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便加以引导。
譬如说,以前有一首陀罗女,她生育了六个孩子,前面五个孩子都成为了品行良好,有一定谋生技能的人,但第六个孩子品行恶劣,经常去外面作非法恶业。因此,那位母亲对前面五个孩子,尚不觉得如何疼爱,对小儿子却特别关心担忧,非常害怕他受到国王惩治而遭杀害,成天都想办法爱护管教他。同样道理,三界中那些有智慧而且烦恼轻鲜的有情,他们稍加引导即能自主地步向解脱正道;而那些愚痴无知烦恼炽盛的有情,如果不加以特别地悲愍护念,极难摆脱堕落恶趣的悲惨命运,因此菩萨对他们会尤加悲愍爱护。月称菩萨言:“一切大悲尊,视众虽平等,尤于愚劣者,却更生悲愍。”
壬四、(随顺根器意乐而作利他之理):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
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
或者作他的弟子,或者作他的师长,菩萨以种种方便善巧,令所化有情通达真如法性。
发心广利众生的菩萨,应先观察所化有情而后因机施教。因为世间众生,以往昔因缘境遇不同,根器意乐千差万别;已入内道者,其胜解智慧也各不相同。如果要饶益他们,菩萨须随顺其意乐根器胜解,而施设教化。对那些傲慢者,菩萨以弟子的身份言行去接近他,渐次令他自知惭愧,而拿到调化;对谦虚的有情,菩萨应以师长的身份摄受,适其根器而教以妙法。总之,菩萨应针对所化者,应施以种种不同的善巧方便,随顺摄持,无论如何也要引导他们步入正法,通达真如法性。佛经中多处有教言,说菩萨有时作商主,有时成为国王、王妃、大臣、仙人等,而有时菩萨也会变成旁生、非人,甚至地水火风木石桥梁等器界形象,只要是能令有情趋入正法通达法性的方便,菩萨无有不为者。
譬如说,医术精湛善巧的医生,对于病人首先会善加诊断,清楚其病症及来源等各种情况,然后御种种因缘之变而对症下药,如对胆病者施以素食,对体弱者施以肉食等等,只要是能疗治疾病的方便,无有不施。同样,菩萨饶益有情时,先察其根器,后施以不同方便,只要能令彼断除烦恼疴疾,无有不施的方便。月称菩萨说:“菩萨现弟子,医师帝释天,显示种种相,调化诸有情。”为利众生,菩萨当示现种种形相,而因机施教。
壬五、(悲力增盛所得的果)分二: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少;二、观察利他不作策励的过患。
癸一、(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少):
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
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
犹如善巧的良医,少有不能治愈的病症;同样已获得大悲善巧力的菩萨,非为他所化的众生极为稀少。
修习大悲菩提心的菩萨,由大悲智慧增上,摄受度化有情之力越来越增盛,在他面前不能教化的有情会极其稀少。此情如同那些医术精良善巧的神医,在他治疗对象中,极少有不能治愈的病症;也如同现代那些医学相当发达的地区,真正不能治疗之症几乎没有。菩萨由修习大悲法门,其度化有情之六度四摄善巧力越来越上,因此众生不论根器如何低劣,烦恼疴疾如何严重,已得巧力的菩萨几乎都能以方便教化,引导他们步入解脱之境。当然,如果以短时期的眼光看,佛菩萨无法度化无缘不信的众生;而且有些论典如《经观庄严论》中尚提到过有一阐提,即断灭种姓,这类众生也无法救渡。然而以究竟观点去考虑,众生皆有如来藏,不存在断灭种姓,一切有情皆将成佛,因而可以说无有巧力菩萨不能度化的有情,只不过是时间因缘有先后而已。
譬如说,以前有一王子,因贪恋一个女人而无法满愿,由此而日夜思慕,饮食起居失调,导致了严重的心病,而当时国中的名医对此束手无策,最后求助于龙树菩萨,菩萨即依善巧方便力,很快就息灭了王子的心病。由此可见悲力增盛之菩萨前,他人不能教化的有情,也可受到饶益。月称菩萨言:“通达众生根,善巧方便法,是故菩萨前,非所化甚少。”具有明鉴众生根器的智慧,通达了众多引导有情的善巧方便法,在这种大悲菩萨前,非能教化的有情,甚为稀少。诸学修菩萨行者,从中也应了知,要度化有情,定当如是精勤修学。
癸二、(观察利他不策励的过患):
若菩萨境中,有由未策励,
堕落于恶趣,是智者所呵。
若在菩萨的行境中,有众生未受到策励教化,而堕落于恶趣中,此是一切智者所呵责之事。
菩萨对所应教化的有情,应恒时策励饶益,而不能有间断疏忽之时。已获得了一定大悲心与智慧的菩萨,即具备了一些度化众生的能力,此时他应践履菩提心誓言,精勤于教化饶益所化有情。而且一般根器者,在初进入解脱道时,烦恼恶习力会不时障碍他的修习,若没有菩萨的护念策励,极易失坏退转于善法而随顺烦恼向下堕落,因而菩萨应恒时不断地策励,适时机而引导他们修习不同层次的解脱善法,这样可使他们不失坏善法,避免堕落恶趣。如果菩萨对所化众生,不如是作护念策励,任一些有情随烦恼而堕落,这是一切智者所呵责的过失。对菩萨来说,也是非理非法违背誓言的行为,如寂天所言:“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譬如说,众商人所依怙的大商主,在度越旷野的远途中,如果不帮助众中有难者,而任随他丢队失散,此诚为众人所呵毁之处。同样,菩萨于自所化境中,当精勤策励护念诸众生,若自己有能力,尚不施设方便救度,而任一些苦恼有情为烦恼瀑流卷入恶趣,此诚为非理之举。月称菩萨言:“具德神变者,未以佛法调,有者堕恶趣,是智者所呵!”具有功德能力的大乘菩萨道行人,若未以佛法调化利益所化有情,导致有些人无有依靠地堕落恶趣,此即智者所呵之处!诸修行人应切实注意,于漫长的解脱道中,每个修行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都需要善知识与诸道友帮助鼓励。自己具备一定能力时,对他人之障难若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此亦是诸佛菩萨所严厉呵责的对象!
