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P32

  ..续本文上一页无援,无法达到目标,由此也常常大发憎恨,恨天怨地,饱受嗔恨苦恼;他想求得王妃的贪念,实际上也是以愚痴无知而起,而且因愚痴障蔽,这位穷人始终不知贪求王妃是愚昧之举,也不知此是引生痛苦之举。因此可见,如有三毒存在,痛苦即无由止息,月称菩萨言:“因自无缘份,一生求不得,此人更无有,极大苦恼矣!”故当思维贪等三毒过患而生起彻断之决心。

  壬三、(明贪嗔不同之喻):

  问曰:如痴与贪嗔能相遇而同时生起,是否贪嗔也能同时生起呢?

  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

  如是现见嗔,与贪不俱起。

  犹如现量见到痰(涎)病与胆病,不会同时于一有情身中生起;同样可以现见嗔恚与贪欲不会于一相续中同时生起。

  痴毒与贪嗔烦恼能同时于相续中生起,但是贪嗔二毒不一样,它们二者不会于一相续中同时生起,对此必须明了,以便确定分别对治的方便。贪嗔二者于一相续中不同时生起的情况,以比喻而言,如同痰病与胆病的不俱起。按内道医典的观点,人类所有疾病总分风病、胆病、痰病(或涎病)三大病。胆病是由火大失调而引起的疾病,痰病是由水大失调而引起的疾病,由于二者性质相反,所以胆病、痰病不会在同一身体相续中同时生起。生有胆病者,同时不会有生痰病的现象,而有痰病者,同时也不可能有胆病发作,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同样,一补特伽罗心相续中,在现前粗大嗔恚烦恼同时,即不会有贪欲的现行,现前贪欲的同时,也不会有嗔恚。因贪心所缘的是悦意可爱境,嗔心所缘的是不悦意之境,二者之形相本性都相反,所以不可能同时在一相续中生起。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人,他想把水和火装在一个瓶子里,然而绞尽脑汁也没有成功,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因为水火二者性质相反,故不可能相容;同样,贪心和嗔心不可能在同一补特伽罗相续俱时生起。月称菩萨言:“如火生胆病,水大生痰病,此二不俱起,贪嗔亦复然。”以此应明了贪嗔不俱起的行相,由此而选择不同的对治方便。

  壬四、(摄受贪嗔弟子之理):

  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应役使贪者如同奴仆,因为要以不爱护的方法对治他的贪心;应敬重嗔者如同承事主人一般,因为爱敬可以对治他的嗔恚。

  了知贪嗔烦恼不同时俱起后,在调伏贪嗔摄受弟子之时,应依不同方便。在修行者之中,由往昔因缘不同,各人的根器烦恼(性行)不一,有的人贪心重,有的人嗔心重等。对贪心重者,菩萨不应以爱护而应该以严厉的方式摄受,象役使奴仆一样让他不断受到不悦意境磨砺。比如让他干粗重的工作,着敝衣,食粗糙的食品,住陋室等,以此而有效地抑制其贪心,再以妙法疏导,双管齐下,方能收效。而对嗔心重者,应以爱重的方式温和摄受,就象承事主人一样,首先尽量不让他感到委屈,衣食住等各方面善加照顾,以爱语利养渐渐使其粗硬的嗔恚习气软化,然后才能进一步调伏他。否则,以调伏贪者的方式对待他,那不但不会起好作用,反而会激起他更大的嗔心。故应善加辨别抉择,而后因机施教,使弟子得到恰当有效地引导,迅速调伏烦恼而步入正道。此处虽言上师摄受弟子方式,然诸人在与亲友等交往或调治自心烦恼时,皆可依循。

  譬如说,以前有一浣衣者,养有一头毛驴。他要出门办事时,为了不让驴到处乱跑而惹麻烦,便用皮鞭严厉鞭打调教,使毛驴规规矩矩听从使唤;回家后,浣衣者便用上好饲料喂养毛驴,精心照料它,使毛驴对主人平息畏惧嗔恼之心。同样,上师在摄受弟子时,针对其不同贪嗔者,或以严厉或以温和方式对待,如是则能有效地调伏弟子的相续,使之顺利入道。月称菩萨言:“上师以智慧,摄受弟子已,能止弟子过,愚师诽如是。”上师以智慧方可摄受弟子,制止其烦恼,否则愚痴无知,不可做到如此,诸大乘修行人,当潜心修学这些窍诀。

  壬五、(了知生烦恼的次第后依止对治):

  问曰:上颂说了对治贪者嗔者的方便,但是在同一相续中,有时贪心重,有时嗔心或痴心重,那么这三毒在同一相续中以什么次第而现起呢?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一日之初时人的愚痴易生,中间容易生起嗔恚,末后晚上容易生贪欲,每日早中晚三时会生起不同烦恼。

