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乡禅师 法语一百则 之六▪P2

  ..续本文上一页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69,困惑的现代人,非常恐慌,不知自己是什么状态?不知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目标及价值观参照系不断变,讯息发达,好坏参半,何去何从?其实,只是想要快乐,无论干什么都是想要快乐,不是吗?…为了快乐才这么干的,结果弄的自己不快乐。真相就在自身,改变来自内在的觉醒…佛法是金汤。

  70,抬头望苍天,平淡在人间,脚踏实地处,离开不是禅。

  71,当你越爬越高,有没有想过——怎么下来?听说:爬高不算高,能够平安下来才是真正的高!

  72,真正的禅者,常以本色示人:老和尚说修行一辈子“我脚还在地上”!何以?修行人——不索隐形怪,不故弄玄虚,以博“喝彩”,平淡无奇,坦然无饰,烂漫天真……以“平常心”解释也好,以“无所得”理解也罢,我总是这“本来面目”。鱼在水里,鸟在天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73,佛说:妻子之系,甚于牢狱,牢狱尚尽,此系无终……

  74,修行的态度:不要期待,不要紧张,不要匆忙,不要执着,学习接受,让一切过去,善待自己,观察自己,质问,不要用想象的,用体验去发现真相,一切皆有可能是个骗局。

  75,我们最害怕什么?害怕面对真相……

  76,当你悲痛欲绝的时候,当你义愤填赝的时候……请回头,看看这样的情绪是不是有补与事?面对天灾人祸,重要的不是咆哮,而是看看可以做些什么?比如从自己做起,慈悲不贪,奉公守法等等,并教育好子女。我们是这个世界的现在,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未来……拯救世界,一切从当下的自身开始!

  77,一切都其实脆弱的不堪一击!

  78,平平静静,喝完这杯古树茶……我总以为“幸福”就是现在……离不开当下的所有感受!

  79,“好雨滴滴,不滴别处”。每一滴雨都有他该滴的地方,他滴的地方就是最适合他的地方;该滴的地方不滴,不该的地方滴了,就会造成困扰与不正常,做人修行亦是如此——好雨滴滴,不滴别处。

  80,禅,是生命的觉醒;禅,是情感的升华;禅,是超越的智慧;禅,是无我的奉献;禅,是生活的艺术;禅,是当下的存在……禅,什么都不是!

  81,禅修,就是什么都不做的让自己完整的存在一会儿!

  8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何以?做善事,一种很好的结缘方式,经常积累这些好缘分的人,善缘成熟,意外的好事连连——余庆!因此,余庆必先积善……

  83,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佛法常说的“空性”,即一切无法确定,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不要局限的思维和看待一切。只要条件充足,新事物就会不断出现,重要的是创造那些事物出现的条件,而不是只去羡慕结果!

  84,总是埋怨环境不理想,其实,只要是环境就一定不够理想!出生,学习,工作,家庭,乃至死亡的环境,看看那一样够理想?“没有理想之境,只有充满渴求的心”…环境可以尽力去改造好一些,但是,必须记住:上修者修心,转境;中修者修心,不问境;下修者无心,无境。

  85,修行慈悲,方与菩萨相应!所谓:“有求必应”,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提升的要“求”,菩萨慈悲“必”定可以感“应”帮助这样愿意不断自我完善的人,是为“有求”而后“必应”!一味贪心的要求菩萨“有求必应”,多少有点想“不劳而获”……

  86,禅是生活的艺术!修炼一颗心,一颗时时刻刻可以发现平淡生活里无限惊奇的心……我们都活在那个属于自己的创造与存在里。

  87,禅修——身心合一!此时,此地,此人……此在。

  88,没事情的时候学习控制身体“不要动”,静静地坐坐,可以清心,可以宁神,可以看见那个动荡不安,浮躁的自己!

  89,看看浮云,吹一吹风,给自己一个开心的理由——伸手不及的神马滴东东,就无法掌控,还是掌控好自己的心比较重要!

  90,希望总是美好滴,但是当下的事情做的漂亮更加重要!木有现在,怎能有个未来吖……追求智慧的人,总是从每一个当下就已经开始了。

  91,面对生活,还是微笑好!如果烦恼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莫烦……笑一个吖,笑一个。

  92,慈悲,会扩大和延续我们的单一生命。为自己活着,必然越活越寂寞。为多人活,为众生活,那就完全不同了。你会发现你生命的品质正在提升,因为你已经开始不再局限于自我的幻觉!你已经当下开始升华……学佛就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品质。先别说开悟,先别说成佛,先改变自己。改变心态,改变语言,改变行为。

  93,如果我们学了佛法,只是拿来说说,既不去验证,也不去落实,那有什么意义呢?你知道佛法教导大家慈悲喜舍、善待他人……可是你不这样去做就没有用。佛教是一种实践的哲学,正法就是让我们拿来观察和使用的。缺了实践,佛法是佛法,你个人还是你个人,那你最多成为一个学者,而不是学佛者。

  94,高低常转换,生者亦必死,静心修反思,何者得永久?

  95,美丽,是因为他足够天然!

  96,止,是把心安住在某个对象上。如念几句佛号之后开始看这“念佛是谁?”把心止在这个疑惑上——谁在念“阿弥陀佛”呢?就这样往心里看,一直看下去。数呼吸也是一种修止的手段,体会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数一个数,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再从一到十…只管数下去,慢慢心就安静了。这都是修止。

  97,禅修——离不开“止与观”,“止”让我们超越心理障碍,把混乱的心理状态变为清净澄明;“观”让我们看到宇宙人生的究竟实相。因此《十善业道经》说:“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98,当我们面对痛苦和烦恼时,不要逃避,而要看到它的无常。当我们真实地看到它的无常性,就从痛苦中解脱了。这时我们不再沮丧和拒绝,而是轻安,完全的接纳这一切,让一切自然而然的正常。没有禅修之前我们总是觉得一切都不够正常的,禅修深入之后,发现一切本来正常,不正常的只是自己的妄想!

  99,禅修——看看现前的这一念,看它是什么样子。最终你会发现,这一念也是幻觉。正是由于自己幻觉,我们迷失了正念觉照,当下的念头就成为真实。如果我们清楚这一念是怎样的构造,我们就会发现,念是缘起的,我也是缘起的,根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宰。一切业果,有业,也有报,却没有受报的绝对主体。

  100,处众纷烦怀静气,于诸顺逆善修心!

  

《云乡禅师 法语一百则 之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