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P10

  ..续本文上一页乐,其实也只是苦境的伪装,由人们愚痴的分别而生。

  譬如说,往昔一人娶有一妻一妾,妻妾各生有一个孩子,某时那位小妾的孩子夭折了,小妾因此异常悲痛。当她见到另外那位长房(妻)的孩子孝顺其母时,内心更为痛苦,忍不住哭了起来。旁人见了便百般安慰,劝她不要再为死去的孩子伤心,那位小妾却说:“我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哭,而是因为别人的孩还活着才哭!”那位长房后来与儿子搬到了另外一城市住所,但不久小孩也开始生病。有一天那位妒火中烧的小妾看见城市里搬出了一个小孩的尸体,她想:这可能是那位长房(妻子)的孩子吧!到处去打听,果然没猜错,于是她觉得非常安乐。那位小妾的安乐,谁都看得出,这是一种由恶分别念而生的安乐,是分别念将痛苦伪装后才出现的安乐,而这种分别念也是随着痛苦而转的。同样,世人所谓的安乐,也唯是愚痴分别念计执的虚假现象,不可能超越痛苦,胜伏痛苦。因而有智者,当知暂时安乐的本性,而不再信任这些虚假现象。

  辛六、(思维乐受如身中客):

  问曰:乐虽然难得,但它于身无有抵触损恼,所以它是身的本性;苦虽然多,但它与自身有抵触损恼,所以苦如身中客人,迟早都都要离开的,以此不应畏苦。

  如如时渐进,如是苦渐增,

  故乐于此身,现见属客性。

  就如同时间的渐渐增进,人们也同样的渐渐衰老,如是痛苦也渐渐增长;所以安乐于此身中,可以现见它是属于暂时的客性(而非常住的主性)。

  安乐虽然与自身很相合,对身体没有损恼,然而它不是身体的本性,对此人们可现量观察到。世人自出生后,随着年岁的渐渐增长,身体也会渐渐衰老,而痛苦也同样,随着这种年岁的增长而同步增加。回忆往昔时,上中学的少年,都会记得自己在幼年上小学时,日子里充满着无忧无虑的阳光,而上中学的日子过得很不开心;到了大学,又会觉得上中学时的生活,过得很快乐,而大学里的日子充满忧虑;然后到参加工作、到成年、老年等,年龄越增,也会觉得痛苦越多,可是往昔的安乐,如同往昔那些亲人一样,一个个渐渐离开了自己,越来越少,都到另外那些遥远的世界去了。藏族的民谚说:“诸人越老,安乐越少;骏马越老,牙齿越少。”世人的安乐随年岁增长而减少,而痛苦随年岁增加而增长,如是而观,苦乐究竟谁是客谁是主,岂不是很明了吗?安乐于身体这个旅馆中,实是如同暂住一宿的旅客一样,而痛苦于身中,如同不断繁衍子孙后代的主人一样,越来越兴盛。

  譬如说,在大漠中步行的游人,时日渐增,他就会越疲劳,而饮料粮食也会越来越少,因此他的痛苦也就越来越增。同样,人们都是三界大漠中的过客,年岁越增,安乐的“饮食”也会越少,而痛苦的疲劳也会渐增。所以,对安乐不应执为自身的本性,而应认知自身本性唯是痛苦,以此对痛苦本性的世间,生起坚定的厌离。

  辛七、(思维身之本性是苦而生厌离):

  问曰:虽然身的本性为苦,但是可以用种种安乐因缘对治,如是对身苦不应忧患。

  苦因缘众多,众病及外事,

  不见于人类,有尔许乐因。

  身苦的因缘非常多,可现见有众多疾病内缘及外缘的伤害法,但是不能见到人类有少许安乐因缘。

  人类的身体,其名言本性即痛苦,《因缘品》中说过:“此身多障恼,脓漏恒疾患。”对这种本性即苦的身体,有些人认为可以藉种种世俗安乐因缘对治,使其众苦消散,得以恒时保持安乐,而这也是非理的想法。因为对人的身体来说,苦因极多,乐因极其稀微。身苦的众多因缘,在日常中皆可现见,从内缘来说有四百零四或说八万四千种疾病,从外缘来说,有器界的地水火风种种灾难侵袭,其他有情的讥毁打击伤害等等。从内到外的众多法,稍加观察,无一不是苦缘,可是反过来观察,身体的安乐因缘,却是极为罕见,也可以说是找不到。因为身内身外一切事物,皆不离无常苦害本性,有少许事物即使能引生人们的刹那安乐,而刹那又会变成极大的苦因。因此,月称菩萨说:“如同苦海中,身乐如水滴,智者明此理,谁说身有乐!”

