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碧玉…女人是“凝”,坚固一个家庭,女人的“凝聚”太重要了!女人,才是一个家庭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一个“凝”字,团结父母,吸引先生,凝聚亲族,教育子女…女人的凝聚力如果减弱,这个家庭就散架了!女人被称为“后”,这个后就是男人的靠山吖!
56,问:法师,如何看待男人?答:我们常常以为man(男人),就是五大三粗,动不动就将别人放倒。哈哈哈哈哈…这实在是个误会!成为man,是看我们可以沉重多少生活的压力和痛苦,面对困难如何顾及自己,帮助他人…承载生活,勇敢面对,就是man!完全承载,游刃有余——“超男”!
57,问:法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是的“头香”?答:我们总是以为在除夕夜谁第一个烧的香就是“头香”,这实在是个误会!“头香”的真正意思是“在这一年里,你第一次来寺庙,烧的第一支香,就是属于你的头香!”总是喜欢超过别人,以为很多人里,只有“我”第一个上香,我就是“头”,哈……造香的人才是!
58,问:法师,请解释寺院的来历?答:寺,原为中央与地方的政事机关,如太常寺、鸿胪寺(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为寺。又,“院”本是周围有垣之意,转指周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因此,佛教修行的道场多被称之为“寺院”。
59,问:什么叫做内观?答:内观修行,就是持续观察自己的身和心,体会当下的身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此刻,我们的身心所发生的一切,这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实相……当我们时刻能体会自己当下发生的一切,最终一定会穿越火线,拥有安详平静的涅磐,这是最终极的烦恼止息之境地……
60,问:法师,怎样禅修?答:对于禅修佛教里有许多方法练习。无论什么方法,都不外“姿势”和“心灵”的结合…保持这个端庄的姿势,让心和身体同在,观察此刻的自己身和心发生的一切现象,无论好坏,只是看着这一切…不需要改变自己什么,需要的就只是“保持觉知此刻”,看着这一切身心的现象生生灭灭。
61,问:究竟什么才是简单快乐?答:“简单快乐!”介个,可不简单!我们活着,动着,努力奋斗着,就是为了快乐…可是,我们越活,越动,越多,越不简单,越少快乐!这究竟是怎么了?其实,不在于拥有多少,而是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源于认清一个事实的真相—我们其实一无所有,有的是暂时性拥有这个尸体,跑来跑去,自得其乐——简单快乐。
62,问:法师,如何面对外面的诱惑?答:我们面对外部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真诚的看清楚“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如此外面的难题也就好解决了!
63,问:法师,命运可以改吗?有秘诀吗?答:命运可以改,当你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时候,却把自己控制住了,你的命运就会在此刻改变,改变命运的秘诀也就在这里——控制自己。
64,问:佛法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答:佛法要解决的并不是衣食问题,衣食问题用世间的科技就可以解决了。佛法一直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在哲学的顶尖,就因为佛法“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学佛——就是学习正确的认识自我及世界的方式,这种认识符合事物真实的原貌……
65,问:说话夸大事实,为什么?答:好名之心是主要的。说修行有什么境界,无非是希望别人说他很特别,很高明。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境界”,只要还有境界,就不是最高的。普通人需要别人的认可与支持,自我才觉得舒服,此外还想获得别人的赞美,人的心理是很矛盾的——既要别人认同,又要与众不同。
66,问:法师,请解释六道轮回?答:此刻,我们的“心”正在经历的才是真正的“六道轮回”,看看此刻心是经历三恶道的“地狱(极度烦躁)”,“饿鬼(过份渴望)”,“畜生(失去理智)”;还是三善道的“天堂(非常快乐)”,“人间(正大光明)”,“阿修罗(嫉妒斗争)”。轮回——只一念之间吖!……护心。
67,问:佛法的修行,为什么这样看重师承?答:佛法,如果是认真的学修一定需要师承的,这不是什么神秘的传授,而是一代代学修经验的总结…许多人看过几部佛书就以为了解佛法,可是面对自己的烦恼还是烦恼,一个小小的烦恼都无法穿越,你所谓的佛法和头发又有什么区别!有时候你二十年的摸索,远比不了过来人的一句半句!
