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P41

  ..续本文上一页你即贪爱施舍等有漏善法,那想到贪爱未来福果的边际恶趣之报,难道能不生畏惧,还为什么要造这些业呢?

  为求后世的富饶安乐,而贪着施舍、持戒等一些有漏善法,这是世尊所呵毁的行为,也非内道修行人所修的善法。一个人因见善法的未来福果,而对有漏善法生起贪爱,以贪爱之心去行持舍施、持戒等善法,这种法是以不清净的发心而做,其果报也就无法清净,其贪爱染污恶业将来必定会招感堕入恶趣的苦果,如同世尊教教导难陀出家修行的公案中所说那样。因此,如果从未来果报考虑,你为未来福报而贪求善法,那么在以这些有漏善业感受安乐果之后,其贪业所引之恶趣苦果也一定会现前,对此你也应该考虑。如果明明能了知这些因果事理,还不对有漏业生起畏惧,仍然贪执不舍,这种做法到底在求什么呢?大乘菩萨对夹杂贪爱的布施等有漏善法,会如同恶趣一样远离,因而在诸积集善业资粮中,处处以清净发心为重,若以贪心染污而行施舍等法,那只是愚人的行径。

  譬如说,以前有人认为一块叫“刚波”的土地物产富饶,于是想方设法收买了它,结果钟声响起来的时候,在这块土地上产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恶缘,使他饱受折磨。同样,为来世福果而贪求善业者,如同那位愚人一样,必然会受到痛苦折磨。作为有能力思虑因果业报的智者,当依圣者善知识言教,了知善恶业报的道理,断除为求后世福果而爱执有漏善业的恶劣习气,对一切堕轮回的有漏业生起畏惧,如是舍弃一切爱染因业才可趋入解脱正道。

  辛二、(破积集非福业):

  问曰:如何才能断除为后世积集福业与非福业呢?

  如佣人修福,全同为工资,

  若尚不乐善,何能作不善。

  如果为后世安乐而修福业,就完全与佣人为得到工资而做事相同;若智者对这些善业尚不乐意,更怎么能作不善业呢?

  修习大乘佛法者,不能象一般世人一样,为求增上生与异熟果报而积集福业。要断除这种贪求,首先应反复依教言思维观察三有世间的苦患,贪求异熟果报的过患等这些道理。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在后世得到有漏的人天安乐果,而修集福德善业,这种做法实际上如同佣人一样,他们每日辛辛苦苦为主人做有利益的事情,其目的皆是为了求得一些工资财产,而非真正的发善心利益他。由于发心非贤善,其果报也就非真正的福果,仍旧在生死轮回之中。能现见这些因果真相的智者,由了知为我执烦恼所染的有漏善业是生死轮回之因,是痛苦的业因,以此也会如同对恶趣一样生起畏惧厌离,而不乐意去做。如是对有漏善法尚且不愿意做,更何况恶趣之因的非福业呢?这更是不用考虑的问题。作为修行人,对如上所说的法义深加思维,若能生起坚固信解,则必然会断除堕轮回的一切有漏福业与非福业。

  譬如说,一个名为“让戛打”的乞丐,有次他乞得了一些残羹剩饭,便用粘满脓血污垢的衣服包好,放在歇身之处,结果被野狗偷吃了。这时旁边坐着一个修习断食苦行的王子,发现食物不见的乞丐便诬蔑王子偷吃了。而实际上王子不可能吃这样的不净食物,因为王子一心修习断食苦行,断弃了进饮食的心念;即使王子要进饮食,皇宫中也有丰盛的美味佳肴,皇宫中的佳肴尚不愿食用,更何况乞丐的不净食物呢?同样,修习佛法追求解脱者,对人天善趣的福业尚无希求,更何况是三恶趣的不善业因呢?诸志求解脱者,其发心愈广智慧愈高,于诸因果取舍则更为细微。如是若求无上菩提者,应努力学习思维诸圣者的教言,而彻断一切堕轮回的业因。

  己三、(明远离业的必要)分二:一、通达真如的智者永断爱染趣入解脱;二、诸智者于世间无有喜爱之处。

  庚一、(通达真如的智者永断爱染趣入解脱):

  问曰:如何才能永断爱染而得到解脱胜信呢?

  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

  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

  如果谁人能现见众生,如同机关幻人一般,他们极明显地能趣于解脱胜位。

  异生凡夫贪爱情器世间,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了知世间本质。而诸具有智慧福德者,以随顺诸法实相的正理观察时,若能现见自他有情缘起性空的实相,现见一切有情皆无有真实主体(自性),唯是无自性的缘起法,就象机关幻人——用机械做成的假人或幻术师幻变的人,虽然有种种形相,但是都是暂时的假相,无有任何真实性,以此即能断除对一切有情的爱染贪著。能现量见到众生如幻人者,还有何理由对有情生贪爱呢?寂天菩萨言:“是故诸有情,谁贪如梦身?如是身若无,岂贪男女相?”“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有情众生自性本空,如同梦幻一般只是因缘所现的假相,若真实了达此缘起性空实相者,绝不会再象一般愚痴的异生那样,顽固地执为真实而生起贪爱。《按主要道颂》中说:“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如是已入正道者能迅速趣入解脱,就象已乘快舟驶上航道者,极易知道他们可以很快到达彼岸。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手艺高明的木匠,请他的画师朋友来家中做客。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艺,木匠用木头做成了一个机器美女,让机器美女端茶送饭,招待画师。画师见到这个风姿绰约的美女,不知是机器,反而生起了贪心,到了晚上时画师去拥抱美女,才发现受骗上当,于是非常羞愧。他决计向木匠报复,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于是提笔在卧室墙上画了一幅自己上吊自杀的画;早晨那名木匠开门见到栩栩如生的壁画,一时误认为真,不由大惊失色,用手去解绳,结果撞在墙上才发现真相。同样,一切有情本身皆如同机器美女与画像一样,迷妄不识真相时,众生会生起执著烦恼,若已知其真实面目,则爱执自然消除,超越迷乱生死趣于胜义实相之境。故诸欲求解脱者,应努力思维观察诸法实相,恒时串习诸法如梦如幻的修法。

