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菩提心,利益衆生。
69,困惑的現代人,非常恐慌,不知自己是什麼狀態?不知究竟想要什麼?想成爲怎樣的人?目標及價值觀參照系不斷變,訊息發達,好壞參半,何去何從?其實,只是想要快樂,無論幹什麼都是想要快樂,不是嗎?…爲了快樂才這麼幹的,結果弄的自己不快樂。真相就在自身,改變來自內在的覺醒…佛法是金湯。
70,擡頭望蒼天,平淡在人間,腳踏實地處,離開不是禅。
71,當你越爬越高,有沒有想過——怎麼下來?聽說:爬高不算高,能夠平安下來才是真正的高!
72,真正的禅者,常以本色示人:老和尚說修行一輩子“我腳還在地上”!何以?修行人——不索隱形怪,不故弄玄虛,以博“喝彩”,平淡無奇,坦然無飾,爛漫天真……以“平常心”解釋也好,以“無所得”理解也罷,我總是這“本來面目”。魚在水裏,鳥在天空……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73,佛說:妻子之系,甚于牢獄,牢獄尚盡,此系無終……
74,修行的態度:不要期待,不要緊張,不要匆忙,不要執著,學習接受,讓一切過去,善待自己,觀察自己,質問,不要用想象的,用體驗去發現真相,一切皆有可能是個騙局。
75,我們最害怕什麼?害怕面對真相……
76,當你悲痛欲絕的時候,當你義憤填赝的時候……請回頭,看看這樣的情緒是不是有補與事?面對天災人禍,重要的不是咆哮,而是看看可以做些什麼?比如從自己做起,慈悲不貪,奉公守法等等,並教育好子女。我們是這個世界的現在,他們是這個世界的未來……拯救世界,一切從當下的自身開始!
77,一切都其實脆弱的不堪一擊!
78,平平靜靜,喝完這杯古樹茶……我總以爲“幸福”就是現在……離不開當下的所有感受!
79,“好雨滴滴,不滴別處”。每一滴雨都有他該滴的地方,他滴的地方就是最適合他的地方;該滴的地方不滴,不該的地方滴了,就會造成困擾與不正常,做人修行亦是如此——好雨滴滴,不滴別處。
80,禅,是生命的覺醒;禅,是情感的升華;禅,是超越的智慧;禅,是無我的奉獻;禅,是生活的藝術;禅,是當下的存在……禅,什麼都不是!
81,禅修,就是什麼都不做的讓自己完整的存在一會兒!
82,“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何以?做善事,一種很好的結緣方式,經常積累這些好緣分的人,善緣成熟,意外的好事連連——余慶!因此,余慶必先積善……
83,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佛法常說的“空性”,即一切無法確定,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不要局限的思維和看待一切。只要條件充足,新事物就會不斷出現,重要的是創造那些事物出現的條件,而不是只去羨慕結果!
84,總是埋怨環境不理想,其實,只要是環境就一定不夠理想!出生,學習,工作,家庭,乃至死亡的環境,看看那一樣夠理想?“沒有理想之境,只有充滿渴求的心”…環境可以盡力去改造好一些,但是,必須記住:上修者修心,轉境;中修者修心,不問境;下修者無心,無境。
85,修行慈悲,方與菩薩相應!所謂:“有求必應”,希望改變自己的現狀,對自己的不良行爲“有”提升的要“求”,菩薩慈悲“必”定可以感“應”幫助這樣願意不斷自我完善的人,是爲“有求”而後“必應”!一味貪心的要求菩薩“有求必應”,多少有點想“不勞而獲”……
86,禅是生活的藝術!修煉一顆心,一顆時時刻刻可以發現平淡生活裏無限驚奇的心……我們都活在那個屬于自己的創造與存在裏。
87,禅修——身心合一!此時,此地,此人……此在。
88,沒事情的時候學習控製身體“不要動”,靜靜地坐坐,可以清心,可以甯神,可以看見那個動蕩不安,浮躁的自己!
89,看看浮雲,吹一吹風,給自己一個開心的理由——伸手不及的神馬滴東東,就無法掌控,還是掌控好自己的心比較重要!
90,希望總是美好滴,但是當下的事情做的漂亮更加重要!木有現在,怎能有個未來吖……追求智慧的人,總是從每一個當下就已經開始了。
91,面對生活,還是微笑好!如果煩惱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莫煩……笑一個吖,笑一個。
92,慈悲,會擴大和延續我們的單一生命。爲自己活著,必然越活越寂寞。爲多人活,爲衆生活,那就完全不同了。你會發現你生命的品質正在提升,因爲你已經開始不再局限于自我的幻覺!你已經當下開始升華……學佛就是爲了改善自己的品質。先別說開悟,先別說成佛,先改變自己。改變心態,改變語言,改變行爲。
93,如果我們學了佛法,只是拿來說說,既不去驗證,也不去落實,那有什麼意義呢?你知道佛法教導大家慈悲喜舍、善待他人……可是你不這樣去做就沒有用。佛教是一種實踐的哲學,正法就是讓我們拿來觀察和使用的。缺了實踐,佛法是佛法,你個人還是你個人,那你最多成爲一個學者,而不是學佛者。
94,高低常轉換,生者亦必死,靜心修反思,何者得永久?
95,美麗,是因爲他足夠天然!
96,止,是把心安住在某個對象上。如念幾句佛號之後開始看這“念佛是誰?”把心止在這個疑惑上——誰在念“阿彌陀佛”呢?就這樣往心裏看,一直看下去。數呼吸也是一種修止的手段,體會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數一個數,從一到十,再從十到一,再從一到十…只管數下去,慢慢心就安靜了。這都是修止。
97,禅修——離不開“止與觀”,“止”讓我們超越心理障礙,把混亂的心理狀態變爲清淨澄明;“觀”讓我們看到宇宙人生的究竟實相。因此《十善業道經》說:“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98,當我們面對痛苦和煩惱時,不要逃避,而要看到它的無常。當我們真實地看到它的無常性,就從痛苦中解脫了。這時我們不再沮喪和拒絕,而是輕安,完全的接納這一切,讓一切自然而然的正常。沒有禅修之前我們總是覺得一切都不夠正常的,禅修深入之後,發現一切本來正常,不正常的只是自己的妄想!
99,禅修——看看現前的這一念,看它是什麼樣子。最終你會發現,這一念也是幻覺。正是由于自己幻覺,我們迷失了正念覺照,當下的念頭就成爲真實。如果我們清楚這一念是怎樣的構造,我們就會發現,念是緣起的,我也是緣起的,根本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宰。一切業果,有業,也有報,卻沒有受報的絕對主體。
100,處衆紛煩懷靜氣,于諸順逆善修心!
《雲鄉禅師 法語一百則 之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