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尊者阿迦曼的修习模式▪P3

  ..续本文上一页同时也要在这些人的心中生起念住和智慧,好让他们能够知道,自己当前状态下的本性是什么。因此试着用这些方法,它应该足以若干程度地帮助他们,脱离这些危险的事物 ,因此他们才能正当地被称为佛教徒。帮助他们去了解 自己当前状态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在禅定中训练他们自己,因为用这个方法,他们将会比其它任何方法,更容易了解自己的状态。因这个工作发生在自己内在,在自己里面起作用,而他们对于世间,对于人们和众生的想法,都直接地发生在他们的内在。对和错,善和恶,快 乐或不满意,统统都在他们的内在,因此他们愈是思考这些事情,他们就愈是了解自己。当他们了解自己,他们必然也了解不如意(苦)乃是他们自己的主要部份。然后日复一日,心意就会变得更清晰。更明白,它的价值也会增加─远胜于世俗商品变得更昂贵和更有价值。

  任何人如果经常训练自己去思考和诠释;他在自己里面所发现的,将会知道如何去闪避痛苦。他将不再像过去那样,一直忙于搜集和累积痛苦,由于在他自己的内在看到痛苦的危险,当他持续地看着它,他就会有办法一次又一次地闪避这个危险。总有一天,他会日益稳定地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在见到痛苦方面,每一次它在他身上生起时,他将在自己的内在看到它─同样地,在克服痛苦方面,他将会知道怎样借着禅定、念住和智慧的力量在他自己身上去克服它。至于关系到生死的痛若,他来世会成为什么样,总有许多的可能性是他必须去面对的,他却不耽忧和牵挂。因为它们一切的本质都汇集在他对五蕴经验当中,当下就在眼前,为此心所摄受和明了,而此心也正在训练和修正它自己。但是当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内心将会是安详而宁静的,因为他的内在有法义的真义和德行;而当他死的时候,他将享有快乐的状态(善逝)。 这是修习禅定和经行禅思的结果。它可以令那些修习者变得愉悦而勇敢,超过任何人一般的期望,所以为了自己,我们应当要修习它。我们切莫粗心大意或漠不关心它,那将会变得比我们所预料的更危险。

  当经行禅思时,在固定心意和设定念住方面,行者必须要适当为之,务必要有追寻美德的意愿和目的。因 为追寻美德的经行禅思才是正确途径,那一切就无可嫌责,全世界最有智慧的圣贤们都赞许它。行者必须继续 试着用这方法,去让自己的心意变得平静,直到成功为止,但行者切勿只是动作式的行走而已。那么行者就会看到属于自己的卓越和奇迹。这就是心意,它一直被这些没有价值的废物所覆盖和包裹着,让人对心意失去了兴趣,要相信人心一旦被这些废物包裹着,那么他也不会比包裹着它的废物还来的重要。这就驱使我们对这些事情走入愚痴,直到我们忘了为自己设想为止。

  但是「真理」和「佛、法、僧」的美誉传遍三界,无论是他们的因缘或是奇妙的果报,一切都是来自心意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换言之已经从这一切没有价值的废物中,得到解脱的心意,就叫做佛陀或僧伽,看我们所谈论的是谁而定。但是当「人」走了,就只有留下「法」,再没有其它的了。因为没有任何留下的东西 ,可以让我们能够区分为「心意」或是「佛陀」的,那都是这些三界中,最高属性的假设或相对状况。留下来的就只是我们所谓的「法」,而这个字也是最高的假设 。但是为了世间那些希望以法做为皈依的人们,还是有 必要保留这些字,做为基本的符号,直到他们已经到达那里,不再需要去希望任何东西了。我们所称为「法」和「人」的于是彼此认识了,他再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即使过去他从未认识过它,因为「心意」这个字眼 ,对那个人,乃至对我们自己和全世界任何人来说,都意谓者相同的事情。但是那些让人们的心意彼此之间有那么大的不同,在人类社会之中,有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的变化的就是烦恼。因为人们居住的环境有许多,变化更是难以描述,与他们相互依存作用。于是心意遭受这些事情,就被它们所覆盖,因而与它们混合 ,跟它们缠缚在一起,合而为一。心意于是变得完全不同和难以办认,所以几乎无法知道,除去一切遮蔽它和完全包裹它,而让它无法区别的事物之后,心意的真实本性是什么。同时也让它无法证知,任何人的心意是从什么样的过去生辗转而来。

  那些较其它事情更能遮蔽和包裹心意的事情,我们通称其为「烦恼」,也就是被所有那些最佳的禅师们所 抛弃的垃圾,所以那些致力于清洗和袪除上述那些事物 ,而能除去它们达若干程度的人,必然能够得到某个程度的报偿─视其已经清除的因缘而定,增益其幸福。如 果它们己经被「清洗」而达到纯净的地步,那个人就已经到达了痛苦的尽头,虽然他仍旧活在需予照料的五蕴之中。这指的就是佛陀和阿罗汉们,他们成了正觉,并证得他们持有和体验的法义,同时也一并享有解脱的安乐;不分任何时间、地点。唯一的要求仍旧是,把心意的根本敌人─烦恼,逼到尽头,完全消灭和除去它们, 这就是全部所需要的!由此可知,那就是烦恼,没有别的,它们阻碍了通往道、果、涅槃的路,也阻止心意去得到解脱,并没有其它的东西,人或任何东西,有任何能力去阻碍它们。所以在教导法义时,有必要去教导能够运用法义而把心静下来的方法,因为心意是所有烦恼聚集的地方。这就是指戒、定、慧的修习,也就是各种有关消除烦恼的法义的主要因素。

