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鄉禅師《問答百錄》▪P8

  ..續本文上一頁碧玉…女人是“凝”,堅固一個家庭,女人的“凝聚”太重要了!女人,才是一個家庭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一個“凝”字,團結父母,吸引先生,凝聚親族,教育子女…女人的凝聚力如果減弱,這個家庭就散架了!女人被稱爲“後”,這個後就是男人的靠山吖!

  56,問:法師,如何看待男人?答:我們常常以爲man(男人),就是五大叁粗,動不動就將別人放倒。哈哈哈哈哈…這實在是個誤會!成爲man,是看我們可以沈重多少生活的壓力和痛苦,面對困難如何顧及自己,幫助他人…承載生活,勇敢面對,就是man!完全承載,遊刃有余——“超男”!

  57,問:法師,什麼才是真正意義是的“頭香”?答:我們總是以爲在除夕夜誰第一個燒的香就是“頭香”,這實在是個誤會!“頭香”的真正意思是“在這一年裏,你第一次來寺廟,燒的第一支香,就是屬于你的頭香!”總是喜歡超過別人,以爲很多人裏,只有“我”第一個上香,我就是“頭”,哈……造香的人才是!

  58,問:法師,請解釋寺院的來曆?答:寺,原爲中央與地方的政事機關,如太常寺、鴻胪寺(招待諸侯及四方邊民之所)。後因西域僧東來,多先住鴻胪寺,移居他處時,其所住處仍標寺號。從此遂稱僧侶的居所爲寺。又,“院”本是周圍有垣之意,轉指周垣或有回廊的建築物,亦指官舍。因此,佛教修行的道場多被稱之爲“寺院”。

  59,問:什麼叫做內觀?答:內觀修行,就是持續觀察自己的身和心,體會當下的身心世界正在發生著什麼?此刻,我們的身心所發生的一切,這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實相……當我們時刻能體會自己當下發生的一切,最終一定會穿越火線,擁有安詳平靜的涅磐,這是最終極的煩惱止息之境地……

  60,問:法師,怎樣禅修?答:對于禅修佛教裏有許多方法練習。無論什麼方法,都不外“姿勢”和“心靈”的結合…保持這個端莊的姿勢,讓心和身體同在,觀察此刻的自己身和心發生的一切現象,無論好壞,只是看著這一切…不需要改變自己什麼,需要的就只是“保持覺知此刻”,看著這一切身心的現象生生滅滅。

  61,問:究竟什麼才是簡單快樂?答:“簡單快樂!”介個,可不簡單!我們活著,動著,努力奮鬥著,就是爲了快樂…可是,我們越活,越動,越多,越不簡單,越少快樂!這究竟是怎麼了?其實,不在于擁有多少,而是心無挂礙…心無挂礙,源于認清一個事實的真相—我們其實一無所有,有的是暫時性擁有這個屍體,跑來跑去,自得其樂——簡單快樂。

  62,問:法師,如何面對外面的誘惑?答:我們面對外部困難的時候,一定要真誠的看清楚“自己心裏真正想要的”……如此外面的難題也就好解決了!

  63,問:法師,命運可以改嗎?有秘訣嗎?答:命運可以改,當你幾乎不能控製自己的時候,卻把自己控製住了,你的命運就會在此刻改變,改變命運的秘訣也就在這裏——控製自己。

  64,問:佛法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答:佛法要解決的並不是衣食問題,衣食問題用世間的科技就可以解決了。佛法一直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在哲學的頂尖,就因爲佛法“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學佛——就是學習正確的認識自我及世界的方式,這種認識符合事物真實的原貌……

  65,問:說話誇大事實,爲什麼?答:好名之心是主要的。說修行有什麼境界,無非是希望別人說他很特別,很高明。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境界”,只要還有境界,就不是最高的。普通人需要別人的認可與支持,自我才覺得舒服,此外還想獲得別人的贊美,人的心理是很矛盾的——既要別人認同,又要與衆不同。

  66,問:法師,請解釋六道輪回?答:此刻,我們的“心”正在經曆的才是真正的“六道輪回”,看看此刻心是經曆叁惡道的“地獄(極度煩躁)”,“餓鬼(過份渴望)”,“畜生(失去理智)”;還是叁善道的“天堂(非常快樂)”,“人間(正大光明)”,“阿修羅(嫉妒鬥爭)”。輪回——只一念之間吖!……護心。

  67,問:佛法的修行,爲什麼這樣看重師承?答:佛法,如果是認真的學修一定需要師承的,這不是什麼神秘的傳授,而是一代代學修經驗的總結…許多人看過幾部佛書就以爲了解佛法,可是面對自己的煩惱還是煩惱,一個小小的煩惱都無法穿越,你所謂的佛法和頭發又有什麼區別!有時候你二十年的摸索,遠比不了過來人的一句半句!