  庚二、(诸智者于世间无有喜爱之处):

  若谁于生死,诸境皆不喜,

  则彼于此间,都无可爱乐。

  若谁人对于生死中的诸欲乐境,皆不爱著欢喜,则他对于此轮回世间中的一切,都无有可生爱乐之处。

  通过如上思维观察五欲世间的过患,智者们对生死诸境,都不会生起颠倒爱著。因为即使是人天善趣的五欲可意境,也唯是业和烦恼所摄之无常苦境,能了达现见这些生死实相,也就自然会息灭贪执,对诸五欲乐境生起不喜而厌离。既然于善趣乐境都不生喜,那么在这个充满生老病死诸般痛苦的世间,哪儿还会有可生爱乐之处呢?三界轮回中,恶趣险地的痛苦显而易见,而天界善趣是充满欲乐的悦意境,智者若能现见这些悦意境的过患,而断除爱乐,则于下界充满老死可厌之境更会生厌离。如是于情器世间毫无爱乐者,自心即能生起坚固的厌离世间向往解脱之心,迅速趋入解脱道。

  譬如说,昔日在古夏城有一转轮圣王,名曰善见王,他拥有八万四千王妃等众多丰盛圆满的五欲受用。善见王由于现见了五欲世间的无意义与痛苦本质,便舍离了王位等一切安乐受用,只身前往森林修道,很快就生起四禅功德,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而远离了轮回世间。诸欲求解脱者,也必须如是思维世间实相,生起三乘菩提的共同基础——出离心后,方可真实进入无上菩提之道。

  第七品终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戊四、(明为成就道器故净治弟子身心之方便)分三: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己一分二:一、正说;二、明烦恼可断之理由。

  庚一、(正说):

  问曰:有情心相续中的贪欲等烦恼,无始以来就一直在熏习着。十分牢固地系缚着有情,因而怎么能断除它们使心相续清净呢?

  如对不顺人,爱念不久住;

  如是知众过,爱念不久存。

  犹如对不和顺之人,贪爱心念不会久住;同样,了知内外一切法所生的众多过患,贪爱则不会久存。

  贪欲等烦恼虽然是从无始以来就在不断熏习,系缚着有情,但是并非不能断除,于此首当让学者明了此理,确立能断烦恼之信心,故本品于初颂即以人人常见且易知的比喻说明此理。

  在人道有情中,平时最为深厚的烦恼莫过于相互之间贪着爱执,然而不论人们相续中的贪欲烦恼有多深,若他们遇到与自己不和顺,不能令自己顺心的人,那么原先生起的贪爱心念决定不会久住。世间夫妇、朋友等等,纵然初时相互贪爱得死去活来,然而一旦出现了不和顺的裂痕,发现了对方不顺心之处,贪爱便会渐渐消减,乃至顿然息灭无余,两人变成了仇敌一般,开始争论嗔斗,由是明显可了知贪欲烦恼非坚固与能断除,而净治相续断除烦恼也是同样道理,不管自己对何种法有何等贪嗔执著,也不论相续中何种烦恼习气有多深厚,一旦以伺察智慧了知彼等有种种过失,了知贪爱五欲的过患,自心即不会与它们象昔日那样和顺,而是渐渐生起厌恶分离,越来越合不拢,因此它们再也不会长久存在于相续中。如是以智慧详细观察分析,极易了知烦恼非有情的本性,它们并不坚固,只是忽然或暂时现起之法,通过种种方法完全可以彻底断除。全知麦彭仁波切教诫过:没有学过宗派者,根本不知贪嗔痴烦恼的底细,故时常为烦恼所制;若能了知彼等本性,则容易断除烦恼苦患,所以首先认识烦恼的修法非常重要。

  譬如说,昔日有一婆罗门童子遇到了一名美女,不觉生起贪心,准备与她结合一起过日子。这时在路上遇到了佛陀,佛陀对他说:“婆罗门童子,汝若与贪欲系结,即是系缚;若离贪爱,即得解脱。”在世尊加持下,深植宿善的婆罗门童子于“系结”一语中,领悟了集谛;于“即是系缚”之语认识了苦谛;于“离贪爱”之语中深观道谛;于得解脱一语中了知了灭谛;如是迅速在世尊前出家获得了阿罗汉果。同样,修行人于修道之初,若能了知贪等烦恼的过患与其本性,则可迅速生起出离断除烦恼,而不会有任何…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