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P10

  ..續本文上一頁樂,其實也只是苦境的僞裝,由人們愚癡的分別而生。

  譬如說,往昔一人娶有一妻一妾,妻妾各生有一個孩子,某時那位小妾的孩子夭折了,小妾因此異常悲痛。當她見到另外那位長房(妻)的孩子孝順其母時,內心更爲痛苦,忍不住哭了起來。旁人見了便百般安慰,勸她不要再爲死去的孩子傷心,那位小妾卻說:“我不是爲自己的孩子哭,而是因爲別人的孩還活著才哭!”那位長房後來與兒子搬到了另外一城市住所,但不久小孩也開始生病。有一天那位妒火中燒的小妾看見城市裏搬出了一個小孩的屍體,她想:這可能是那位長房(妻子)的孩子吧!到處去打聽,果然沒猜錯,于是她覺得非常安樂。那位小妾的安樂,誰都看得出,這是一種由惡分別念而生的安樂,是分別念將痛苦僞裝後才出現的安樂,而這種分別念也是隨著痛苦而轉的。同樣,世人所謂的安樂,也唯是愚癡分別念計執的虛假現象,不可能超越痛苦,勝伏痛苦。因而有智者,當知暫時安樂的本性,而不再信任這些虛假現象。

  辛六、(思維樂受如身中客):

  問曰:樂雖然難得,但它于身無有抵觸損惱,所以它是身的本性;苦雖然多,但它與自身有抵觸損惱,所以苦如身中客人,遲早都都要離開的,以此不應畏苦。

  如如時漸進,如是苦漸增,

  故樂于此身,現見屬客性。

  就如同時間的漸漸增進,人們也同樣的漸漸衰老,如是痛苦也漸漸增長;所以安樂于此身中,可以現見它是屬于暫時的客性(而非常住的主性)。

  安樂雖然與自身很相合,對身體沒有損惱,然而它不是身體的本性,對此人們可現量觀察到。世人自出生後,隨著年歲的漸漸增長,身體也會漸漸衰老,而痛苦也同樣,隨著這種年歲的增長而同步增加。回憶往昔時,上中學的少年,都會記得自己在幼年上小學時,日子裏充滿著無憂無慮的陽光,而上中學的日子過得很不開心;到了大學,又會覺得上中學時的生活,過得很快樂,而大學裏的日子充滿憂慮;然後到參加工作、到成年、老年等,年齡越增,也會覺得痛苦越多,可是往昔的安樂,如同往昔那些親人一樣,一個個漸漸離開了自己,越來越少,都到另外那些遙遠的世界去了。藏族的民諺說:“諸人越老,安樂越少;駿馬越老,牙齒越少。”世人的安樂隨年歲增長而減少,而痛苦隨年歲增加而增長,如是而觀,苦樂究竟誰是客誰是主,豈不是很明了嗎?安樂于身體這個旅館中,實是如同暫住一宿的旅客一樣,而痛苦于身中,如同不斷繁衍子孫後代的主人一樣,越來越興盛。

  譬如說,在大漠中步行的遊人,時日漸增,他就會越疲勞,而飲料糧食也會越來越少,因此他的痛苦也就越來越增。同樣,人們都是叁界大漠中的過客,年歲越增,安樂的“飲食”也會越少,而痛苦的疲勞也會漸增。所以,對安樂不應執爲自身的本性,而應認知自身本性唯是痛苦,以此對痛苦本性的世間,生起堅定的厭離。

  辛七、(思維身之本性是苦而生厭離):

  問曰:雖然身的本性爲苦,但是可以用種種安樂因緣對治,如是對身苦不應憂患。

  苦因緣衆多,衆病及外事,

  不見于人類,有爾許樂因。

  身苦的因緣非常多,可現見有衆多疾病內緣及外緣的傷害法,但是不能見到人類有少許安樂因緣。

  人類的身體,其名言本性即痛苦,《因緣品》中說過:“此身多障惱,膿漏恒疾患。”對這種本性即苦的身體,有些人認爲可以藉種種世俗安樂因緣對治,使其衆苦消散,得以恒時保持安樂,而這也是非理的想法。因爲對人的身體來說,苦因極多,樂因極其稀微。身苦的衆多因緣,在日常中皆可現見,從內緣來說有四百零四或說八萬四千種疾病,從外緣來說,有器界的地水火風種種災難侵襲,其他有情的譏毀打擊傷害等等。從內到外的衆多法,稍加觀察,無一不是苦緣,可是反過來觀察,身體的安樂因緣,卻是極爲罕見,也可以說是找不到。因爲身內身外一切事物,皆不離無常苦害本性,有少許事物即使能引生人們的刹那安樂,而刹那又會變成極大的苦因。因此,月稱菩薩說:“如同苦海中,身樂如水滴,智者明此理,誰說身有樂!”

  譬如說,國王有一非常美麗的公主,欲擇佳偶,于是有衆多的青年雲集,個個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公主的青睐,然而在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中,能如願的最多也只是一個人,其余得到的只會是失望、嫉妒等痛苦。同樣,身體的安樂因如同公主一樣,只有一個,而痛苦因極其衆多,如同失望的年輕人一樣。因此有智者,應了知身的本性即爲苦,不值得任何貪愛,而應生起厭離。

  庚叁、(破除樂有自性)分五:一、苦雖有自相,而樂無自性;二、明執苦爲樂之顛倒;叁、乘騎等本無真安樂;四、明世人執暫息舊苦爲樂之顛倒;五、示無有真實樂的其它理由。

  辛一、(苦雖有自相,而樂無自性)分二:一、樂雖有增長,卻無自相;二、雖有真實苦的生因,但無有真實樂的因。

  壬一、(樂雖有增長,卻無自相):

