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援,無法達到目標,由此也常常大發憎恨,恨天怨地,飽受嗔恨苦惱;他想求得王妃的貪念,實際上也是以愚癡無知而起,而且因愚癡障蔽,這位窮人始終不知貪求王妃是愚昧之舉,也不知此是引生痛苦之舉。因此可見,如有叁毒存在,痛苦即無由止息,月稱菩薩言:“因自無緣份,一生求不得,此人更無有,極大苦惱矣!”故當思維貪等叁毒過患而生起徹斷之決心。
壬叁、(明貪嗔不同之喻):
問曰:如癡與貪嗔能相遇而同時生起,是否貪嗔也能同時生起呢?
如現見痰病、膽病不俱起,
如是現見嗔,與貪不俱起。
猶如現量見到痰(涎)病與膽病,不會同時于一有情身中生起;同樣可以現見嗔恚與貪欲不會于一相續中同時生起。
癡毒與貪嗔煩惱能同時于相續中生起,但是貪嗔二毒不一樣,它們二者不會于一相續中同時生起,對此必須明了,以便確定分別對治的方便。貪嗔二者于一相續中不同時生起的情況,以比喻而言,如同痰病與膽病的不俱起。按內道醫典的觀點,人類所有疾病總分風病、膽病、痰病(或涎病)叁大病。膽病是由火大失調而引起的疾病,痰病是由水大失調而引起的疾病,由于二者性質相反,所以膽病、痰病不會在同一身體相續中同時生起。生有膽病者,同時不會有生痰病的現象,而有痰病者,同時也不可能有膽病發作,這是現量可見的事實。同樣,一補特伽羅心相續中,在現前粗大嗔恚煩惱同時,即不會有貪欲的現行,現前貪欲的同時,也不會有嗔恚。因貪心所緣的是悅意可愛境,嗔心所緣的是不悅意之境,二者之形相本性都相反,所以不可能同時在一相續中生起。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人,他想把水和火裝在一個瓶子裏,然而絞盡腦汁也沒有成功,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因爲水火二者性質相反,故不可能相容;同樣,貪心和嗔心不可能在同一補特伽羅相續俱時生起。月稱菩薩言:“如火生膽病,水大生痰病,此二不俱起,貪嗔亦複然。”以此應明了貪嗔不俱起的行相,由此而選擇不同的對治方便。
壬四、(攝受貪嗔弟子之理):
役貪如奴仆,不愛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愛敬治彼故。
應役使貪者如同奴仆,因爲要以不愛護的方法對治他的貪心;應敬重嗔者如同承事主人一般,因爲愛敬可以對治他的嗔恚。
了知貪嗔煩惱不同時俱起後,在調伏貪嗔攝受弟子之時,應依不同方便。在修行者之中,由往昔因緣不同,各人的根器煩惱(性行)不一,有的人貪心重,有的人嗔心重等。對貪心重者,菩薩不應以愛護而應該以嚴厲的方式攝受,象役使奴仆一樣讓他不斷受到不悅意境磨砺。比如讓他幹粗重的工作,著敝衣,食粗糙的食品,住陋室等,以此而有效地抑製其貪心,再以妙法疏導,雙管齊下,方能收效。而對嗔心重者,應以愛重的方式溫和攝受,就象承事主人一樣,首先盡量不讓他感到委屈,衣食住等各方面善加照顧,以愛語利養漸漸使其粗硬的嗔恚習氣軟化,然後才能進一步調伏他。否則,以調伏貪者的方式對待他,那不但不會起好作用,反而會激起他更大的嗔心。故應善加辨別抉擇,而後因機施教,使弟子得到恰當有效地引導,迅速調伏煩惱而步入正道。此處雖言上師攝受弟子方式,然諸人在與親友等交往或調治自心煩惱時,皆可依循。
譬如說,以前有一浣衣者,養有一頭毛驢。他要出門辦事時,爲了不讓驢到處亂跑而惹麻煩,便用皮鞭嚴厲鞭打調教,使毛驢規規矩矩聽從使喚;回家後,浣衣者便用上好飼料喂養毛驢,精心照料它,使毛驢對主人平息畏懼嗔惱之心。同樣,上師在攝受弟子時,針對其不同貪嗔者,或以嚴厲或以溫和方式對待,如是則能有效地調伏弟子的相續,使之順利入道。月稱菩薩言:“上師以智慧,攝受弟子已,能止弟子過,愚師誹如是。”上師以智慧方可攝受弟子,製止其煩惱,否則愚癡無知,不可做到如此,諸大乘修行人,當潛心修學這些竅訣。
壬五、(了知生煩惱的次第後依止對治):
問曰:上頌說了對治貪者嗔者的方便,但是在同一相續中,有時貪心重,有時嗔心或癡心重,那麼這叁毒在同一相續中以什麼次第而現起呢?
