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生活。禅定的快乐是难以用世间言语来形容的,也没有任何的感官欲乐可以比拟的。不过在还没有舍弃欲界低级的感官欲乐之前,是难以得到较高层次的禅悦的,这是规律,就像一个紧握着某物的手掌,不可能再得到其他东西一样。
『只要男人对女人仍存有一丝丝的情愫,
他的内心即还是受到束縛,
如同小乳牛乃离不开母牛般。』
《法句经·道品·284偈》
平时以守护根门、如理作意来克制性欲对一个禅修者是非常有必要的。性爱的欲乐可以说是诸欲乐之最(交合过程动用了全部六根之故,而且心路过程[9]生起了无量的不善心[10]),这是为什么佛陀常常教诫比库们行淫是所有梵行者之垢。在经典中,佛陀无数次地呵斥淫欲的过患,赞叹梵行的功德。所有努力想要止息烦恼和痛苦的人,必须先戒除淫欲。在比库巴帝摩卡(patimokkha,波罗提木叉)中,淫欲法是比库诸学处的第一条,违犯者将自动丧失比库资格,没有挽回的余地。自慰也是相当严重的罪,排在僧残罪的第一条,只是次于比库的四断头戒。在一般的禅修营中,为了更有利于修禅,在家众也被规定必须受持八戒,从在家五戒的第三条不邪淫戒换成不淫戒。尊者曾经教诫过,如果一个禅修者要在止观禅修上有所成就,他必须:
一、出家;
二、如果他不出家,他必须终生守持梵行不结婚;
三、如果他选择结婚,他的另一半也必须是禅修者(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并能在修行道路上互相勉励)。
四、夫妻都坚守梵行。
其实这四个条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守持梵行不淫。要找到能一起学佛、又拥有共同目标的另一半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何况夫妻能一起守梵行不行房事更是难上加难。想投入禅修、努力见法的单身贤友们,愿您们能了解到自己是这世间极少数的幸运者——能出生在正法依然住世的时期,身心健全又只有少许尘垢蒙蔽,年轻活力而且依然单身。如果您内心有任何想要找女友、男友或任何结婚的念头,请您暂时先把这些念头放下,为了自己长远的福利,愿您能够珍惜这个稀有难得的因缘,为自己保留一个殊胜的机会,莫让这因缘白白失去,一旦被这世间超级的“锁链”镣铐后,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这种无比坚固的枷锁并不是世间一般的凡夫能够摆脱的。在没有情爱的束缚和家庭的负担之下,修到证悟初果后才考虑谈恋爱或结婚也许还不迟,到时即使想尽情地享受欲乐也没有关系,就像佛陀时代的在家女圣弟子维沙卡(Visakha,毘舍佉),这位在七岁时听闻了佛陀开示之后即证得入流果的圣者,长大后还会结婚生子(而且子孙满堂),并享受着种种感官的欲乐。即使今生无法证悟圣道圣果,我们也应当努力修到行舍智[11]的阶段,以累积「明」种子,并且籍由布施、持戒与培育定力来累积「行」种子。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具足了「明」与「行」[12]的种子,才会有机缘与未来佛相遇,并能在未来佛教化的时期证悟圣道圣果。
为了避免没有必要的争议,以上几点是针对那些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在止观禅修上下苦功的禅修者而言的,我们没必要在此谈论什么一个人即使谈恋爱、结婚、有家室、妻儿子女也能专心修禅之类的话题,就像佛陀时代的许多在家弟子一样。也许对某些现代人来说,结婚、有家庭也可以安心修禅,但那毕竟是少数的幸运者,因为夫唱妇随、志同道合的例子相当少见,还有每天不用为开门七件事烦恼的家庭也不多。既然组织了家庭,就要对家庭的成员负起责任,相对的也带来许多忧愁、压力和烦恼。对于现代一些有家室的佛弟子们来说,即使要持守清净的五戒也相当困难了,更别说是培育深厚的定力及敏锐的观智以便证悟圣道圣果。这些例子我们看得实在太多,大家也都应该心知肚明。这是为什么佛陀常说:『在家生活是拥挤的,是尘扰之途。』
佛陀时代的在家弟子拥有足够的巴拉密(波罗蜜),又具足殊胜的「行」种子,才能让他们遇到非常难得出世的无上调御丈夫—佛陀,但是离佛陀时代遥远的现代在家弟子就不容易了。佛陀时代,在沙瓦提(Savattha,舍卫城)有好几万市民,其中大部分都是佛陀的在家圣弟子。在王舍城也有好几万个在家圣弟子。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准备食物供养僧团。午餐后,在家女弟子去寺院听经与修禅,然后在黄昏时回家;在家男弟子则在黄昏时去寺院听经与修禅,直到隔天清晨才回家。他们即是如此尽力地修行佛法,对佛陀与佛法拥有不可摇动的信心,又常亲近大善知识们,所以在佛陀时代会有许多的在家弟子可以成就圣道果。
帕奥尊者教诫我们不应该尝试成为现代的在家佛弟子。什么是现代的在家佛弟子呢?他们在一星期当中只有几个小时是忠实的佛弟子,尤其是在供僧、诵经与听闻佛法的时候,但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却是电视、电影、音乐、报纸、逛街、购物、美食、谈天等的忠实弟子。所以每当我们以佛陀时代的在家佛弟子来作例子,在说什么结婚、有家室子女也可以修行之类的话之前,我们应当摸清自己的内心,如实又坦诚的反省与检讨自己的素质是属于哪个时代的忠实弟子?