  68,問:法師,出家不會是逃避吧?答:出家,常常被猜測成逃避!是逃避嗎?不,不…出家絕對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擔當!放棄許多個人的東西,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擔當一種文明教化的傳承,內修自己,外淨世間…誰說出家是逃避?那就讓他來逃避試試看,恐怕是放不下自己的嗜好吧!出家是大丈夫所爲,非帝王將相所可以。

  69,問:學習佛法,目的何在?答: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轉化自己這顆煩惱的心。佛教的任何一個派別,所教導的佛法,歸根結底,那就是轉化煩惱心。如果擁有的佛法知識無法轉化自己這顆煩惱的心,對于修行來說,就是一種“戲論”,不是佛法目的所在!

  70,問:法師,佛是什麼?答:古印度一小國的王子,從小失去生母,深宮內院的王子,深思敏感而仁慈…常常獨坐沈思,觀察自己,了解世界…尤其是對于人爲什麼會不安和苦痛的觀察與了解,看見了一個人存在的真相:人是由肉體和思想的結合,不存在靈魂(我);感覺裏的“我”的感覺,只是迷惑本身的産物!

  71,問:什麼是佛法?答:2600年前佛陀的一種教化而已!分兩個方面,一是修行“善法”,愛自己,愛他人,愛萬物…;一是修行“解脫”,心不再追尋,那種追求“生”的動力停止了,趨向終極的熄滅和安甯!生命的存在,無論是以什麼形式存在,都注定了缺陷和苦痛…因爲我們有一顆充滿渴望的心!

  72,問:什麼才是真正的出家人?答:真正的出家人其實是一位老師,負責佛法的傳承教化——“宏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出家者,如果不能內修自己,外揚法化,就已失去出家者的意義,出家人真正尊貴的地方也在這裏!如果沒有教化外在的好因緣,就專心于自己的修行——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73,問:請解釋寺院的功能意義?答:寺院其實就是一所“社會學校”,真正的功能是教育,傳播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我們在人生之路上:艱苦裏多一份挺拔;逆境裏多一份英姿;混亂裏抱一份安祥;濁流裏有一份孤俊…所以,這裏不一定滿足祈求,卻可以尋得智慧和安心。

  74,問:法師怎麼面對女性?答:這是個敏感的問題!面對女性,如果我把她看的過分美麗,那是增加了欲望去看的;如果過分醜陋,那是增加了厭惡去看的。其實無論美醜,在這個世界上她都是“獨一無二”的美麗……重要的不是她美醜,而是我以什麼心態去看她。……她只是她,不增不減……

  75,問:法師,請解釋皈依的意思?答:常以爲皈依佛,就是去依靠佛,其實佛陀去世時親口告訴弟子“當自己依靠自己,莫要依靠外在!”真皈依就是確認這個世界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我們還能夠依靠誰呢?假如我們生病或者將要死亡,誰可以代替我們?唯有自己!學習佛法就是爲了明白:自己必須爲自己負責!不逃避才是皈依。

  76,問:法師,佛教人應該怎樣分配財物?答:佛陀曾經教導一位做生意的弟子:財富分成叁份,一份用來投資;一份用來養家;一份用來幫助他人。

  77,問:法師,怎樣修口?答:有一張口,巧舌如簧,這真是幸福的事情!可是我們往往用錯了這個會說話的幸福,看看那些想表達不清楚,想語言說不出的人們吧!好好的珍惜這個會說話的福氣,好好的說話,我們可以口吐蓮花,出語芬芳;也可以言若利劍,傷人無形。重要的是必須記住:你怎麼說人,人也將怎麼說你。

  78,問:幸福是什麼?答:我以前也常常思考!有一次我大病到死亡的邊緣,瀕死的經驗讓我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就是此刻我還可以呼吸!其余什麼不是建立在我還活著的基礎之上的?離開了你,你認爲的所有的幸福還在哪裏?幸福的基礎就是“此刻我還可以呼吸!”其余的定義隨便你無限延伸。

  79,問:如何看待錢?答:我們努力創造財富的目的只有一個“活的更加幸福!”可是我們往往是忘記了這個根本目的去努力的,結果眼睛裏只有錢…有了錢,我們失去了幸福;沒有錢我們覺得不幸…沒有錢我們不幸;有了錢我們不幸福,那麼有錢的人和沒有錢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一定要時時記住“重要的是幸福,不是錢!”

