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即貪愛施舍等有漏善法,那想到貪愛未來福果的邊際惡趣之報,難道能不生畏懼,還爲什麼要造這些業呢?
爲求後世的富饒安樂,而貪著施舍、持戒等一些有漏善法,這是世尊所呵毀的行爲,也非內道修行人所修的善法。一個人因見善法的未來福果,而對有漏善法生起貪愛,以貪愛之心去行持舍施、持戒等善法,這種法是以不清淨的發心而做,其果報也就無法清淨,其貪愛染汙惡業將來必定會招感墮入惡趣的苦果,如同世尊教教導難陀出家修行的公案中所說那樣。因此,如果從未來果報考慮,你爲未來福報而貪求善法,那麼在以這些有漏善業感受安樂果之後,其貪業所引之惡趣苦果也一定會現前,對此你也應該考慮。如果明明能了知這些因果事理,還不對有漏業生起畏懼,仍然貪執不舍,這種做法到底在求什麼呢?大乘菩薩對夾雜貪愛的布施等有漏善法,會如同惡趣一樣遠離,因而在諸積集善業資糧中,處處以清淨發心爲重,若以貪心染汙而行施舍等法,那只是愚人的行徑。
譬如說,以前有人認爲一塊叫“剛波”的土地物産富饒,于是想方設法收買了它,結果鍾聲響起來的時候,在這塊土地上産了各種各樣的痛苦惡緣,使他飽受折磨。同樣,爲來世福果而貪求善業者,如同那位愚人一樣,必然會受到痛苦折磨。作爲有能力思慮因果業報的智者,當依聖者善知識言教,了知善惡業報的道理,斷除爲求後世福果而愛執有漏善業的惡劣習氣,對一切墮輪回的有漏業生起畏懼,如是舍棄一切愛染因業才可趨入解脫正道。
辛二、(破積集非福業):
問曰:如何才能斷除爲後世積集福業與非福業呢?
如傭人修福,全同爲工資,
若尚不樂善,何能作不善。
如果爲後世安樂而修福業,就完全與傭人爲得到工資而做事相同;若智者對這些善業尚不樂意,更怎麼能作不善業呢?
修習大乘佛法者,不能象一般世人一樣,爲求增上生與異熟果報而積集福業。要斷除這種貪求,首先應反複依教言思維觀察叁有世間的苦患,貪求異熟果報的過患等這些道理。如果一個人爲了自己在後世得到有漏的人天安樂果,而修集福德善業,這種做法實際上如同傭人一樣,他們每日辛辛苦苦爲主人做有利益的事情,其目的皆是爲了求得一些工資財産,而非真正的發善心利益他。由于發心非賢善,其果報也就非真正的福果,仍舊在生死輪回之中。能現見這些因果真相的智者,由了知爲我執煩惱所染的有漏善業是生死輪回之因,是痛苦的業因,以此也會如同對惡趣一樣生起畏懼厭離,而不樂意去做。如是對有漏善法尚且不願意做,更何況惡趣之因的非福業呢?這更是不用考慮的問題。作爲修行人,對如上所說的法義深加思維,若能生起堅固信解,則必然會斷除墮輪回的一切有漏福業與非福業。
譬如說,一個名爲“讓戛打”的乞丐,有次他乞得了一些殘羹剩飯,便用粘滿膿血汙垢的衣服包好,放在歇身之處,結果被野狗偷吃了。這時旁邊坐著一個修習斷食苦行的王子,發現食物不見的乞丐便誣蔑王子偷吃了。而實際上王子不可能吃這樣的不淨食物,因爲王子一心修習斷食苦行,斷棄了進飲食的心念;即使王子要進飲食,皇宮中也有豐盛的美味佳肴,皇宮中的佳肴尚不願食用,更何況乞丐的不淨食物呢?同樣,修習佛法追求解脫者,對人天善趣的福業尚無希求,更何況是叁惡趣的不善業因呢?諸志求解脫者,其發心愈廣智慧愈高,于諸因果取舍則更爲細微。如是若求無上菩提者,應努力學習思維諸聖者的教言,而徹斷一切墮輪回的業因。
己叁、(明遠離業的必要)分二:一、通達真如的智者永斷愛染趣入解脫;二、諸智者于世間無有喜愛之處。
庚一、(通達真如的智者永斷愛染趣入解脫):
問曰:如何才能永斷愛染而得到解脫勝信呢?