68,问:法师,出家不会是逃避吧?答:出家,常常被猜测成逃避!是逃避吗?不,不…出家绝对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担当!放弃许多个人的东西,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担当一种文明教化的传承,内修自己,外净世间…谁说出家是逃避?那就让他来逃避试试看,恐怕是放不下自己的嗜好吧!出家是大丈夫所为,非帝王将相所可以。
69,问:学习佛法,目的何在?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转化自己这颗烦恼的心。佛教的任何一个派别,所教导的佛法,归根结底,那就是转化烦恼心。如果拥有的佛法知识无法转化自己这颗烦恼的心,对于修行来说,就是一种“戏论”,不是佛法目的所在!
70,问:法师,佛是什么?答:古印度一小国的王子,从小失去生母,深宫内院的王子,深思敏感而仁慈…常常独坐沉思,观察自己,了解世界…尤其是对于人为什么会不安和苦痛的观察与了解,看见了一个人存在的真相:人是由肉体和思想的结合,不存在灵魂(我);感觉里的“我”的感觉,只是迷惑本身的产物!
71,问:什么是佛法?答:2600年前佛陀的一种教化而已!分两个方面,一是修行“善法”,爱自己,爱他人,爱万物…;一是修行“解脱”,心不再追寻,那种追求“生”的动力停止了,趋向终极的熄灭和安宁!生命的存在,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存在,都注定了缺陷和苦痛…因为我们有一颗充满渴望的心!
72,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出家人?答:真正的出家人其实是一位老师,负责佛法的传承教化——“宏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出家者,如果不能内修自己,外扬法化,就已失去出家者的意义,出家人真正尊贵的地方也在这里!如果没有教化外在的好因缘,就专心于自己的修行——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73,问:请解释寺院的功能意义?答:寺院其实就是一所“社会学校”,真正的功能是教育,传播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艰苦里多一份挺拔;逆境里多一份英姿;混乱里抱一份安祥;浊流里有一份孤俊…所以,这里不一定满足祈求,却可以寻得智慧和安心。
74,问:法师怎么面对女性?答:这是个敏感的问题!面对女性,如果我把她看的过分美丽,那是增加了欲望去看的;如果过分丑陋,那是增加了厌恶去看的。其实无论美丑,在这个世界上她都是“独一无二”的美丽……重要的不是她美丑,而是我以什么心态去看她。……她只是她,不增不减……
75,问:法师,请解释皈依的意思?答:常以为皈依佛,就是去依靠佛,其实佛陀去世时亲口告诉弟子“当自己依靠自己,莫要依靠外在!”真皈依就是确认这个世界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我们还能够依靠谁呢?假如我们生病或者将要死亡,谁可以代替我们?唯有自己!学习佛法就是为了明白:自己必须为自己负责!不逃避才是皈依。
76,问:法师,佛教人应该怎样分配财物?答:佛陀曾经教导一位做生意的弟子:财富分成三份,一份用来投资;一份用来养家;一份用来帮助他人。
77,问:法师,怎样修口?答:有一张口,巧舌如簧,这真是幸福的事情!可是我们往往用错了这个会说话的幸福,看看那些想表达不清楚,想语言说不出的人们吧!好好的珍惜这个会说话的福气,好好的说话,我们可以口吐莲花,出语芬芳;也可以言若利剑,伤人无形。重要的是必须记住:你怎么说人,人也将怎么说你。
78,问:幸福是什么?答:我以前也常常思考!有一次我大病到死亡的边缘,濒死的经验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就是此刻我还可以呼吸!其余什么不是建立在我还活着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你,你认为的所有的幸福还在哪里?幸福的基础就是“此刻我还可以呼吸!”其余的定义随便你无限延伸。
79,问:如何看待钱?答:我们努力创造财富的目的只有一个“活的更加幸福!”可是我们往往是忘记了这个根本目的去努力的,结果眼睛里只有钱…有了钱,我们失去了幸福;没有钱我们觉得不幸…没有钱我们不幸;有了钱我们不幸福,那么有钱的人和没有钱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一定要时时记住“重要的是幸福,不是钱!”
