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P31

  ..續本文上一頁思議的如來遍智力之果呢?或者可理解,窮人與國王都要恭敬比丘,可見比丘的殊勝;而比丘也要恭敬比自己更爲殊勝的上師,其上師也有其供養頂禮處,如是有一層層福德更爲殊勝者,最終頂點之勝者即是佛陀。月稱菩薩言:“本非現量境,亦以現量知,不應說無此,勝中最勝處。”佛陀是遍智,本來不是一般人的現量境,然而仍可以用現量來成立,所以不應說無有勝中最勝處的遍智佛陀。

  己四、(明劣慧小乘怖畏大乘的原因):

  問曰:爲什麼小乘行者都畏懼大乘法,而不敬信修習大乘菩提道呢?

  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懼;

  如是劣根者,怖最希有法。

  猶如對如是甚深法義,愚夫會生起恐懼;同樣勝解根器低劣者,會怖畏最極希有深廣的大乘妙法。

  有許多士夫怖畏大乘深法,是因他們的勝解根器下劣。此處所言的甚深法,可理解爲甚深緣起空性法,而最希有法,指廣大甚深的六度萬行,難舍能舍、難行能行的大乘菩薩所行持之法,與佛陀深廣不可測度的智慧功德。世間愚夫,他們愚昧無知實執深厚,心量智慧狹窄,一旦聽聞到能作所作皆爲緣起無自性的空性法門,如五蘊皆空,內無眼耳等六根,外無色聲等六塵,聽到這些法語時,他們會覺得無法接受,甚而生起恐懼之心。同樣道理,因前世因緣有些人根基十分鈍劣,他們恒時執持自己卑劣的境界,即使已入佛道,他們對最極希有的深廣大乘正法及佛陀不可思議的智慧功德境,也會生起畏懼之心。如對大乘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叁無數劫積資度生的難行,佛陀的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劣慧者聽後,以凡情或小乘行人之證境去測度衡量,結果不但不生信心,反而視爲可怖之處,難以接受。

  譬如說,昔日有國王名叫身聖,有一次他去野外遊覽,偶爾見到一名獸行外道與野獸作不淨行,由此而認爲修行人都是不如法的下劣者。而且從此之後,他對佛教沙門也生起了邪見,認爲外道苦行者雖百般苦行尚會如是貪欲深重,而佛教修行人一點也不苦行,天天衣食無缺過著優裕的生活,他們的行爲肯定不會如法。他擔心這些沙門去皇宮與王妃有染,于是下令僧人沙門一律不准進皇宮王城。這其實是他愚昧無知,不知內道與外道有根本差別,獸行外道是秉持邪見而行邪法的外道,內道是依循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所指引的解脫正法而行。而身聖國王因愚癡不解,以自己的狹隘卑劣之見,對合理正法也生起了恐怖心。同樣,愚劣少慧者,因自己執持著低劣見解,對最極希有甚深的妙法也會生起畏懼。月稱菩薩說:“廣大甚深法,多從大乘說,愚癡劣根者,對此生恐懼。此法非愚者,劣者之行境,佛說此深法,乃佛佛子境。”故欲悟入甚深廣大法義者,當依教奉行大悲菩提心要之法。

  第五品終

  第六品 明斷煩惱方便品

  戊二、(明斷菩薩行的障礙——煩惱之方便)分二:一、破許逼身苦行能斷除業煩惱;二、明斷煩惱之方便。

  己一、(破許逼身苦行能斷除業煩惱):

  問曰:欲度脫輪回生死,即應斷其根因——業和煩惱,而佛教沙門接受高大寬敞的房屋精舍和百味飲食等供養,顯然不應理,因爲享受這些安樂資具即會增長貪欲。所以必須如同外道宗派一樣,斷除這些貪欲的所依境,依身體受寒熱饑渴逼惱等苦行,來斷除業和煩惱。

  由樂增長貪,由苦增長嗔,

  若樂非苦行,苦何爲苦行。

  由安樂享受能增長貪欲,而由苦惱逼迫即會增長嗔恚;因此如果說身受安樂非斷除業煩惱的苦行,那麼身受苦逼又爲何是苦行呢?

