,呼吸的入與出變得愈來愈細,會漸漸了解呼吸時入、出之交替的自然狀況,最後會發現呼吸似乎是位于胸部中心或心窩(注:于胸部中央或心窩〔太陽神經叢〕見到〔或感覺到〕呼吸的情形,與初期練習這種方法,對鼻孔的感覺類似,當我問到這個時,作者說胸部中央與心窩〔太陽神經叢〕其實是同一個地點,位于胸骨下端。但是他又說,如果感覺他們兩者在不同地點,祇要其中之一是呼吸時的注意點,就沒有問題。請讀者注意此點與阿姜達摩答羅及烏巴慶所教有關心之發展的類似),以後,就祇要將注意力集中于此處,不必將念頭放在鼻孔或上腭,也不必將注意力隨著呼吸一入一出。

  于注意呼吸時,也可以一邊呼吸,一邊念「佛陀」,以輔助「覺知者」:使「覺知者」很清晰地呼吸;然後心對呼吸就會愈來愈清楚。

  一旦對呼吸熟練後,每當要注意呼吸時,就自然會將注意力停在胸部中心或心窩。

  特別要注意一點,就是一定要建立專注,專注才能控製心,使我們可以感受到呼吸的入或出的每一剎那,無論它是長或短。要很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呼吸漸漸地愈來愈細,一直到最細且最靈敏的呼吸出現,心完全收斂爲一(注:換句話說,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此刻,應該將對呼吸的注意力完全融入心中,不再在意剛開始的念誦,因爲在留意呼吸的進出、長短的過程中間,念誦的目的祇是使心變得更敏銳。

  當一個人獲得最細的呼吸,他將會是機警、清涼、甯靜、快樂,而且真正了解心,不再受任何幹擾的影響,即使最後呼吸消失了,由于所注意的祇是心本身,可以完全放下任何負擔,因此沒有焦慮,換句話說,呼吸停止與焦慮沒有必然關系。這就是專注的開發(注:參見佛學常用術語)。

  這是練習留意呼吸的結果,不僅如此,有一點必須了解,就是無論何時、何人練習專注,都應該努力去獲得這種成果。

  借著上面所講的初步練習,反複念誦,以留意的方法控製心,一個人漸漸能夠抑製心的「外放」,甯靜與快樂將自然地生起、孳長。祇有一件事仍在作用,那就是祇管清楚知道心本身,不受任何幹擾或迷惑;因爲不再有任何事物能激怒或阻礙心,令其遠離這種狀態。這是這種心的快樂特性,它不再做空想與創造思想。

  在練習某種形態的禅定過程中,有一種可能現象,是該種形態禅定的一些特征會自然出現在練習者身上。例如: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或骨骼等,會清晰地現于心中,猶如眼睛看到一樣,如果發生這種現象,應注意觀察,直到它固定于心中。

  當上述現象親切地出現于心中,應該以正確的方法去認識它,要去觀察它不快的、令人惡心的一面,因爲無論它是位于身體內部或外部,這是身體的真相。接著可以更深入面對它們,觀察它們腐壞、衰弱、燒毀的樣子,或被禿鷹、烏鴉與狗咬食的樣子,還要看到它們被分解成四種基本元素:地、水、火、風。

  做這種練習,對減輕或消除與身體有關的各種幻想有很大幫助,那些幻想將産生性饑渴,它是心「外放」的結果。做這種練習之後,一個人的心會變得愈來愈平靜、敏銳,智慧會漸漸地增長。

  至于那些尚未真正見到身體成分的人,應該了解所有的初步練習,都是爲了引導心到平靜與快樂的狀態,所以不應懷疑這些方法的功效,它們都可以引導心到平靜的狀態,然後以智慧看到身體的過患(注:身體的過患,是說身體可能在任何時間,因衆多原因中任何一種而死亡;也可以指染著的過患,因染著可引人至痛苦或再生于惡劣或恐怖的環境)。練習者對自己正在使用的禅定方法必須堅定信心,反複地練習初步的誦念法,不要氣餒或想要放棄。

  要知道,無論采用何種禅定方法,其目標都一樣;所有這些「法」,都將引導心至和平與快樂,換句話說,也就是涅槃──所有禅定的最終目標。因此,應該祇管做自己的禅定,不要去管別的方法,否則,會在一種疑惑與猶豫的狀態,而無法決定何種方法才是正確的,這種狀態對心是一個障礙,會阻礙一個人實踐最初的決定。

  相反地,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心,相信自己終究會在練習中念念分明,而不可做任何有關戒、定、慧修行順序的特定安排,而讓其中任何一項于練習時遺漏;因爲貪、瞋、癡的染著,住于心中,沒有任何人安排它們的生起順序,當一個人以錯誤的方式思考時,就會在心中生起染著;一個人沒有決定或安排何者先來,何者後來,無論是那一種染著,它們就生起來了,而且都會以相同方式生起熾熱或善感的心。染著始終是這種特性,這與他們生起的順序無關,它們都能夠令人生起熾熱、善感的心。