初時愚癡生,中間起嗔恚,
末後生貪欲,每日叁時起。
一日之初時人的愚癡易生,中間容易生起嗔恚,末後晚上容易生貪欲,每日早中晚叁時會生起不同煩惱。
在同一相續而言,貪嗔癡叁毒也有不同興起次序,修行人也應明了此規律而善加對治。一般而言,人們在晚上需長時睡眠,因睡眠也是一種癡煩惱的體性,至早晨醒來時尚未享受完故,其癡毒極易生起而障蔽相續,使人不知不覺陷入癡惱之中。然後到了中午,經上午的奔波勞碌,饑渴寒熱逼迫,此時嗔恚極易生起;到了夜間,因白天的事情已完成,沐浴進食之後,以長期的惡習氣串習,此時貪心極易生起。如是應詳察每日叁時的煩惱,依精進不放逸對治叁毒。堪布阿瓊說:首先應觀察了知,清楚其生起時間次第後,而後再依妙法分別對治,這種修法非常重要。作爲修行者,若不能了知自己的煩惱生起層次,極易爲煩惱擊敗而失壞善法,因而對此應切實依教言觀察清楚。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則打嘎國王,他對身邊的婆羅門大臣說:你如果申請,我可以給你一百瓶香油。婆羅門大臣聽後,非常歡喜,這種歡喜實際上是一種愚癡的行相;中間在提申請時,國王對他百般考問,婆羅門由此而很不滿意,內心生起嗔惱;但最後國王如願賞給他一百瓶香油,他又生起了貪愛。同樣道理,人們在早上時,對自己所計劃希求之事有一種愚癡心,白天在勞碌追逐時,即會因種種困擾而生嗔恚;到晚上得到時,貪愛心便會熾盛。諸修習者當如月稱菩薩言:“當知惑次第,修持對治法,方能治煩惱,如醫治疾病。”針對已知的煩惱次第,而施設不同對治方便。
辛二、(別說斷叁毒之理)分叁:一、斷貪之理;二、斷嗔之理;叁、斷癡之理。
壬一分二、一、貪雖似親實無益故應斷;二、了知生貪的因緣差別後應斷除。
癸一、(貪雖似親實無益故應斷):
問曰:貪心能爲自己帶來安樂,如同幫助自己做事的親友一般,爲什麼要斷除它呢?
貪非親似親,汝于彼無畏,
人于無益親,豈非特應離。
貪欲並非人們的親友卻表現得象親友一樣,因而你對它一點也不起畏懼;可實際上人們對無益的親友,難道不是更應該小心防範遠離嗎?
貪欲不同于嗔恨煩惱,它有著巧妙的僞裝,使人無法認識其危害性。因而一般人看來,貪欲就象親友一樣,賣力地爲自己攝集希求種種安樂受用,對這樣的貪欲心,又有什麼必要畏懼而舍棄它呢?這種想法極不合理。以比喻說,世人經常會遇到這類所謂的親友:初交之時非常親密,表面上也會爲自己帶來許多利益,而實際上,這種親友最後爲自己帶來的卻是巨大過患,將自己推入犯罪等種種危險境地。如果是有智慧者,一開始即應發現這些親友有害,而迅速舍棄,因爲他們實際上比外敵帶來的傷害更爲嚴重。同樣,貪欲表面上好象是親友一般,而實際上它是極爲有害的煩惱賊,若不能明辨是非好壞,極易爲之蒙蔽。俗話說“家賊難防”,僞裝陷藏于自相續中的貪欲實際如同家賊一般,表面上是爲自己帶來安樂的自家人,而實際上,它會不知不覺讓人深染貪毒,失散福德善根,積聚貪欲惡業,以此于今生後世不得不遭受極大苦果。因此應勵力認識貪欲的過患,如同驅逐家賊一般,毫不猶疑地舍棄它。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賈森國王,有次在森林中偶然見到一仙人與母鹿作不淨行,他覺得那個仙人很不如法,便朝他射了一箭,中箭的仙人生起了極大嗔惱,對國王詛咒言:你與妻子做不淨行時,願你如是受苦而死亡。國王知道仙人的詛咒非常靈驗,不由十分恐懼,立即遠避女人到深山修道,過了多年後,王妃有一天來找他。當時正值黃昏,落日余輝斜照在盛妝的王妃身上,一時豔光四射如同天女,國王看得眼花缭亂,心醉神迷,不知不覺將仙人的詛咒忘了,對王妃生起了猛烈貪欲,而與她作不淨行,結果當下死亡。同樣,人們不識貪欲過患如同國王忘記仙人詛咒的危害一樣,雖當時不識,然而其過患並不會因此而失去。月稱菩薩言:“如人棄今生,不用無義事,自己當盡除,如是親貪欲。”若人舍棄今世,即不用無義之事,因而自己當盡除似親友之貪欲。
癸二、(了知生貪的因緣差別後則應斷除):
問曰:貪心是否都易斷除呢?
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
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余。
貪欲有些是從往昔串習的同類因生起,也有些是從與境相近的緣生起;從緣而起的貪欲容易對治糾正,而其余從因所生的貪欲不易斷。
貪心不一定都容易斷除,也不一定都難以斷除,因爲各種貪心生起因緣不一樣。各種各樣貪心總結而言,可以分爲兩種:以因而生的貪心,從緣所起的貪心。從因而生貪心,即有情往昔數數串習貪欲,在自相續中形成了頑固的貪習,由此爲同類因而在現今也會經常生貪心。例如一般鴿子之類飛禽的貪心特別熾盛,如果他們轉生到人道,其貪心仍會保持著原有習氣,貪欲十分強烈。從緣所起的貪心是以外境爲緣而偶然生起的貪心,因忽然的外境而引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而暫時生起貪欲。這種貪心容易對治,比如有些人忽然見到某種稀有的外境,依靠這些外境助緣,他生起了一種貪求心念,而離開這些外境緣,其貪念即會自然消失,因此對治糾改比較簡單,也很容易收到效果。但是其余內因生起的貪心,對治起來就不一樣了,因爲它是長時串習而成的頑固習氣,僅依離開外境不能收到效果,而必須依空性智慧深入內相續,才可斬斷它的根。
譬如說,鳥雀在空中飛翔時,必須展開雙翅才能飛起來,如果缺少一翅,鳥雀即不可能飛動,同樣,緣所起貪心只要離開外境,即不可能再活動。但是因所生的貪心就不可能…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