  经行禅思是消除心里烦恼的许多方法之一,其它许多方法;例如静坐禅思等。因此行者必需有兴趣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自己,并从现在起开始修习,这就像一个人为了生活在世俗所做的工作一样,它让人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心智发展而受到尊敬。但是从事善良而有品德的工作,例如我们已解说的经行禅思,则是同时提升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工作。这工作也会提升世上的人类和动物,依着比丘或居士的道德力量去传布安乐,因此世间就可以随其因缘的多少而感受到它。例如每一位佛陀都能把 清凉安详的庇荫传布遍及三界,广阔的程度无人能及。每一位阿罗汉也能够代替佛陀把安详广泛地传布到世间 ,他们的能力比一般人要伟大得多。然而,世上也有善良、高尚的人们,位居权威,其德行的力量是很广大的 ,他们做了许多有助于或有利于一般人的事情。人们因此尊敬他们,推崇他们为至尊,就像他们自己的父母─就如同对待双亲一般地敬爱他们。有愈多这样善良的人们,就代表着这个团体或社会,愈是进步和开发的状态 。

  佛教和那些不期望或不想要物质报酬或薪资,而用各种方法教导法义去帮助世间的,就是让别人内心欢喜的人。他们充满慈心,就如同住在法义的境界里,他们忠实地对待那些尊敬他的人们,从不厌烦或觉得他们已有够多了。人们也一直想念着他们,并以尊敬来赞美他们是光辉的典范。无论他们走到那里,绝不会伤害这世界,相反的,会去帮助别人,让每一个人同时心生欢喜 ,佛教和那些帮助世间的人,前者运用法义,后者使用物质友援,就像具有慈悲心的医师和护士─总是配药和照顾他们的病患,他们的生命就仰赖这些药品和医生。 即使他们的病痊愈了,心中的感激也不会让他们忘记这样的仁慈和恩德。这就是德行的力量,它是不分种族、阶级或国籍,大家都共同渴望的。

  因此德行和佛教都不是老旧和落伍的东西,就像今日有些人所想的那样,不管事实如何,他们还是想要依靠别人,盼望那些大善人的仁慈和慷慨。因为佛教是成就善人的地方,也是善良和德行的福田,如果一个人不 善良而且没有德行,那他是不可能在世上去教导别人佛教的方法。佛教的基本,最低的、绝对的要求就是人们的善心。然后超越其上,达到圣者之心,他们已经完成 了法的纯净和彻底的解脱─例如佛陀─佛教的大师。我们在那里可以找到其它像这样慈悯而有能力的人呢?有谁像佛教创立者的心那样?他提出正法来教导世间,准备去为有情众生牺牲奉献呢?一个像这样,由诸佛和追随他们的声闻阿罗汉所给予人们的帮助,所做的一个完全的牺牲奉献。如果他们不是那些完全纯净和不自私的人,他们绝不会为了世间而牺牲奉献一切。

  这对我而言并不难以接受和完全相信,即使没有人接受它,我还是准备继续做个有信心的傻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生到这个世界来,也活得够久了,很足以知道我们人类的吝啬和慷慨,自私和宽大─因我们以不同的方式住在同一个世界里。我们的悲哀与快乐,生活的起起落落,始终以一种密不可分的方式,全都连结在一块儿,我们是不可能不知道介于彼此和全体之间的事实─我们一定会知道的。那些厌倦自己处境而彼此痛恨的人,会这么做乃是因为彼此认识。那些彼此相爱 ,乐于厮守而毫不怀疑地彼此信任的人,会这么做乃是因为彼此认识。

  每一位大师─诸佛所创始的佛教,震撼全世界。因为它生起并鼓舞一切众生的心意,从他们一直陶醉而生活于重重烦恼的睡梦中,唤醒他们。*轮令他们觉醒,指出圣谛,最神圣和卓越的真理。那么,一个宣说这些 真理的人,怎能不因为他的真实而著名?而当他宣说真理的时候,又具备了什么样的特性?如果他不具有流向世间,最高品质的慈悲,那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才能让读者满意。如果佛陀和他的弟子全像我们这样─如果我们检视自己内心,除了吝啬和自私之外就没什么了 ,所以我们难以与人相处─那么佛教和大师就不会出现 ,世间也不会有任何因缘去礼敬他们,做为最高的理想了。事实上,世间还是世间,有善人也有恶人,混居在一起,其中不乏智者和圣贤从人类中生起。那是因为受到那些完全不自私的,纯净的心意所影响,他们挂念还 有比自己更值得培育的人,因而以佛教的法义来安抚人们。所以世间还是有些善人。不要认为生为人类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不容易死亡。有些生命型态里,诞生很容…

《尊者阿迦曼的修习模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内观禅修的探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