若誰見衆生,如機關幻人,
彼等極明顯,能趣入勝位。
如果誰人能現見衆生,如同機關幻人一般,他們極明顯地能趣于解脫勝位。
異生凡夫貪愛情器世間,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了知世間本質。而諸具有智慧福德者,以隨順諸法實相的正理觀察時,若能現見自他有情緣起性空的實相,現見一切有情皆無有真實主體(自性),唯是無自性的緣起法,就象機關幻人——用機械做成的假人或幻術師幻變的人,雖然有種種形相,但是都是暫時的假相,無有任何真實性,以此即能斷除對一切有情的愛染貪著。能現量見到衆生如幻人者,還有何理由對有情生貪愛呢?寂天菩薩言:“是故諸有情,誰貪如夢身?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衆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有情衆生自性本空,如同夢幻一般只是因緣所現的假相,若真實了達此緣起性空實相者,絕不會再象一般愚癡的異生那樣,頑固地執爲真實而生起貪愛。《按主要道頌》中說:“見世出世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所執之境本無者,彼入佛陀所喜道。”如是已入正道者能迅速趣入解脫,就象已乘快舟駛上航道者,極易知道他們可以很快到達彼岸。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手藝高明的木匠,請他的畫師朋友來家中做客。爲了顯示自己高超的技藝,木匠用木頭做成了一個機器美女,讓機器美女端茶送飯,招待畫師。畫師見到這個風姿綽約的美女,不知是機器,反而生起了貪心,到了晚上時畫師去擁抱美女,才發現受騙上當,于是非常羞愧。他決計向木匠報複,以顯示自己的高明,于是提筆在臥室牆上畫了一幅自己上吊自殺的畫;早晨那名木匠開門見到栩栩如生的壁畫,一時誤認爲真,不由大驚失色,用手去解繩,結果撞在牆上才發現真相。同樣,一切有情本身皆如同機器美女與畫像一樣,迷妄不識真相時,衆生會生起執著煩惱,若已知其真實面目,則愛執自然消除,超越迷亂生死趣于勝義實相之境。故諸欲求解脫者,應努力思維觀察諸法實相,恒時串習諸法如夢如幻的修法。
庚二、(諸智者于世間無有喜愛之處):
若誰于生死,諸境皆不喜,
則彼于此間,都無可愛樂。
若誰人對于生死中的諸欲樂境,皆不愛著歡喜,則他對于此輪回世間中的一切,都無有可生愛樂之處。
通過如上思維觀察五欲世間的過患,智者們對生死諸境,都不會生起顛倒愛著。因爲即使是人天善趣的五欲可意境,也唯是業和煩惱所攝之無常苦境,能了達現見這些生死實相,也就自然會息滅貪執,對諸五欲樂境生起不喜而厭離。既然于善趣樂境都不生喜,那麼在這個充滿生老病死諸般痛苦的世間,哪兒還會有可生愛樂之處呢?叁界輪回中,惡趣險地的痛苦顯而易見,而天界善趣是充滿欲樂的悅意境,智者若能現見這些悅意境的過患,而斷除愛樂,則于下界充滿老死可厭之境更會生厭離。如是于情器世間毫無愛樂者,自心即能生起堅固的厭離世間向往解脫之心,迅速趨入解脫道。
譬如說,昔日在古夏城有一轉輪聖王,名曰善見王,他擁有八萬四千王妃等衆多豐盛圓滿的五欲受用。善見王由于現見了五欲世間的無意義與痛苦本質,便舍離了王位等一切安樂受用,只身前往森林修道,很快就生起四禅功德,獲得了阿羅漢果位,而遠離了輪回世間。諸欲求解脫者,也必須如是思維世間實相,生起叁乘菩提的共同基礎——出離心後,方可真實進入無上菩提之道。
第七品終
第八品 淨治弟子品
戊四、(明爲成就道器故淨治弟子身心之方便)分叁:一、明煩惱能斷之理由;二、廣說斷煩惱之方法;叁、明後有結生無始有終之喻。
己一分二:一、正說;二、明煩惱可斷之理由。
庚一、(正說):
問曰:有情心相續中的貪欲等煩惱,無始以來就一直在熏習著。十分牢固地系縛著有情,因而怎麼能斷除它們使心相續清淨呢?
如對不順人,愛念不久住;
如是知衆過,愛念不久存。
猶如對不和順之人,貪愛心念不會久住;同樣,了知內外一切法所生的衆多過患,貪愛則不會久存。
貪欲等煩惱雖然是從無始以來就在不斷熏習,系縛著有情,但是並非不能斷除,于此首當讓學者明了此理,確立能斷煩惱之信心,故本品于初頌即以人人常見且易知的比喻說明此理。
在人道有情中,平時最爲深厚的煩惱莫過于相互之間貪著愛執,然而不論人們相續中的貪欲煩惱有多深,若他們遇到與自己不和順,不能令自己順心的人,那麼原先生起的貪愛心念決定不會久住。世間夫婦、朋友等等,縱然初時相互貪愛得死去活來,然而一旦出現了不和順的裂痕,發現了對方不順心之處,貪愛便會漸漸消減,乃至頓然息滅無余,兩人變成了仇敵一般,開始爭論嗔鬥,由是明顯可了知貪欲煩惱非堅固與能斷除,而淨治相續斷除煩惱也是同樣道理,不管自己對何種法有何等貪嗔執著,也不論相續中何種煩惱習氣有多深厚,一旦以伺察智慧了知彼等有種種過失,了知貪愛五欲的過患,自心即不會與它們象昔日那樣和順,而是漸漸生起厭惡分離,越來越合不攏,因此它們再也不會長久存在于相續中。如是以智慧詳細觀察分析,極易了知煩惱非有情的本性,它們並不堅固,只是忽然或暫時現起之法,通過種種方法完全可以徹底斷除。全知麥彭仁波切教誡過:沒有學過宗派者,根本不知貪嗔癡煩惱的底細,故時常爲煩惱所製;若能了知彼等本性,則容易斷除煩惱苦患,所以首先認識煩惱的修法非常重要。
譬如說,昔日有一婆羅門童子遇到了一名美女,不覺生起貪心,准備與她結合一起過日子。這時在路上遇到了佛陀,佛陀對他說:“婆羅門童子,汝若與貪欲系結,即是系縛;若離貪愛,即得解脫。”在世尊加持下,深植宿善的婆羅門童子于“系結”一語中,領悟了集谛;于“即是系縛”之語認識了苦谛;于“離貪愛”之語中深觀道谛;于得解脫一語中了知了滅谛;如是迅速在世尊前出家獲得了阿羅漢果。同樣,修行人于修道之初,若能了知貪等煩惱的過患與其本性,則可迅速生起出離斷除煩惱,而不會有任何…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