对于在谈恋爱或有家室的贤友们,虽然说想要完全投入禅修不容易,但也希望您们在生活中尽量实践八圣道。请不要忘记,即使再忙也好,每天也都应尽量抽出一点时间来禅修静坐,就把它当作吃饭一样重要。一个人总不会说他忙得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吧!请记住:食物是身体的能量之源,而禅修是心灵的能量之源。无论还是单身还是已婚,愿大家都能向佛陀时代忠诚的佛弟子学习。
在前往帕奥禅林之前应当先办妥世俗的事务,诸如工作、银行债务、保险等等能引起牵挂的事务与人事,等到了禅林就应把它们置于一旁,以免日后身在禅林,心在他方,不但修不好,而且住不下去。难得有善根福德因缘来,就应该好好珍惜且善用这机会培植「明行」种子 。
在家的时候可以先学习禅修,例如早上坐一小时,晚上睡前再坐一小时,以便在身心方面都能习惯于坐禅。不过,基于每个人过去的业力和巴拉密都各有差别,加上后天的精进不同,每个人能修上路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有些禅修者经过多年的修习连禅相也看不到,更别说证得禅那。反之,有些人则只是闭上眼睛就会出现很光亮的似相(尤其是缅甸人)。虽然尊者曾经开示过:只要能够正确与透彻地了解尊者的著作及《清净道论》,那么他就可以自修;然而,许多人都不能正确与透彻地了解它们,在修禅时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明的体验和境界,导致对这些禅境产生执著或者恐惧、排斥。甚至有些人有了点禅修体验,就到处去向人宣称自己已经证悟,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常见的例子是一些禅修者由于没有能力辨识有分心[13]及其目标,当他们堕入有分时,自称「我知见无所有」或「目标与关照的心都灭尽了」而误以为自己已经证悟涅槃。别说知见圣道圣果及证悟涅槃,这个阶段连证得真实观智(vipassana)的距离还有如天空与地面般那么的遥远呢!所以想要长期学习禅修的贤友们,应当向一位精通止观禅法、有经验而又能善巧教禅的导师学习,况且在禅修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难题并不能只是从读书中可以解决的。最好不要盲修瞎练,以免修出一身的问题,到时即使有机会亲近善知识和领受业处,也要花上好长一段时间来解决自身的障碍。
对于目前没有任何禅修进展的禅修者,或许宿世的善根会在像帕奥禅林这样优良的环境和助缘下壮苗成长,或者被在禅林里的善知识们引发出来也说不定呢,应该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到禅林亲近善知识。现在正法依然住世,在禅林依然不乏有修有证的圣贤们,有正见且具有能力的善知识们,有学习的机会,有近悦远来的禅修环境,这些都是很难得的助缘。假如自己真的有证悟圣道圣果的潜力而不去修习、培育与开发,那实在是太对不起自己了。当死亡降临时,或当种种助缘消失时,自己会不后悔、懊恼吗?先不要去计较自己到底能不能,也不去追究最终能修到什么成果,最重要的是曾经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尝试,这样死也无憾了。再者,因果法则能确保我们每一份正确的努力和付出都不会白费的,即使今生无法证悟,或证得禅那,但禅修的善业也还会存留在名色相续流当中,在未来适当机缘的引发之下,能使我们横渡暴流(ogha),抵达最安稳的彼岸,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巴拉密」(波罗蜜)。
尊者一般上会鼓励前来禅林修行的人最好能住上半年到一年以上,当然如果可以一直住下去的话会更好。佛教里有一句名言:只要有正确的方法,精进被视为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如果过去已经有深厚的巴拉密支持,再加上精进和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在一年半载内就可修完帕奥禅林的修学课程[14]也说不定的。
在平时要学习与孤独共处,适当的远离群居,因为禅林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的。帕奥禅林尊重外国禅修者,给予特别优待,所以外国禅修者(无论是出家或在家人)基本上每人可以分配到一间孤邸独住,以便不受干扰地独自禅修,也可以避免没有必要的闲聊。在禅林不一定要禁语(可依个人的意愿),日常生活中除了向业处导师作禅修报告和一些必要的言语之外,禅修者应当在行、住、坐、卧中保持念住于业处。耽乐于谈话不仅对自己培育定力造成障碍,同时也对其他正在努力的禅修者带来干扰。
注:[9]心路过程(cittavithi)俗语称为思路,是诸心和心所在有情的生命里互相配合与运作来识知目标的思想过程。一共有6种心路过程,即眼、耳、鼻、舌、身的五门心路过程(pancadvaravithi)和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每一种心路过程都包含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心。一切心路过程也必须具足所需要的因缘条件才能够发生,在思想的背后并没有一个…
《缅甸帕奥禅林清净之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