80,问:“阿弥陀佛”什么意思?答:这是印度语言,译成中文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在没有成为佛以前,发大誓言,要为人们创造美好的世界,让人们都过上清净平等无忧的日子,因此他光明遍照寿命无限的去延续人们需要极其快乐的心愿!人人都希望极其快乐的活着,这是佛教净土人文的大贡献。
81,问:佛教吃素,青菜也是生命,为什么你们可以吃?答:这是误会了!所谓“生命”,“生”是一种生的机能,这个动物和植物都具备;“命”是指的一种“情识”,就是具备情感和心识,这个是植物不具备的。虽然如此,佛教也教导我们不要滥肆伤害植物,对植物类也充满了感恩与尊重!
82,问:法师,请解释吃素的意义?答:佛教对于素食有他独特的精神境界,不是只“吃吃草”,就叫吃“素”的——教尔茹素本为素心素口素身行;只此戒杀意在爱自爱他爱苍生!
83,问:请解释慈悲?佛教宣扬“慈悲”的真正意思是先要“平等”,将身份认同于一个地平线上。“忘我帮人”,这是伤害自己,如果“你的慈悲遗漏了自己,那这个慈悲就是不完整的!”这是降低了自我,不顾自己的感受,时间久了会形成郁闷;高高在上把一块钱扔进乞者的破碗里,这是抬高自我,也是不对的!平等相见,真诚慈悲!
84,问:法师,如何看待网络世界的佛教?答:佛法要走出山门,走出四面高墙,网络实在是多项选择里最好的选择之一!
85,问:法师,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答:我也常常思考自己,思考身边的朋友们。我们追求物质财富,本来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加轻松自快乐。为什么我们拥有了很多之后,反而被公司绑架,被工作劫持,好像失去了以前物质匮乏时候的轻松自在,丢掉了那份久违的幸福快乐……偶尔的放松一下,也是在紧张里度过,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追求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86,问:这个时代,最大问题是什么?答:是“冷漠”,贫穷时代的人与人中间的关怀荡然无存。因为我们的内心其实都非常恐慌,这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方向感,我们的“自我价值”参照对象出了大问题,我们参照的不是某某人有多么“开心幸福”,我们参照的是某某人是干什么的?有多少钱?别墅大不大?车是什么牌子的?…
87,问: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答:这个问题被思考了几千年。我们都会死,于此来看我们辛辛苦苦,勾心斗角,努力奋斗来的一切都将归零,人生有什么意义!可是活着,就必须追寻一个意义,因此我们为自己立了一个意义,有的意义传承了几千年,依然在温暖人间,有的意义在他生前就完蛋!
88,问:请解释“身心合一”?答:我们的身心都是分离的,我们往往人在这里,心早就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了呢!修行的起初就是确认此刻身体和心灵同在,事实上这是非常难的,因为我们的心只是喜欢游荡在外,不肯回家!
89,问:法师,请解释极乐世界?答:很多人非常迷惑极乐世界,我们只知道在那遥远的地方,其实极乐世界就是要我们“极”其快“乐”的活在“世界”上。想想,一个不快乐的人如何能去极乐世界,佛陀虽然有无限慈悲,但极乐世界会收留一个苦瓜吗?还是现在就开始微笑吧!
90,问:法师,禅修为了什么?答:禅修不是为了什么才坐下来,这是一个大错误。我们总是心存期待,希望这次坐的时候有一些特殊感觉……其实真正的禅修是放下所有的期待,坐着就只是坐着,保持当下的觉知就好了!
91,问:“观自在”是什么意思?答:这其实是一个修行的法门,是说:“观”察此刻你“自”己的存“在”。你只存于你现在站或者坐的地方,你还能存在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不自在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我们的心“不在”此刻存在的这里,我们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92,问:修行人如何面对苦难?答:不能忍受苦难是不好的,对苦难不能忍耐,甚至生恨,这样做不会消除苦难,反而会让苦难增加。所以面对苦难,学佛者应该坚韧而睿智,精进依法,如实正观而穿越苦难!
93,问:法师,什么才是知识?答:真正的知识不是说你知道很多外在的事物,世界上的知识是学习不完的,真正的知识是你有多么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人性,你的喜怒哀乐,你的七情六欲,你的贪嗔痴慢疑…他们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去的?为什么他们会来?为谁而来?修
《云乡禅师《问答百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