壬四、(悲心微弱的过患):
问曰:修习大乘佛法者,若不赞叹修习大悲,有什么样的过失呢?
若于他苦迫,不欲赞悲愍,
如何于无怙,能哀愍行施。
如果对于其他有痛苦迫恼的众生,不欲赞叹悲愍,那又如何对无有依怙的有情,能以哀愍行持布施呢?
如果不修习大悲,悲心微弱的修行人不可能行持大乘法门,也会断绝入正道的机会。在修学菩萨行时,初学者必须从发心开始,而发菩提心须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悲无量心,即愿平等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安乐之善心。如果不能具足悲心,在见到其他有情遭受痛苦迫恼时,也不愿赞叹随念大悲心,对苦恼者一点悲愍也生不起来,这种人要进入大乘法门,绝无可能。因为对苦恼有情,如果无有悲愍,那么他怎么可能对那些无怙有情,以哀愍之心行持布施呢?而布施度是总集大乘所有修法的六度之首,是最为简易的入门法,也是遍及六度万行中的修法,此若不能圆满,则其它法也不可能趋入,因大乘行人的一切身财受用及所修的一切善根福德,皆要求回向施予所有众生。佛陀于《华严经》中说过:大悲心是菩提之根本。《入中论》中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马来西亚弘法时,也曾将所有佛法归纳为三方面,即智慧、大悲心、信心。其他高僧大德在讲法时,也无不强调大悲心,由此可见修习悲心于 修行人的重要性
譬如说,没有悲心的强盗,看见那些盲人身上有些微赖以养命的资财时,也会无情地抢夺,而根本不会顾及盲人的悲惨处境与维生艰难等,这就是悲心微弱带来的过失。又譬如说,有些人为了得到一双破靴子,就会杀害他人,而破靴子价值相当低廉,实不应贪执,可是那些罪犯因为毫无悲愍,为了如此微小的利益,也会造杀人恶业。悲心微弱有如是过患,因而欲入自利利他之大菩提道者,当精勤修习增上大悲心,若能生起大悲,即可迅速积累资粮,趋入正道而得到证悟成就。月称菩萨言:“何人于诸众,如母具大悲,此人为成就,无怙能行施。”修行人若能对众生生起如母之大悲心,则定能为了成就而精勤修习布施饶益无依无怙的有情,如是则能迅速获得二利圆满的能力。
辛四、(不信菩萨的过患和应修信心的理由)分二:一、不信菩萨的过患;二、性修信心的理由。
壬一、(不信菩萨的过患):
问曰:菩萨既有自在的大悲心,那么不信或嗔恚大悲菩萨有何过患呢?
若有为利他,久住于世间,
间住尚有损,况真心起嗔。
若有为利他人而长久住于世间不入涅槃的菩萨,对他不去恭敬亲近而安住不动,尚会与今生后世有损害,更何况真心对他生起嗔恚呢?
悲心微弱有巨大过患,而悲心增盛者,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具足真实大悲心的菩萨,他虽然已证得了超越三界的涅槃果位,然而为了利益轮回众生,他不会住于寂灭涅槃之中,而是长久地住在世间,精勤不断度化六道有情。这样具大悲心的菩萨,若显化在世间广为利生事业,有人听到时也不起信心,不去恭敬供养亲近依止,而是以一种平淡疏远的态度安住不动,这种态度对他今生后世有很大损害,是一种有大过失的非法行。此如同拉萨城的老妇人终生没有朝拜觉沃佛像一样,唯是断绝自己福德与得度因缘的恶行。虽然对大悲菩萨没有诽谤等,但仅以不起信心的疏远态度,即有如是损害,那更何况对菩萨生起嗔恚恶心呢?佛在《宝积经》、《曼殊室利游舞经》等经典中说过:对菩萨生嗔恚,能摧毁百劫(或千劫)所积的福德善根。寂天菩萨也言:“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对这种过患苦果,诸多经论皆有论述,因而诸人应当加以重视。尤其作为凡夫,不知周围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所以应以清净心观待,于任何人也不应真心起嗔恚恼怒。否则,若对方是具大悲心的菩萨,自己的过失苦…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