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鄉禅師《問答百錄》▪P7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總是和這些情緒攪合,忽上忽下不斷轉換(輪回)。“超越”就是不再和這些情緒攪合,無論經曆什麼都全然接受、欣賞,全然放下“我”,以“我不存在“的智慧來經曆這些,而不是要趕盡殺絕這些情緒,這就是超越輪回。

  28,問:如何是“但盡凡心,別無聖解”?答:修行——只管死盡自己的凡心俗情,就沒必要另外去追求一個神聖的見解。很多人只知道追求那些奧妙虛玄的高深見解,卻忘記了死盡自己的凡心俗情,這難怪“眼高手低,說得行不得了”!《楞嚴經》上說的“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也是這個意思……

  29,問:法師,經典上的“無修無證”什麼意思?答:全然的接受自己此刻的存在狀態!不斷戰鬥的敵人正是我們自己……總想改變自己什麼,總是對自己不滿,對自己的業力命運,身心情緒……對當下自己的一切,從來沒有全然的說過“是”,其實說“是”的時候此刻恰恰已經圓滿,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傳說中禅的“無修無證”啊!

  30,問:法師,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裕”?答:人生的富足和意義不存在我們之外,生命裏也不只是“我有什麼”或“我沒有什麼”,真正的富足就是此刻我們已經完整的存在,當下我們的存在就是圓滿的!

  31,問:爲什麼說“回頭是岸”?答:爲什麼“回頭”才“是岸”呢?我們向前去追求不就是要快樂嗎?可知道這個追求的想法和行動,恰恰是讓自己不快樂的罪魁禍首?想想原因,追求預示著什麼?預示著未來的快樂嗎?不,預示著當下你正在受苦。回頭看當下,想逃離去追,即預示當下的苦,越追就越苦——回頭是岸。

  32,問:什麼叫做無常?答:無常——佛法重要的一個真理面向。存在都是不常恒的,時刻變化,不確定。任何事物,深觀,沒有不是無常的,這是一個普遍真理!法的思維,無論修行什麼,都離不開這個正見爲基礎。無常觀如果建立,執著就開始減少,當看見一切都在傾刻就謝滅,厭離自然就會生起。這就是真正的“出離心”——無欲

  

  寂滅。

  33,問:什麼叫做“人無我”?答:“我”絕不存在,存在的只身心的合,常說“我的身,我的心”,一切只是“我的…”。感覺裏有“我”存在,這恰是意識衍生錯覺,凡人就爲這錯覺而活。有人遠罵,話語不撞擊到身,不撞擊到心,爲什麼難受?因爲刺激了那錯覺裏的“我存在”。身心合的“現象我”佛法不否定,“想象我(靈魂)”佛法不承認——無我之教!

  34,問:什麼叫做“法無我”?答:法,指一切存在。存在的一切都是由其他事物(條件,緣)的和合依存,單一獨存的事物不存在,這就是“法無我”。這個理解可以帶來偏執的消除,我們看事物不再會一根筋,會同時看見很多因素造成某種結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有因有果,緣起緣滅!

  35,問:法師,修行人有快樂嗎?從何而來?答:修行有真快樂——我們所擁有的,都可能不知不覺就成爲我們的包袱,放下的越多,一個人就越輕松快樂。以天地爲家,以此刻腳在的地方爲安住點,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快樂又豈是外人的猜測能夠猜猜明白。

  36,問:六根清淨,是什麼情況?答: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我們常以爲是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聽…心裏不去想,這個死亡就可以達到!真正的清淨是說:看,只是看,不會加上自我的喜好去看,扭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聽也只是如其本然的聽…自我評斷一旦介入,就無法看清真相,非好即壞,即不清淨!

  37,問:《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意思?答:意思是——我們的心應該不要“住”(依靠)在什麼上面,要保持心的覺知,只是當下欣賞並且享受就好了!因爲那些人,事,物都注定會過去,心附著了可就苦了!

  38,問:請解釋“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答:一切靠條件存在的事物(法),都是夢幻泡影,其存在形式是刹那流逝,相似相續的,猶如草露電光,短暫而不可確定!應該作這樣如實的人生和世界觀。佛法表達的是——不要去執著讓什麼永恒,這是圖勞,但可好好享受此刻的所有…享才是福吆!

  39,問:請解釋『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答:上一秒一旦過去,則永遠不可追;下一秒沒來,則絕不可往(必須等待一秒才來到!);此刻則刹那過去,絕不可留。一切都“如此而已”,不如此的是我們想保留自己喜歡的執著!其實,一切都傾刻就成爲過去,活在當下,珍惜此刻!

  40,問:『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什麼意思?答:“諸”所有存在的是“無常”的,“是”一種刹那“生滅”的現象;如是則不願去接受一切“生滅”變異的那份執著的心情也就“滅”卻了,燥熱是心也就“寂”靜,這就是佛法說的——一切煩惱“滅”除,進入一種平靜之“樂”——涅磐!

  41,問:法師,怎樣讓一個人看起來氣質甯靜?答:一個心裏面沒有那麼多“自言自語”,真正的氣質甯靜!

