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总是和这些情绪搅合,忽上忽下不断转换(轮回)。“超越”就是不再和这些情绪搅合,无论经历什么都全然接受、欣赏,全然放下“我”,以“我不存在“的智慧来经历这些,而不是要赶尽杀绝这些情绪,这就是超越轮回。
28,问:如何是“但尽凡心,别无圣解”?答:修行——只管死尽自己的凡心俗情,就没必要另外去追求一个神圣的见解。很多人只知道追求那些奥妙虚玄的高深见解,却忘记了死尽自己的凡心俗情,这难怪“眼高手低,说得行不得了”!《楞严经》上说的“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也是这个意思……
29,问:法师,经典上的“无修无证”什么意思?答:全然的接受自己此刻的存在状态!不断战斗的敌人正是我们自己……总想改变自己什么,总是对自己不满,对自己的业力命运,身心情绪……对当下自己的一切,从来没有全然的说过“是”,其实说“是”的时候此刻恰恰已经圆满,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传说中禅的“无修无证”啊!
30,问:法师,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裕”?答:人生的富足和意义不存在我们之外,生命里也不只是“我有什么”或“我没有什么”,真正的富足就是此刻我们已经完整的存在,当下我们的存在就是圆满的!
31,问:为什么说“回头是岸”?答:为什么“回头”才“是岸”呢?我们向前去追求不就是要快乐吗?可知道这个追求的想法和行动,恰恰是让自己不快乐的罪魁祸首?想想原因,追求预示着什么?预示着未来的快乐吗?不,预示着当下你正在受苦。回头看当下,想逃离去追,即预示当下的苦,越追就越苦——回头是岸。
32,问:什么叫做无常?答:无常——佛法重要的一个真理面向。存在都是不常恒的,时刻变化,不确定。任何事物,深观,没有不是无常的,这是一个普遍真理!法的思维,无论修行什么,都离不开这个正见为基础。无常观如果建立,执着就开始减少,当看见一切都在倾刻就谢灭,厌离自然就会生起。这就是真正的“出离心”——无欲
寂灭。
33,问:什么叫做“人无我”?答:“我”绝不存在,存在的只身心的合,常说“我的身,我的心”,一切只是“我的…”。感觉里有“我”存在,这恰是意识衍生错觉,凡人就为这错觉而活。有人远骂,话语不撞击到身,不撞击到心,为什么难受?因为刺激了那错觉里的“我存在”。身心合的“现象我”佛法不否定,“想象我(灵魂)”佛法不承认——无我之教!
34,问:什么叫做“法无我”?答:法,指一切存在。存在的一切都是由其他事物(条件,缘)的和合依存,单一独存的事物不存在,这就是“法无我”。这个理解可以带来偏执的消除,我们看事物不再会一根筋,会同时看见很多因素造成某种结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有因有果,缘起缘灭!
35,问:法师,修行人有快乐吗?从何而来?答:修行有真快乐——我们所拥有的,都可能不知不觉就成为我们的包袱,放下的越多,一个人就越轻松快乐。以天地为家,以此刻脚在的地方为安住点,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快乐又岂是外人的猜测能够猜猜明白。
36,问:六根清净,是什么情况?答: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清净,我们常以为是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心里不去想,这个死亡就可以达到!真正的清净是说:看,只是看,不会加上自我的喜好去看,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听也只是如其本然的听…自我评断一旦介入,就无法看清真相,非好即坏,即不清净!
37,问:《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答:意思是——我们的心应该不要“住”(依靠)在什么上面,要保持心的觉知,只是当下欣赏并且享受就好了!因为那些人,事,物都注定会过去,心附着了可就苦了!
38,问:请解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答:一切靠条件存在的事物(法),都是梦幻泡影,其存在形式是刹那流逝,相似相续的,犹如草露电光,短暂而不可确定!应该作这样如实的人生和世界观。佛法表达的是——不要去执着让什么永恒,这是图劳,但可好好享受此刻的所有…享才是福吆!
39,问:请解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答:上一秒一旦过去,则永远不可追;下一秒没来,则绝不可往(必须等待一秒才来到!);此刻则刹那过去,绝不可留。一切都“如此而已”,不如此的是我们想保留自己喜欢的执着!其实,一切都倾刻就成为过去,活在当下,珍惜此刻!
40,问:『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什么意思?答:“诸”所有存在的是“无常”的,“是”一种刹那“生灭”的现象;如是则不愿去接受一切“生灭”变异的那份执着的心情也就“灭”却了,燥热是心也就“寂”静,这就是佛法说的——一切烦恼“灭”除,进入一种平静之“乐”——涅磐!
41,问:法师,怎样让一个人看起来气质宁静?答:一个心里面没有那么多“自言自语”,真正的气质宁静!
