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呈献

  呈献

  这本书的出版我要呈献给我的父亲,从他那里我学到道德的力量和向善。

  还有,这本书若没有以下的法友的慈悲和帮助法出版:Stephen Levine, Sumedho Bhikku, Achaan Chaa, Joseph Goldstein, Achaan Asabha, Dan Goleman, Jim Harris, Achaan Jummien, Eric, Sharon, Ram Dass, Dell, Seth, Chani, Achaan Tawee, Kenny, Kitti Subho, Irv, Tori, Molly, Trungpa Rinpoche, Joyce, Khun Prasom, U Thondera Sayadaw, Josie Stanton, Mahasi Sayadaw, Wicki, Larry and Dayle, Nyanasugato, Winston and Joslyn King, Kalu Rinpoche, Buzz and Janet, Mahaaraji, Vimalo Bhikku, Mimi, Susan, T.Lobsang Rampa, Soeng Sahn Roshi, Charlie, Rechard, Guru Michael, Robert, Jacquie, Achaan Dhammadaro, Dr.Palos, Abbbot Yen Boon, Achaan Buddhadasa, Chao Khun Raj, Lao Tzu, Professor Penner, Suzuki Roshi, Pannavado Bhikku, Achaan Maha Boowa, Krishna, David and Mary, Wing Tsit Chan, 还有其它法友。以及特别是乔答摩佛陀给予我们的慈悲。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推荐序 /杨郁文

  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先生是笔者最尊敬的「佛法教师」之一,译者们都是笔者最为乐于亲近的学佛团体──新雨──的核心份子;张慈田老师早在半年前嘱咐为本书提供推荐文时,立即欣然同意。接到吴明兴居士寄来校定稿,迫不及待地从作者前言、两位大德序文、编者说明、译者序文,然后,本文十七章顺序仔细阅读。事后发觉,根本毌需再为读者推荐本书。何以故?仅依康菲尔德先生本人之前言,以及创巴仁波切与罗摩·达沙先生的序文,读者们会发觉到本书对「学佛」的重要性及「修行」的实用性,引生善法欲,探测全书究竟。倘若接触到第一章〈佛法精要〉,可以发现作者以现代语言,叙述佛法的精华──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完成佛德的智慧和慈悲的道路。料想读者们随即如笔者一样,第二章、第三章……乃至第十七章,犹如一气呵成,排除杂事一路审谛阅读,看完全书。

  现在笔者可以改弦更张,以老马识途前行「导读」,藉以替代「推荐序」供献读者们,冀望张老师等翻译本书诸大德合意!

  十七章正文之初章〈佛法精要〉及第三章〈教法总说〉,是康菲尔德先生多年参学南传佛教,出家亲近多位大师经年奉事学习,或者求见某大师以问答请益,或是研读某大师特殊名作等等所得精华,读者们需要细心体会。不祇在阅读第四章以后十二位南传大师著作或问答录之前,需要预先了解〈佛法精要〉及〈教法总说〉,此等十二章阅读之后,尚须重阅本书的第一章及第三章;最后,阅读殿后的第十六、十七两章。

  第二章〈缅甸、寮国、泰国的禅修概况〉,提供有心留学东南亚的学生们许多珍贵的信息,于选择学习禅修的地点、挑选适合教导的老师与法门,特别切合实用。

  第四章〈阿姜查〉,查法师是接受本书作者出家成为比丘的亲教师,影响作者最深的老师。查法师依南传传统注重「四念住法门」之修习,不强调任何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励人们参加快速成就内观或者开悟的精进课程。在正式的坐禅里,他教人先观出入息以调心,等心安住了,继续观察身、心的变化。耐心修学、奉行戒律、生活简朴、保持自然以及观照内心,是他的修行要诀。

  查法师教人:「单纯安住于当下,我们的心终会契入它原本的和谐状态,这时,修行是自然涌现的。」他会引导学生继续单纯地观照内心,甚至连深刻的内观和开悟经验都不可执着,祇是分分秒秒地持续这种不执着的观点。如是禅风,与宋朝曹洞宗正觉禅师之「默照禅」几分神似。

  查法师开示:「道场的日常作息,也是禅修的焦点,这几乎跟正式的静坐和经行没什么两样;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念念分明,这里头也是佛法。」笔者认为这与中国禅宗祖师主张:「专精打禅七是修行,大众普请出坡劳作也是修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五章〈马哈希西亚多〉,马哈希导师以密集内观禅修,系统地教授四念住的修行方法。分为:

