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P31

  ..续本文上一页思议的如来遍智力之果呢?或者可理解,穷人与国王都要恭敬比丘,可见比丘的殊胜;而比丘也要恭敬比自己更为殊胜的上师,其上师也有其供养顶礼处,如是有一层层福德更为殊胜者,最终顶点之胜者即是佛陀。月称菩萨言:“本非现量境,亦以现量知,不应说无此,胜中最胜处。”佛陀是遍智,本来不是一般人的现量境,然而仍可以用现量来成立,所以不应说无有胜中最胜处的遍智佛陀。

  己四、(明劣慧小乘怖畏大乘的原因):

  问曰:为什么小乘行者都畏惧大乘法,而不敬信修习大乘菩提道呢?

  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

  如是劣根者,怖最希有法。

  犹如对如是甚深法义,愚夫会生起恐惧;同样胜解根器低劣者,会怖畏最极希有深广的大乘妙法。

  有许多士夫怖畏大乘深法,是因他们的胜解根器下劣。此处所言的甚深法,可理解为甚深缘起空性法,而最希有法,指广大甚深的六度万行,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大乘菩萨所行持之法,与佛陀深广不可测度的智慧功德。世间愚夫,他们愚昧无知实执深厚,心量智慧狭窄,一旦听闻到能作所作皆为缘起无自性的空性法门,如五蕴皆空,内无眼耳等六根,外无色声等六尘,听到这些法语时,他们会觉得无法接受,甚而生起恐惧之心。同样道理,因前世因缘有些人根基十分钝劣,他们恒时执持自己卑劣的境界,即使已入佛道,他们对最极希有的深广大乘正法及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功德境,也会生起畏惧之心。如对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三无数劫积资度生的难行,佛陀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劣慧者听后,以凡情或小乘行人之证境去测度衡量,结果不但不生信心,反而视为可怖之处,难以接受。

  譬如说,昔日有国王名叫身圣,有一次他去野外游览,偶尔见到一名兽行外道与野兽作不净行,由此而认为修行人都是不如法的下劣者。而且从此之后,他对佛教沙门也生起了邪见,认为外道苦行者虽百般苦行尚会如是贪欲深重,而佛教修行人一点也不苦行,天天衣食无缺过着优裕的生活,他们的行为肯定不会如法。他担心这些沙门去皇宫与王妃有染,于是下令僧人沙门一律不准进皇宫王城。这其实是他愚昧无知,不知内道与外道有根本差别,兽行外道是秉持邪见而行邪法的外道,内道是依循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所指引的解脱正法而行。而身圣国王因愚痴不解,以自己的狭隘卑劣之见,对合理正法也生起了恐怖心。同样,愚劣少慧者,因自己执持着低劣见解,对最极希有甚深的妙法也会生起畏惧。月称菩萨说:“广大甚深法,多从大乘说,愚痴劣根者,对此生恐惧。此法非愚者,劣者之行境,佛说此深法,乃佛佛子境。”故欲悟入甚深广大法义者,当依教奉行大悲菩提心要之法。

  第五品终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己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

  问曰:欲度脱轮回生死,即应断其根因——业和烦恼,而佛教沙门接受高大宽敞的房屋精舍和百味饮食等供养,显然不应理,因为享受这些安乐资具即会增长贪欲。所以必须如同外道宗派一样,断除这些贪欲的所依境,依身体受寒热饥渴逼恼等苦行,来断除业和烦恼。

  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嗔,

  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由安乐享受能增长贪欲,而由苦恼逼迫即会增长嗔恚;因此如果说身受安乐非断除业烦恼的苦行,那么身受苦逼又为何是苦行呢?

  外道所谓的苦行,并非能真实断除业和烦恼的正法,因而内道修行人不应依止。若依苦行外道所说,认为身体接受住房、衣食等资具受用,即为享受安乐,会增长贪欲,为断贪欲烦恼应断这些乐因;那么同样道理,身体上的苦受,实际上是增长嗔恚的因。比如说身体被他人撞痛了,你会立刻由此而对他生嗔怒责怪;没有穿没有吃感受冷冻饥饿时,人们即会对有吃有穿者生起嫉妒恼怒等等,因而苦受也是增长烦恼的因,理应以乐受解除。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说只有苦受是断除业和烦恼之因,而乐受非苦行不是断除业烦恼之因呢?外道认为断除业烦恼应依苦行,又说身体乐受非苦行,而乐受却是苦恼嗔恚的对治,若不许此为断烦恼之苦行,那么苦受依何理由成立是苦行呢?如是观察,即能推翻外道的观点。应知在内道中,能摧灭烦恼之正法即名苦行,而且必须注重依止内相续中的正见,并非仅依外表行为逼迫身心五蕴,单纯逼迫身体的行为其实并非苦行。世尊为了遮止修行人的贪欲,而授予了十二头陀苦行的息贪方便助缘,为了遮止嗔恼炽盛的修行人生嗔恚,即授予良好的饮食、法衣等安乐资具,依外境助缘方便辅助修行者息灭嗔恼。在此必须注意,内道的历代高僧大德们皆赞叹依各种苦行而修正法,是为了迅速消除相续中的烦恼罪障,而依外境方便为助缘磨砺自心智慧使之明利,因自心智慧是断业惑之正因。若内心不能依止殊胜的无我智慧,外表行为再艰苦,也非内道所承认的苦行。