  譬如说,国王有一非常美丽的公主,欲择佳偶,于是有众多的青年云集,个个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公主的青睐,然而在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中,能如愿的最多也只是一个人,其余得到的只会是失望、嫉妒等痛苦。同样,身体的安乐因如同公主一样,只有一个,而痛苦因极其众多,如同失望的年轻人一样。因此有智者,应了知身的本性即为苦,不值得任何贪爱,而应生起厌离。

  庚三、(破除乐有自性)分五:一、苦虽有自相,而乐无自性;二、明执苦为乐之颠倒;三、乘骑等本无真安乐;四、明世人执暂息旧苦为乐之颠倒;五、示无有真实乐的其它理由。

  辛一、(苦虽有自相,而乐无自性)分二:一、乐虽有增长,却无自相;二、虽有真实苦的生因,但无有真实乐的因。

  壬一、(乐虽有增长,却无自相):

  问曰:如果没有乐,就不应有乐的增长,但是在享受美好生活时,可以现见安乐有增长,由此而知,自相的乐是存在的。

  如乐正增长,现见即回转,

  不见苦增长,有如是回转。

  如果安乐正在增长,可以现见它立即回转为苦;可是不会见到痛苦增长时,有如是回转为乐的情况。

  身体的安乐与痛苦,虽然都是名言法,但是二者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安乐如同痛苦一样,也有自相,可以恒时存在,其理由是可以现见安乐有增长,但此等理由不能成立。因为安乐虽然暂时会有稍许增长,也只不过是引生更大痛苦的一种因缘,它立即会从增长中回转,又重新回复到原先的状态中。这是人们在生活中可以现量见到的事实,世间没有人会保持自身安乐向上增长永远也不回复到痛苦之中,由此而观,自身安乐怎么会有真实自相呢?如果有自相安乐的存在,绝不应有如是回转变化,而应恒时存在。可是,痛苦就不同了,从来就没有人见过当自身痛苦正在增长时,忽然有了回转,变成为恒常稳定的安乐。这种情况除了世人的幻想,在一些民间故事中编造说“某人经历了艰难痛苦后,从此永远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等等,现实中根本就不会存在。痛苦有一种特性,能迅速将一切与它相违的安乐,转化成它的状态,而且痛苦与人类的身体,联结非常紧,使身体很难摆脱它的束缚。以此对凡夫众生而言,痛苦确实有其稳定的自相。因自身的一切安乐变化,最终都会回复到痛苦状态,而自身痛苦再增长变化,也无法象安乐迅速回转。对此,诸人皆可观察,当自身生起并增长安乐时,安乐无论如何也不会永恒不变地保持,而是在短时间中即消尽,这便是安乐无有自相而痛苦有自相的原因导致。月称菩萨曾说过:“若乐有自性,不苦不回转,因被回转故,此乐无自性。”轮回的本性即是苦,因而我们凡夫有漏的身体上,即使暂时能有安乐生起增长,其安乐也不可能因此而有自相,因其最终一定会复到苦的本性中。

  譬如说,以前南赡部洲有金轮王阿那律(顶生王)出世,依其宿世福因,他从自己父亲头顶的肉髻中生出;后即位为王,得金轮等七宝,一统天下,享尽天下的荣华安乐;又凭金轮,得到了帝释天分半座与他的荣耀;然而当他生起贪心,想独占帝释天的宝座时,却从天上堕回人间,生起了极大的羞愧等苦受而死去。他的安乐增长至欲界之顶,最终还是要回转到痛苦之中。同样,任何凡夫有情,不可能有恒不回转的安乐,而唯有恒不回转的痛苦。因此,我们应了知苦乐之性,彻了世俗的苦谛。

  壬二、(虽有真实苦的生因,但无有真实乐的因):

  问曰:苦乐应该是一样吧,因为苦乐皆依因缘而生,而且现实中,既有恒时生苦的因,也应有恒时生乐的因。

  安乐俱因缘,现见可回转,

  众苦俱因缘,绝无回转者。

  安乐的俱有因缘,现见可回转为苦缘,众苦的俱有因缘,却始终无有回转为乐缘的。

  虽然苦乐皆依因缘而有,但在世间恒时生起真实苦的因有,而生起真实乐的因却不存在。因为安乐的俱有因缘(即生起因缘),在现实中可以现量见到它们会立即回转成为痛苦的俱有因缘,而不会恒时稳定地产生安乐。比如说鲜花,一般人也许会认为这是谁都会见而愉悦的安乐因,然而有“感时花溅泪”者, 看见鲜花便触动心思痛哭伤心。其余任何一种人们认为的安乐受用也是如此,它们绝不会为世人带来安乐,而是随时都会变为苦缘。比如饮食,受用过多则成苦缘,而且每享用一点,这些由罪业所得来的果实,最终必会为此而感受痛苦。可是,诸种痛苦的俱有缘,就不是如此了,这些俱有因缘,“终无回转者”。终是指究竟或说最终,从究竟、最终、始终上观察世间诸苦的俱有因缘,确实是不可能有转化为乐缘的,过去未曾有,现在也没有,未来也不会有。如果有这么一些痛苦的俱有因缘,能回转为永恒的安乐因缘,那务必请指出来看!在三界火宅中只有生起真实苦的因,而想找出能生真实安乐的世俗因缘,绝无可能,如果有,那佛经中就应把三界喻为“乐海”,而不应喻为苦海。因为三界唯是纯苦的蕴集,其本质即是苦,那怎么会有真正的安乐存在呢?

  譬如说,以前阿育王造了一监狱,名为“喜乐园”。关进去的犯人,开始时,让他在豪华舒适的环境中,任意选择一种他欢喜的威仪,例如睡觉,然后就要恒时保持这种威仪,再不许作其它事。犯人开始时觉得欢喜,然而时间稍久,这种欢喜的威仪便会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如今美国也有一些监狱,监狱中的住房等生活设施,如同星级宾馆一样,犯人可以舒适地在里面生活,不受其它刑罚,然而犯人唯一遵守的规定是:结束管理人员的监督,不得越出监狱之外。因此,虽然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其中的囚犯却一点也不安乐。同样,世俗中生起安乐的一切因缘,与此欢喜园中犯人所喜爱的威仪一样,无…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