  問曰:如果沒有樂,就不應有樂的增長,但是在享受美好生活時,可以現見安樂有增長,由此而知,自相的樂是存在的。

  如樂正增長,現見即回轉,

  不見苦增長,有如是回轉。

  如果安樂正在增長,可以現見它立即回轉爲苦;可是不會見到痛苦增長時,有如是回轉爲樂的情況。

  身體的安樂與痛苦,雖然都是名言法,但是二者完全不同。有些人認爲安樂如同痛苦一樣,也有自相,可以恒時存在,其理由是可以現見安樂有增長,但此等理由不能成立。因爲安樂雖然暫時會有稍許增長,也只不過是引生更大痛苦的一種因緣,它立即會從增長中回轉,又重新回複到原先的狀態中。這是人們在生活中可以現量見到的事實,世間沒有人會保持自身安樂向上增長永遠也不回複到痛苦之中,由此而觀,自身安樂怎麼會有真實自相呢?如果有自相安樂的存在,絕不應有如是回轉變化,而應恒時存在。可是,痛苦就不同了,從來就沒有人見過當自身痛苦正在增長時,忽然有了回轉,變成爲恒常穩定的安樂。這種情況除了世人的幻想,在一些民間故事中編造說“某人經曆了艱難痛苦後,從此永遠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等等,現實中根本就不會存在。痛苦有一種特性,能迅速將一切與它相違的安樂,轉化成它的狀態,而且痛苦與人類的身體,聯結非常緊,使身體很難擺脫它的束縛。以此對凡夫衆生而言,痛苦確實有其穩定的自相。因自身的一切安樂變化,最終都會回複到痛苦狀態,而自身痛苦再增長變化,也無法象安樂迅速回轉。對此,諸人皆可觀察,當自身生起並增長安樂時,安樂無論如何也不會永恒不變地保持,而是在短時間中即消盡,這便是安樂無有自相而痛苦有自相的原因導致。月稱菩薩曾說過:“若樂有自性,不苦不回轉,因被回轉故,此樂無自性。”輪回的本性即是苦,因而我們凡夫有漏的身體上,即使暫時能有安樂生起增長,其安樂也不可能因此而有自相,因其最終一定會複到苦的本性中。

  譬如說,以前南贍部洲有金輪王阿那律(頂生王)出世,依其宿世福因,他從自己父親頭頂的肉髻中生出;後即位爲王,得金輪等七寶,一統天下,享盡天下的榮華安樂;又憑金輪,得到了帝釋天分半座與他的榮耀;然而當他生起貪心,想獨占帝釋天的寶座時,卻從天上墮回人間,生起了極大的羞愧等苦受而死去。他的安樂增長至欲界之頂,最終還是要回轉到痛苦之中。同樣,任何凡夫有情,不可能有恒不回轉的安樂,而唯有恒不回轉的痛苦。因此,我們應了知苦樂之性,徹了世俗的苦谛。

  壬二、(雖有真實苦的生因,但無有真實樂的因):

  問曰:苦樂應該是一樣吧,因爲苦樂皆依因緣而生,而且現實中,既有恒時生苦的因,也應有恒時生樂的因。

  安樂俱因緣,現見可回轉,

  衆苦俱因緣,絕無回轉者。

  安樂的俱有因緣,現見可回轉爲苦緣,衆苦的俱有因緣,卻始終無有回轉爲樂緣的。

  雖然苦樂皆依因緣而有,但在世間恒時生起真實苦的因有,而生起真實樂的因卻不存在。因爲安樂的俱有因緣(即生起因緣),在現實中可以現量見到它們會立即回轉成爲痛苦的俱有因緣,而不會恒時穩定地産生安樂。比如說鮮花,一般人也許會認爲這是誰都會見而愉悅的安樂因,然而有“感時花濺淚”者, 看見鮮花便觸動心思痛哭傷心。其余任何一種人們認爲的安樂受用也是如此,它們絕不會爲世人帶來安樂,而是隨時都會變爲苦緣。比如飲食,受用過多則成苦緣,而且每享用一點,這些由罪業所得來的果實,最終必會爲此而感受痛苦。可是,諸種痛苦的俱有緣,就不是如此了,這些俱有因緣,“終無回轉者”。終是指究竟或說最終,從究竟、最終、始終上觀察世間諸苦的俱有因緣,確實是不可能有轉化爲樂緣的,過去未曾有,現在也沒有,未來也不會有。如果有這麼一些痛苦的俱有因緣,能回轉爲永恒的安樂因緣,那務必請指出來看!在叁界火宅中只有生起真實苦的因,而想找出能生真實安樂的世俗因緣,絕無可能,如果有,那佛經中就應把叁界喻爲“樂海”,而不應喻爲苦海。因爲叁界唯是純苦的蘊集,其本質即是苦,那怎麼會有真正的安樂存在呢?

  譬如說,以前阿育王造了一監獄,名爲“喜樂園”。關進去的犯人,開始時,讓他在豪華舒適的環境中,任意選擇一種他歡喜的威儀,例如睡覺,然後就要恒時保持這種威儀,再不許作其它事。犯人開始時覺得歡喜,然而時間稍久,這種歡喜的威儀便會給他帶來極大的痛苦。如今美國也有一些監獄,監獄中的住房等生活設施,如同星級賓館一樣,犯人可以舒適地在裏面生活,不受其它刑罰,然而犯人唯一遵守的規定是:結束管理人員的監督,不得越出監獄之外。因此,雖然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其中的囚犯卻一點也不安樂。同樣,世俗中生起安樂的一切因緣,與此歡喜園中犯人所喜愛的威儀一樣,無…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