  譬如说,通过压榨甘蔗才能得到甜美的蔗糖;同样欲要除去业和烦恼,获得甜美的解脱安乐,也需要依靠正确方法,修炼业惑皮壳所遮盖的自心智慧,才能真正从中得到正见智慧,获得自在安乐。月称菩萨言:“外苦内愚痴,苦行非真实,否则禽兽等,何不成苦行?”诸修行人当依如是殊胜教言,而明了修习断烦恼方便,必须依止方便智慧之双运正道,切勿误入如禽兽之苦行外道歧途。

  己二、(明断烦恼的方便)分二:一、断现行烦恼之理;二、断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之理。

  庚一分三:一、总示断除三毒之理;二、别说断三毒之理;三、分别断贪嗔之理。

  辛一分五:一、应知三毒的作业;二、必须断三毒的理由;三、明贪嗔不同之喻;四、摄受有贪嗔弟子之理;五、了知生烦恼次第之理。

  壬一、(应知三毒的作业):

  问曰:贪嗔痴三毒各有什么样的危害作用呢?

  贪业能摄集,嗔业起斗争,

  痴业能增长,如风于大种。

  贪欲的作用能摄集有情及财物;嗔恚的作用即是兴起斗争;痴的作用能增长贪嗔诸毒,就象风大对诸大种能遍及推动增长作用一样。

  欲断贪嗔痴,必须先明各各之作业功用,也即先要了知其危害作用。有情众生的烦恼细分有八万四千乃至无数种,而总结起来可以包括在贪嗔痴三毒之中。其中贪欲,有摄集情器诸法的作用,比如说人们见到某人或某事物,内心立即生起想得到的欲念,这种希求外境之心,即是贪欲心。针对贪欲的这种作业或作用,大小乘佛法相应提出了对治法,如小乘的不净观,以了知所欲境的不净名言本质而压制贪念的相续现行,从而远离眷属和受用;大乘中观宗行人以观察贪欲境与贪欲念的本质,了知它们如幻无自性等,以此而断除贪欲烦恼。嗔恚的作用即是兴起斗争,它是对某种不合意境的厌恶舍离之心,比如人们都厌恶疼痛,一旦某种境给自己带来痛觉时,即会生起恼怒,与之作斗争以求平息或远离。因此对治嗔恚,需要修习慈心忍辱,而且以合意的宫室衣食语言等,调柔内心的粗恶分别念。愚痴是一种不明事理蒙昧无知的心态,其业用是增长贪嗔等烦恼,有于它的作用,众生不明贪嗔的本质与祸患及对治,反而助长鼓励贪嗔等烦恼。对治痴毒的方法,于小乘中主要顺观逆观十二缘起;于大乘中修缘起性空,以无二智慧了达世俗谛与胜义谛的本性,彻底断除无明痴心之根。此痴毒根一旦断除,贪嗔烦恼即会自然息灭,犹如四大种中风大已除,其余大种也会死寂无动一样。否则,只要痴毒不断,其余贪嗔烦恼一定会不断增长,如同风大存在时,火大在其作用推动下,会更加炽盛,水大也会更加活跃,地大也会不断运动发展;同样,痴毒存在时,其余诸毒以其推进作用会更加增长炽盛。修行者必须明了三毒之各各行相,才能有效地以对治妙法断除其危害。

  譬如说,海中的鲸鱼(鲨鱼)非常有力,若咬住了人或船,很难让它松口放弃,但是如了知其习性,施以火攻,它立即会放弃而逃。同样,贪嗔痴三毒对众生的危害攻击非常凶猛顽强,一般人很难断除,只有以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赐予的殊胜智慧之火,才可彻底降伏消除。月称菩萨言:“贪心摄爱女,嗔心毁慈悲,无明愚痴者,不知其过患。佛陀所说法,此乃最究竟,唯有智慧故,泯灭诸烦恼。”如是依世尊所教之究竟智慧,了知三毒烦恼敌的详情,后施以妙法,即可彻底泯灭。

  壬二、(必须断三毒的理由):

  问曰:既有对治三毒的方便,又为什么要断除它们呢?

  不会故贪苦,无助故嗔苦,

  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不能会遇所爱境故生贪苦;欲舍离对境而无助力故生嗔苦;不知无我理故愚痴而引生苦,由于它的蔽伏所以不能了达彼等是苦。

  贪等三毒虽有对治方便,可令彼等暂时不现行,但是仍需进一步努力,彻断其根。因为三毒只要存在,即会引生诸多苦恼,其中贪欲所生苦,即是有情贪求某种乐意境,不管是有情或器物,如果得不到满足,即会生起求不得的痛苦;而贪欲本身有永不满足的特性,故有贪欲者,这种欲壑难填的痛苦即无止息之时。再说嗔苦,其来源是因厌恶某对境,自己想摧伏远离它,却又得不到力量帮助以达到目标,因而生起不堪忍受的苦恼。然后痴苦,即是由愚痴不知正理而引生的烦恼痛苦。本来一切法之名言本性为无常、不净、苦无我,胜义中为离戏大空,由于愚痴无明,有情不知其实相,因此生起贪执、嗔恨、嫉妒等烦恼,引生种种痛苦。而且由于愚痴的障蔽,一般凡夫有情无法了达愚痴烦恼是痛苦的真相,无由认识诸法本面而息灭痛苦。

  譬如说,昔日有穷人,偶然见到了美艳的王妃,即生起猛烈的贪欲,然而其贪求无法实现,这位穷人由是而饱受了贪求不得的苦恼;在漫长的求不得过程中,他经常觉得自己孤苦…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