  外道所謂的苦行,並非能真實斷除業和煩惱的正法,因而內道修行人不應依止。若依苦行外道所說,認爲身體接受住房、衣食等資具受用,即爲享受安樂,會增長貪欲,爲斷貪欲煩惱應斷這些樂因;那麼同樣道理,身體上的苦受,實際上是增長嗔恚的因。比如說身體被他人撞痛了,你會立刻由此而對他生嗔怒責怪;沒有穿沒有吃感受冷凍饑餓時,人們即會對有吃有穿者生起嫉妒惱怒等等,因而苦受也是增長煩惱的因,理應以樂受解除。如果是這樣,爲什麼說只有苦受是斷除業和煩惱之因,而樂受非苦行不是斷除業煩惱之因呢?外道認爲斷除業煩惱應依苦行,又說身體樂受非苦行,而樂受卻是苦惱嗔恚的對治,若不許此爲斷煩惱之苦行,那麼苦受依何理由成立是苦行呢?如是觀察,即能推翻外道的觀點。應知在內道中,能摧滅煩惱之正法即名苦行,而且必須注重依止內相續中的正見,並非僅依外表行爲逼迫身心五蘊,單純逼迫身體的行爲其實並非苦行。世尊爲了遮止修行人的貪欲,而授予了十二頭陀苦行的息貪方便助緣,爲了遮止嗔惱熾盛的修行人生嗔恚,即授予良好的飲食、法衣等安樂資具,依外境助緣方便輔助修行者息滅嗔惱。在此必須注意,內道的曆代高僧大德們皆贊歎依各種苦行而修正法,是爲了迅速消除相續中的煩惱罪障,而依外境方便爲助緣磨砺自心智慧使之明利,因自心智慧是斷業惑之正因。若內心不能依止殊勝的無我智慧,外表行爲再艱苦,也非內道所承認的苦行。

  譬如說,通過壓榨甘蔗才能得到甜美的蔗糖;同樣欲要除去業和煩惱,獲得甜美的解脫安樂,也需要依靠正確方法,修煉業惑皮殼所遮蓋的自心智慧,才能真正從中得到正見智慧,獲得自在安樂。月稱菩薩言:“外苦內愚癡,苦行非真實,否則禽獸等,何不成苦行?”諸修行人當依如是殊勝教言,而明了修習斷煩惱方便,必須依止方便智慧之雙運正道,切勿誤入如禽獸之苦行外道歧途。

  己二、(明斷煩惱的方便)分二:一、斷現行煩惱之理;二、斷除煩惱種子而修習對治之理。

  庚一分叁:一、總示斷除叁毒之理;二、別說斷叁毒之理;叁、分別斷貪嗔之理。

  辛一分五:一、應知叁毒的作業;二、必須斷叁毒的理由;叁、明貪嗔不同之喻;四、攝受有貪嗔弟子之理;五、了知生煩惱次第之理。

  壬一、(應知叁毒的作業):

  問曰:貪嗔癡叁毒各有什麼樣的危害作用呢?