  在同一相续而言,贪嗔痴三毒也有不同兴起次序,修行人也应明了此规律而善加对治。一般而言,人们在晚上需长时睡眠,因睡眠也是一种痴烦恼的体性,至早晨醒来时尚未享受完故,其痴毒极易生起而障蔽相续,使人不知不觉陷入痴恼之中。然后到了中午,经上午的奔波劳碌,饥渴寒热逼迫,此时嗔恚极易生起;到了夜间,因白天的事情已完成,沐浴进食之后,以长期的恶习气串习,此时贪心极易生起。如是应详察每日三时的烦恼,依精进不放逸对治三毒。堪布阿琼说:首先应观察了知,清楚其生起时间次第后,而后再依妙法分别对治,这种修法非常重要。作为修行者,若不能了知自己的烦恼生起层次,极易为烦恼击败而失坏善法,因而对此应切实依教言观察清楚。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则打嘎国王,他对身边的婆罗门大臣说:你如果申请,我可以给你一百瓶香油。婆罗门大臣听后,非常欢喜,这种欢喜实际上是一种愚痴的行相;中间在提申请时,国王对他百般考问,婆罗门由此而很不满意,内心生起嗔恼;但最后国王如愿赏给他一百瓶香油,他又生起了贪爱。同样道理,人们在早上时,对自己所计划希求之事有一种愚痴心,白天在劳碌追逐时,即会因种种困扰而生嗔恚;到晚上得到时,贪爱心便会炽盛。诸修习者当如月称菩萨言:“当知惑次第,修持对治法,方能治烦恼,如医治疾病。”针对已知的烦恼次第,而施设不同对治方便。

  辛二、(别说断三毒之理)分三:一、断贪之理;二、断嗔之理;三、断痴之理。

  壬一分二、一、贪虽似亲实无益故应断;二、了知生贪的因缘差别后应断除。

  癸一、(贪虽似亲实无益故应断):

  问曰:贪心能为自己带来安乐,如同帮助自己做事的亲友一般,为什么要断除它呢?

  贪非亲似亲,汝于彼无畏,

  人于无益亲,岂非特应离。

  贪欲并非人们的亲友却表现得象亲友一样,因而你对它一点也不起畏惧;可实际上人们对无益的亲友,难道不是更应该小心防范远离吗?

  贪欲不同于嗔恨烦恼,它有着巧妙的伪装,使人无法认识其危害性。因而一般人看来,贪欲就象亲友一样,卖力地为自己摄集希求种种安乐受用,对这样的贪欲心,又有什么必要畏惧而舍弃它呢?这种想法极不合理。以比喻说,世人经常会遇到这类所谓的亲友:初交之时非常亲密,表面上也会为自己带来许多利益,而实际上,这种亲友最后为自己带来的却是巨大过患,将自己推入犯罪等种种危险境地。如果是有智慧者,一开始即应发现这些亲友有害,而迅速舍弃,因为他们实际上比外敌带来的伤害更为严重。同样,贪欲表面上好象是亲友一般,而实际上它是极为有害的烦恼贼,若不能明辨是非好坏,极易为之蒙蔽。俗话说“家贼难防”,伪装陷藏于自相续中的贪欲实际如同家贼一般,表面上是为自己带来安乐的自家人,而实际上,它会不知不觉让人深染贪毒,失散福德善根,积聚贪欲恶业,以此于今生后世不得不遭受极大苦果。因此应励力认识贪欲的过患,如同驱逐家贼一般,毫不犹疑地舍弃它。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贾森国王,有次在森林中偶然见到一仙人与母鹿作不净行,他觉得那个仙人很不如法,便朝他射了一箭,中箭的仙人生起了极大嗔恼,对国王诅咒言:你与妻子做不净行时,愿你如是受苦而死亡。国王知道仙人的诅咒非常灵验,不由十分恐惧,立即远避女人到深山修道,过了多年后,王妃有一天来找他。当时正值黄昏,落日余辉斜照在盛妆的王妃身上,一时艳光四射如同天女,国王看得眼花缭乱,心醉神迷,不知不觉将仙人的诅咒忘了,对王妃生起了猛烈贪欲,而与她作不净行,结果当下死亡。同样,人们不识贪欲过患如同国王忘记仙人诅咒的危害一样,虽当时不识,然而其过患并不会因此而失去。月称菩萨言:“如人弃今生,不用无义事,自己当尽除,如是亲贪欲。”若人舍弃今世,即不用无义之事,因而自己当尽除似亲友之贪欲。

  癸二、(了知生贪的因缘差别后则应断除):

  问曰:贪心是否都易断除呢?

  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

  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

  贪欲有些是从往昔串习的同类因生起,也有些是从与境相近的缘生起;从缘而起的贪欲容易对治纠正,而其余从因所生的贪欲不易断。

  贪心不一定都容易断除,也不一定都难以断除,因为各种贪心生起因缘不一样。各种各样贪心总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以因而生的贪心,从缘所起的贪心。从因而生贪心,即有情往昔数数串习贪欲,在自相续中形成了顽固的贪习,由此为同类因而在现今也会经常生贪心。例如一般鸽子之类飞禽的贪心特别炽盛,如果他们转生到人道,其贪心仍会保持着原有习气,贪欲十分强烈。从缘所起的贪心是以外境为缘而偶然生起的贪心,因忽然的外境而引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而暂时生起贪欲。这种贪心容易对治,比如有些人忽然见到某种稀有的外境,依靠这些外境助缘,他生起了一种贪求心念,而离开这些外境缘,其贪念即会自然消失,因此对治纠改比较简单,也很容易收到效果。但是其余内因生起的贪心,对治起来就不一样了,因为它是长时串习而成的顽固习气,仅依离开外境不能收到效果,而必须依空性智慧深入内相续,才可斩断它的根。

  譬如说,鸟雀在空中飞翔时,必须展开双翅才能飞起来,如果缺少一翅,鸟雀即不可能飞动,同样,缘所起贪心只要离开外境,即不可能再活动。但是因所生的贪心就不可能…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