  一、修学前行──四种护念──念佛(十号功德)、慈念(一切有情)、念身(不净)、死念(提起无常生灭及精进修道)。

  二、基本练习(坐禅及行禅交替)──对四念处专注能力之开发──分为四阶(练习一、二、三、四)。

  三、进阶练习──慧观之开发──分为三阶:(1)辨明身心及其缘起,(2)体悟生灭随观智,(3)内观深化,体验涅槃。

  马哈希导师之禅风特点在于:没有一定的对象(止观之业处)做为开发定力的前方便;一起步,即对剎那变化的身心现象觉照观察,对每一身心生起的现象「命名称念」。这种命名称念的技巧(其它当代南传大师有赞同者亦有反对者在),康菲尔德先生认为有助于把想蕴的内容,导向做为禅修的观察的目标,它帮助瑜伽行者从「各种体验内容认同或介入」跳离。笔者认为在业力弱、业障轻时,此一招式「命名称念」有助于「随缘消业」,而又能继续止观等持;在业力强、业障重时,此招是否管用,笔者尚待此后实习、验证,而后肯定。

  第六章〈孙伦西亚多〉,孙伦导师及其弟子们所传受之禅风,有别于一般常态的安那般那念,其特点为:很密集地集中精神做非自然的强烈呼吸(甚至鼻孔出声),以警觉气息接触鼻端之触觉。长时段的坐禅(两三小时),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苦受(皮痒、抽筋、骨肉酸痛)及散乱心;更进一步专注于苦受的改变,强化正念及观察力,得以开发智能及解脱烦恼。其弟子强调不要耽湎于修习进步所生轻安乐受及神变现象。

  第七章〈佛使比丘〉,佛使法师弘扬「自然内观法」──即于日常生活、一般工作当下训练精神专注,通常已足够用来内观;与经由系统的训练方式产生专注及内观效果相当,而且应用于处理日常烦恼漏的有效性高,也可以避免修习禅定所生的(耽乐等)副作用。笔者认为「自然内观法」其实是以「七觉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透视事物的真相,觉悟无常性、苦迫性及无我性,维持无我执、无我所取;甚至于日常生活当下体验涅槃。

  第八章〈阿姜念〉,念法师的教法非常简要:依「四念处」及「四圣谛」法门,观照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苦受及其由来,清楚地觉知其中的过程,就是苦的止息与获得觉悟之乐的直接门径。她也重视经、论开发五种净化,从「把握名色」乃至依「行舍智」,构成「慧体」的传统方法(如《清净道论》第十八乃至二十一品所述)。

  第九章〈阿姜摩诃布瓦〉,大布瓦法师强调定、慧互动:坚强而稳定的专注力是生起智能的前兆;运用智能透过对身与心的观察与研究,来辅助培养专注力与宁静,然后,以此专注力导引更深的智能。然而对究竟解脱来说,但有定的经验并没有什么价值,能导致解脱的智能才是重要的。日常依戒(道德)生活,维持无悔、愉快、自在的心情,对世人是永远都有必要的。最好是在惑(业、苦)出现时,立即以戒学、定学、慧学的方式去处理。

  第十章〈唐卜陆西亚多〉,唐卜陆导师注重「正念」之功用,亦即依「四念处」的正念,专注于身、心的作业与受报,以及如实知身、心正确或错误的反应方式与结果,才能看到事情的真实面貌──「正见」。有正见才能开导一系列的「八支圣道」,现观苦、集、灭、道──四圣谛──实现究竟涅槃。

  修习「正念」,即以「身至念(诵念、观想身体的三十二部分)」为主,善巧练习可以对治色贪欲,以及消灭我、我所见。

  第十一章〈莫因西亚多〉,莫因导师强调禅修者应该在禅修前,先熟习阿毗昙的基本观念──对心法及色法的特性有最细致的研究──有助于以清楚精确的方式,直接注意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持的所有现象的真实面貌──无常性、苦性、无我性。如此,不再被自然现象所愚弄,不再执着,体验了真正的解脱自在。

  第十二章〈莫哥西亚多〉,莫哥导师指出「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导向解脱、体验涅槃。「佛法的教法」富有次第性──修习戒行(道德生活)是第一阶段,修定(专注的念力)是第二阶段,开发般若慧(如实观)是第三阶段。

  莫哥导师有「系统及简化练习法」:

  一、进入禅修之前,先善巧区分(1)世俗谛──所有概念、思想、构想及名相;(2)圣义谛──五蕴法、十二支法、四圣谛。

  二、对心念(十三种:(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贪识,(7) 瞋识,(8)痴识,(9)非贪识,(10)非瞋识,(11)无痴之明识,(12)入息识,(13)出息识)以及感受的观察。

  三、内观:第一阶段,以安那般那念,专注于正念的培养;第二阶段,以如理作意身、受、心、法的生、灭,观察五蕴的生、灭;第三阶段,现观无常、苦、无我,产生厌、离欲、灭尽惑业苦的行道智见,乃至逮得诸漏尽,作证…

《呈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