  因此,在治療這些染著時,不要有先發展戒,後發展定,最後再發展慧的次序──即所謂依序修定的觀念,將延遲了其中任何兩項的修習,因爲這種想法會使人始終生活于過去與未來,而永遠不能獲得甯靜與快樂。

  以慧發展定

  修禅的真正目的是爲心靈帶來甯靜,如果一個人無法用初步的方法緩和心境,就必須用強製的方式馴服它。換句話說,依個人智慧的熟練度來尋找與檢查出哪些事物讓心黏著,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來管製不馴的心,直到心屈服于智慧,而且看到黏著事物的真相,然後不再混亂、不安,進入一個甯靜的狀態。這就像桀骜不馴的動物必須經由不斷的訓練,才能降伏于人類的命令。

  下面的譬喻可能有助于說明這種模式。在一個僅有少許樹木,而且每株樹木單獨生長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要砍下任何一株,他可以照自己的意思,要砍哪一株,就砍哪一株,而且可依自己的希望,毫無困難地使用它。

  然而,如果他要砍的樹木,其樹枝與別株樹木及蔓藤纏繞在一起,就會發現想要在自己希望的位置砍倒一株樹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伐木者必須運用智慧,小心檢查有那些東西纏著所要砍的樹木,然後砍掉這些礙人的所有枝藤,最後照他的希望毫無困難地砍下樹木。

  我們人也有與這兩類樹木相似的特性,有一些人的環境較好,沒有背很多的負擔,他們祇要用反複誦念「佛」、「法」、「僧」的方法,心就能夠平和、清涼,而進入專注境界,因而具備發展智慧的基礎,很容易進步──這種發展方式稱爲「以定發展慧」。

  但是,另有一些人的環境有較多困難,心受到較大的壓力;他們的性情很喜歡思考。如果他們使用前述的初步方法訓練自己,並不能讓心進入專注的狀態,因此必須小心地以智慧檢查原因,才能切斷造成他們分心的根本原因。

  當智慧在對令心黏著的事物挑剔、審視時,智慧就勝過心了,心將從此進入甯靜的狀態,而達到專注。像這樣的人必須借著智慧訓練心,才能獲得專注,這種發展方式稱爲「以慧發展定」。借著智慧的運用而令專注穩定發展後,這專注會成爲更高層次智慧的發展基礎,如此又與「以定發展慧」的方式吻合。

  一個人若想要訓練心,使其靈巧,而且知道哪些東西是汙染心的背後主謀,就不可讓心黏著于研究與學習佛法,因爲染著將生起,但他也不可放棄研習佛法,因爲這也有違佛陀的教導。換句話說,一個人習禅培養專注時,不要讓心緊緊抓住研究與學習的東西,否則會引起過去與未來的思惟,相反地,一個人必須讓心安住于現在,也就是說,一個人唯一要注意、關心的法必須是當下正在做的事。

  當心中出現一些疑問,而一時無法解決時,可以在修禅後,借著研究或學習來檢查,但是,每次都使用研究、學習所得的知識去檢查個人的練習是錯誤的,因爲這祇是書本的知識,而不是來自修禅的知識。

  帶來甯靜的智慧,可以是來自對佛教典籍的適當研讀,也可以是來自對身體各成分真實面貌的觀察,觀察到它們的無常與不圓滿將引導心至甯靜;另外,智慧也可來自對黏著、憂慮、恐懼等的研究與審察,此智慧以及對身心五蘊的進一步觀察,會引至更大的離染與真正的甯靜、專注。因此,如果心可經由反複誦念而獲得甯靜,就應繼續使用那種方法,但是,如果祇能借著運用各種善巧方法克服困難,才能獲得甯靜,那麼就應該有技巧地運用智慧,以協助獲得甯靜。這兩種不同的訓練方式(「以定發展慧」與「以慧發展定」),都可以開發深定與智慧──它們是來自心中被遮蓋的光輝。

  培養專注

  無論就名稱或實質而言,專注或定的意思是「甯靜」。定有叁種,第一種是剎那定(暫時性專注),心能夠于短暫期間保持平靜無波,然後就退定;第二種是近分定,與剎那定類似,但較持久;第叁種是完全專注的安止定,靈巧、堅定、毫無波動,持續的時間很長,有這種定力的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停在定中或出定。

  近分定對深層禅定與智慧之開發,具有關鍵地位,值得多加討論。在近分定中,心進入甯靜狀態時,並不是一直保持在那種狀態,而是隨著思惟心接觸的各種境界時部分退失。

  于近分定時,有時候會看到自己的影相(注:影相肈nimitta噕可能以見、聽、聞、味、觸或心理印象等形態出現,而且僅是出于心理,並非真正由感覺器官接觸而得。例如,幻視或幻聽、光、物體…

《第九章 阿姜摩诃布瓦 以智慧開發叁摩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