  42,問:法師,請解釋“觀自在”?答:所謂觀自在,就是“觀”察“自”己此刻存“在”的真相!我們不斷的去聲色犬馬,不斷的去追名逐利,不斷的去自我折騰,就是想要那份存在價值感,證明自己的存在。其實,當下的我們是不依靠任何外在的東西而存在,我們只是此刻的自己,看清這個真相,就得自在!自在是減法。

  43,問:什麼是“四大皆空”?答:四大是指我們身體的總和,代表硬性物質的地大;流性物質的水大;熱性的火大;還有一個能夠産生動作的風大。地水火風,這四種類型的物質和能量組合成我們的身體,這個身體是組合而成,即最終會生病消逝,這就是“四大皆空”!不是我們常常猜測出來的“酒色財氣”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4,問:法師,“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怎麼個說法?答:存在的一切(有)看似非常堅固不變,其實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向著生成和破敗前進(無),有即是一種可以無;無即是有,是說一切正是因爲不斷變化,因此才充滿了一切可能性,無的卻可以是一種有!但是,一切事物的生成毀滅,都是受種種條件製約的,那就是“因果”!一切事物唯法因果!

  45,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解?答:意思是一切存在的物質(色)是時刻變化的,不確定的,是由許多其他條件來支持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一切變化的,不確定的,由許多其他條件支持才可以存在的一切物質,空才是其真實相。不是我們以爲的“空”是什麼都沒有,“色”是永恒不變的,不需要其他條件支持的!

  46,問:佛教的“吉祥”,怎樣講?答:就是吉慶祥和,沒有災難,平平安安。吉祥,並不是說必須每天都非常高興,也不是指富甲天下。富甲天下不一定吉祥,有人雖然富裕,但是災難也多。有人生活樸素,但他吉祥。平安吉祥,不是在貧富貴賤上說的。

  47,問:究竟什麼才是解脫?答:這就是解脫!不再浪費生命的去企圖找到沒有低潮的高潮;沒有外在的內在;沒有邪惡的善良;沒有痛苦的快樂……我們覺醒了,不再追尋絕對,一切都是相對的統一,一切但是一味的解脫之相,如此一切自然發生,自然正常,從此以後歸于安靜的心,不再追尋,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該睡就睡。

  48,問:解脫是什麼呢?答:解脫是“心的自由”,一個心得到自由的人在什麼環境中都是感覺得自由,即使有身的障礙也不會妨礙他心中的自由!

  49,問:法師,如何面對痛苦?答:痛苦必須去正面擁抱,拒絕只會加重這個創傷…有智之人所努力的無關輸贏,而是爲自己和他人帶來平和及安詳!沒有誰是你的替代,不要想著讓別人替你承擔,不斷的找借口和理由爲自己開脫,只說明我們還在逃避,不敢面對當下……修行必須修到面對和承擔,才是個好的開始!活著,經曆當下,無論是苦是樂。

  50,問:佛法常說“空”與“有”是怎樣的一個辯證關系?答:“空有”只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略微解釋一下:空,就是“一切皆有可能”;有,就是“存在必受條件製約”!空生有,是說一切都不確定,因此才能有機會改變;有是空,是說只要你創造的那些條件都具備,你不想讓這個結果出現不可能!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雙在雙融。

  51,問:法師,佛教常說到“業力”,業力究竟是什麼?答:這個問題非常深奧,不是叁言兩語可以說明,只要記得:業力就是一種傾向性的“思想認知”和“行爲習慣”,即個性,這是不容易改變的,因此只有主動努力,並且有意識的去改變自己的這些心態及行爲傾向的人們,才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命運的秘籍”!

  52,問:法師,請解釋忍辱?答:忍辱是一種盔甲。忍辱不是因爲害怕什麼,而是出于慈悲不想傷害對方,不想鬥爭。這是自己和他人都得到保護的好方法。佛說:“以怨恨製止怨恨,怨恨永遠不息;以忍辱製止怨恨,兩家都可得到安甯!”這真是智慧的話語。

  53,問:法師,如何對治貪嗔心?答:要對治貪,先要在心裏找到貪的感覺就好辦了,有如擒賊先擒王。然後再往下分析:爲什麼會貪?貪建立在“我”上,因爲我喜歡,我想要,它順著我的心,我覺得舒服,就這麼簡單。嗔的感覺是心裏突然間好像冒出煙來了,表現爲討厭,拒絕,或者甩手一走。嗔,也建立在“我”上,我不喜歡。重要的不是貪嗔的問題,其實是“自我”帶來的副作用。

  54,問:法師,如何看待財富?答:有智的人,明白財富的目的是爲了幸福,努力奮鬥,最終有沒有得到夢想的財富,他都是快樂的生活。有很多時候幸福感,不是錢就能買來滴!這個問題需要富人來驗證…你是要去奴錢,還是要成爲錢奴!哈哈哈哈哈哈……

  55,問:法師,如何看待女人?答:我們常常以爲女人就要嬌,要弱,要小家…

《雲鄉禅師《問答百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