  貪業能攝集,嗔業起鬥爭,

  癡業能增長,如風于大種。

  貪欲的作用能攝集有情及財物;嗔恚的作用即是興起鬥爭;癡的作用能增長貪嗔諸毒,就象風大對諸大種能遍及推動增長作用一樣。

  欲斷貪嗔癡,必須先明各各之作業功用,也即先要了知其危害作用。有情衆生的煩惱細分有八萬四千乃至無數種,而總結起來可以包括在貪嗔癡叁毒之中。其中貪欲,有攝集情器諸法的作用,比如說人們見到某人或某事物,內心立即生起想得到的欲念,這種希求外境之心,即是貪欲心。針對貪欲的這種作業或作用,大小乘佛法相應提出了對治法,如小乘的不淨觀,以了知所欲境的不淨名言本質而壓製貪念的相續現行,從而遠離眷屬和受用;大乘中觀宗行人以觀察貪欲境與貪欲念的本質,了知它們如幻無自性等,以此而斷除貪欲煩惱。嗔恚的作用即是興起鬥爭,它是對某種不合意境的厭惡舍離之心,比如人們都厭惡疼痛,一旦某種境給自己帶來痛覺時,即會生起惱怒,與之作鬥爭以求平息或遠離。因此對治嗔恚,需要修習慈心忍辱,而且以合意的宮室衣食語言等,調柔內心的粗惡分別念。愚癡是一種不明事理蒙昧無知的心態,其業用是增長貪嗔等煩惱,有于它的作用,衆生不明貪嗔的本質與禍患及對治,反而助長鼓勵貪嗔等煩惱。對治癡毒的方法,于小乘中主要順觀逆觀十二緣起;于大乘中修緣起性空,以無二智慧了達世俗谛與勝義谛的本性,徹底斷除無明癡心之根。此癡毒根一旦斷除,貪嗔煩惱即會自然息滅,猶如四大種中風大已除,其余大種也會死寂無動一樣。否則,只要癡毒不斷,其余貪嗔煩惱一定會不斷增長,如同風大存在時,火大在其作用推動下,會更加熾盛,水大也會更加活躍,地大也會不斷運動發展;同樣,癡毒存在時,其余諸毒以其推進作用會更加增長熾盛。修行者必須明了叁毒之各各行相,才能有效地以對治妙法斷除其危害。

  譬如說,海中的鯨魚(鲨魚)非常有力,若咬住了人或船,很難讓它松口放棄,但是如了知其習性,施以火攻,它立即會放棄而逃。同樣,貪嗔癡叁毒對衆生的危害攻擊非常凶猛頑強,一般人很難斷除,只有以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賜予的殊勝智慧之火,才可徹底降伏消除。月稱菩薩言:“貪心攝愛女,嗔心毀慈悲,無明愚癡者,不知其過患。佛陀所說法,此乃最究竟,唯有智慧故,泯滅諸煩惱。”如是依世尊所教之究竟智慧,了知叁毒煩惱敵的詳情,後施以妙法,即可徹底泯滅。

  壬二、(必須斷叁毒的理由):

  問曰:既有對治叁毒的方便,又爲什麼要斷除它們呢?

  不會故貪苦,無助故嗔苦,

  無知故愚癡,由彼不達彼。

  不能會遇所愛境故生貪苦;欲舍離對境而無助力故生嗔苦;不知無我理故愚癡而引生苦,由于它的蔽伏所以不能了達彼等是苦。

  貪等叁毒雖有對治方便,可令彼等暫時不現行,但是仍需進一步努力,徹斷其根。因爲叁毒只要存在,即會引生諸多苦惱,其中貪欲所生苦,即是有情貪求某種樂意境,不管是有情或器物,如果得不到滿足,即會生起求不得的痛苦;而貪欲本身有永不滿足的特性,故有貪欲者,這種欲壑難填的痛苦即無止息之時。再說嗔苦,其來源是因厭惡某對境,自己想摧伏遠離它,卻又得不到力量幫助以達到目標,因而生起不堪忍受的苦惱。然後癡苦,即是由愚癡不知正理而引生的煩惱痛苦。本來一切法之名言本性爲無常、不淨、苦無我,勝義中爲離戲大空,由于愚癡無明,有情不知其實相,因此生起貪執、嗔恨、嫉妒等煩惱,引生種種痛苦。而且由于愚癡的障蔽,一般凡夫有情無法了達愚癡煩惱是痛苦的真相,無由認識諸法本面而息滅痛苦。

  譬如說,昔日有窮人,偶然見到了美豔的王妃,即生起猛烈的貪欲,然而其貪求無法實現,這位窮人由是而飽受了貪求不得的苦惱;在漫長的求不得過程中,他經常覺得自己孤苦…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