42,问:法师,请解释“观自在”?答:所谓观自在,就是“观”察“自”己此刻存“在”的真相!我们不断的去声色犬马,不断的去追名逐利,不断的去自我折腾,就是想要那份存在价值感,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当下的我们是不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而存在,我们只是此刻的自己,看清这个真相,就得自在!自在是减法。
43,问:什么是“四大皆空”?答:四大是指我们身体的总和,代表硬性物质的地大;流性物质的水大;热性的火大;还有一个能够产生动作的风大。地水火风,这四种类型的物质和能量组合成我们的身体,这个身体是组合而成,即最终会生病消逝,这就是“四大皆空”!不是我们常常猜测出来的“酒色财气”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4,问:法师,“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怎么个说法?答:存在的一切(有)看似非常坚固不变,其实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向着生成和破败前进(无),有即是一种可以无;无即是有,是说一切正是因为不断变化,因此才充满了一切可能性,无的却可以是一种有!但是,一切事物的生成毁灭,都是受种种条件制约的,那就是“因果”!一切事物唯法因果!
45,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解?答:意思是一切存在的物质(色)是时刻变化的,不确定的,是由许多其他条件来支持的,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一切变化的,不确定的,由许多其他条件支持才可以存在的一切物质,空才是其真实相。不是我们以为的“空”是什么都没有,“色”是永恒不变的,不需要其他条件支持的!
46,问:佛教的“吉祥”,怎样讲?答:就是吉庆祥和,没有灾难,平平安安。吉祥,并不是说必须每天都非常高兴,也不是指富甲天下。富甲天下不一定吉祥,有人虽然富裕,但是灾难也多。有人生活朴素,但他吉祥。平安吉祥,不是在贫富贵贱上说的。
47,问:究竟什么才是解脱?答:这就是解脱!不再浪费生命的去企图找到没有低潮的高潮;没有外在的内在;没有邪恶的善良;没有痛苦的快乐……我们觉醒了,不再追寻绝对,一切都是相对的统一,一切但是一味的解脱之相,如此一切自然发生,自然正常,从此以后归于安静的心,不再追寻,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睡就睡。
48,问:解脱是什么呢?答:解脱是“心的自由”,一个心得到自由的人在什么环境中都是感觉得自由,即使有身的障碍也不会妨碍他心中的自由!
49,问:法师,如何面对痛苦?答:痛苦必须去正面拥抱,拒绝只会加重这个创伤…有智之人所努力的无关输赢,而是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平和及安详!没有谁是你的替代,不要想着让别人替你承担,不断的找借口和理由为自己开脱,只说明我们还在逃避,不敢面对当下……修行必须修到面对和承担,才是个好的开始!活着,经历当下,无论是苦是乐。
50,问:佛法常说“空”与“有”是怎样的一个辩证关系?答:“空有”只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略微解释一下:空,就是“一切皆有可能”;有,就是“存在必受条件制约”!空生有,是说一切都不确定,因此才能有机会改变;有是空,是说只要你创造的那些条件都具备,你不想让这个结果出现不可能!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双在双融。
51,问:法师,佛教常说到“业力”,业力究竟是什么?答:这个问题非常深奥,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只要记得:业力就是一种倾向性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即个性,这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只有主动努力,并且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的这些心态及行为倾向的人们,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命运的秘籍”!
52,问:法师,请解释忍辱?答:忍辱是一种盔甲。忍辱不是因为害怕什么,而是出于慈悲不想伤害对方,不想斗争。这是自己和他人都得到保护的好方法。佛说:“以怨恨制止怨恨,怨恨永远不息;以忍辱制止怨恨,两家都可得到安宁!”这真是智慧的话语。
53,问:法师,如何对治贪嗔心?答:要对治贪,先要在心里找到贪的感觉就好办了,有如擒贼先擒王。然后再往下分析:为什么会贪?贪建立在“我”上,因为我喜欢,我想要,它顺着我的心,我觉得舒服,就这么简单。嗔的感觉是心里突然间好像冒出烟来了,表现为讨厌,拒绝,或者甩手一走。嗔,也建立在“我”上,我不喜欢。重要的不是贪嗔的问题,其实是“自我”带来的副作用。
54,问:法师,如何看待财富?答:有智的人,明白财富的目的是为了幸福,努力奋斗,最终有没有得到梦想的财富,他都是快乐的生活。有很多时候幸福感,不是钱就能买来滴!这个问题需要富人来验证…你是要去奴钱,还是要成为钱奴!哈哈哈哈哈哈……
55,问:法师,如何看待女人?答:我们常常以为女人就要娇,要弱,要小家…
《云乡禅师《问答百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