  80,問:“阿彌陀佛”什麼意思?答:這是印度語言,譯成中文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爲什麼?因爲阿彌陀佛在沒有成爲佛以前,發大誓言,要爲人們創造美好的世界,讓人們都過上清淨平等無憂的日子,因此他光明遍照壽命無限的去延續人們需要極其快樂的心願!人人都希望極其快樂的活著,這是佛教淨土人文的大貢獻。

  81,問:佛教吃素,青菜也是生命,爲什麼你們可以吃?答:這是誤會了!所謂“生命”,“生”是一種生的機能,這個動物和植物都具備;“命”是指的一種“情識”,就是具備情感和心識,這個是植物不具備的。雖然如此,佛教也教導我們不要濫肆傷害植物,對植物類也充滿了感恩與尊重!

  82,問:法師,請解釋吃素的意義?答:佛教對于素食有他獨特的精神境界,不是只“吃吃草”,就叫吃“素”的——教爾茹素本爲素心素口素身行;只此戒殺意在愛自愛他愛蒼生!

  83,問:請解釋慈悲?佛教宣揚“慈悲”的真正意思是先要“平等”,將身份認同于一個地平線上。“忘我幫人”,這是傷害自己,如果“你的慈悲遺漏了自己,那這個慈悲就是不完整的!”這是降低了自我,不顧自己的感受,時間久了會形成郁悶;高高在上把一塊錢扔進乞者的破碗裏,這是擡高自我,也是不對的!平等相見,真誠慈悲!

  84,問:法師,如何看待網絡世界的佛教?答:佛法要走出山門,走出四面高牆,網絡實在是多項選擇裏最好的選擇之一!

  85,問:法師,我們究竟在追求什麼?答:我也常常思考自己,思考身邊的朋友們。我們追求物質財富,本來是爲了讓自己活的更加輕松自快樂。爲什麼我們擁有了很多之後,反而被公司綁架,被工作劫持,好像失去了以前物質匮乏時候的輕松自在,丟掉了那份久違的幸福快樂……偶爾的放松一下,也是在緊張裏度過,我們究竟在追求什麼?追求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

  86,問:這個時代,最大問題是什麼?答:是“冷漠”,貧窮時代的人與人中間的關懷蕩然無存。因爲我們的內心其實都非常恐慌,這是因爲我們失去了方向感,我們的“自我價值”參照對象出了大問題,我們參照的不是某某人有多麼“開心幸福”,我們參照的是某某人是幹什麼的?有多少錢?別墅大不大?車是什麼牌子的?…

  87,問: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答:這個問題被思考了幾千年。我們都會死,于此來看我們辛辛苦苦,勾心鬥角,努力奮鬥來的一切都將歸零,人生有什麼意義!可是活著,就必須追尋一個意義,因此我們爲自己立了一個意義,有的意義傳承了幾千年,依然在溫暖人間,有的意義在他生前就完蛋!

  88,問:請解釋“身心合一”?答:我們的身心都是分離的,我們往往人在這裏,心早就不知道去什麼地方了呢!修行的起初就是確認此刻身體和心靈同在,事實上這是非常難的,因爲我們的心只是喜歡遊蕩在外,不肯回家!

  89,問:法師,請解釋極樂世界?答:很多人非常迷惑極樂世界,我們只知道在那遙遠的地方,其實極樂世界就是要我們“極”其快“樂”的活在“世界”上。想想,一個不快樂的人如何能去極樂世界,佛陀雖然有無限慈悲,但極樂世界會收留一個苦瓜嗎?還是現在就開始微笑吧!

  90,問:法師,禅修爲了什麼?答:禅修不是爲了什麼才坐下來,這是一個大錯誤。我們總是心存期待,希望這次坐的時候有一些特殊感覺……其實真正的禅修是放下所有的期待,坐著就只是坐著,保持當下的覺知就好了!

  91,問:“觀自在”是什麼意思?答:這其實是一個修行的法門,是說:“觀”察此刻你“自”己的存“在”。你只存于你現在站或者坐的地方,你還能存在在什麼地方呢?我們不自在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我們的心“不在”此刻存在的這裏,我們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裏!

  92,問:修行人如何面對苦難?答:不能忍受苦難是不好的,對苦難不能忍耐,甚至生恨,這樣做不會消除苦難,反而會讓苦難增加。所以面對苦難,學佛者應該堅韌而睿智,精進依法,如實正觀而穿越苦難!

  93,問:法師,什麼才是知識?答:真正的知識不是說你知道很多外在的事物,世界上的知識是學習不完的,真正的知識是你有多麼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人性,你的喜怒哀樂,你的七情六欲,你的貪嗔癡慢疑…他們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去的?爲什麼他們會來?爲誰而來?修

  

《雲鄉禅師《問答百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