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知见▪P27

  ..续本文上一页得到解脱,可以选择前进到涅槃;若你想作菩萨,可以选择菩萨道,没有什么问题。

  

  问5-7:在阿罗汉般涅槃之前,是否所有的善恶业都会成熟?

  

  答5-7:不是所有的。已经成熟的那些善恶业会产生果报,那些尚未成熟的善恶业则不能产生任何果报,它们是无效业(ahosi-kamma):不能结成果报的业。例如:目犍连尊者在过去某一生中所做的恶业,在他般涅槃之前成熟而产生恶报。在过去某一生中,他企图杀害目盲的双亲,但双亲未死。由于此恶业,他在地狱中受了成千上万年的痛苦。脱离地狱之后,在大约两百生当中,每一生他的头颅都被他人打碎而死。在最后这一生也是同样,他全身的每一根骨头都被打碎,包括头骨在内。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恶业已经成熟。除了已经成熟的业之外,其它的恶业与善业都不能产生任何果报,而只有业的名字罢了。

  

  问5-8:佛陀证悟成道之后是否曾说过:「一切众生本来都有如来的智慧与德相」这句话?

  

  答5-8:现在你承认释迦牟尼佛已经证悟成佛。你应思惟他的如来德相是否存在一切众生身中,尤其是你自己。你是否拥有如来德相之中的任何一项呢?

  

  问5-9:阿罗汉对自己五蕴的空观(subbata)与对外在非生物的空观是否一样?涅槃与进入空境是否相同?

  

  答5-9:对自己五蕴的空观与对外在非生物的空观是一样的。

   涅槃得到空(subbata)的这个名字,乃是因为道的缘故。如果禅修者通过觉照各种行法(savkhara-dhamma)为无我而证悟涅槃,则他的道智称为空解脱(subbata-vimokkha)。由于达到涅槃的道称为空解脱,所以涅槃这个对象也称为空。这里空解脱是指:借着透视诸行无我的本质而从烦恼中脱离出来。

  

  问5-10:所有的经都是由佛陀一人所说的吗?

  

  答5-10:三藏中大部份的经是佛陀所说的,有些经则是大弟子所说,如:舍利弗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与阿难尊者。不过,弟子所说的经与佛陀所说的经具有同样的意思。这点在某些经中是很明显的,当时佛陀会说:「善哉(sadhu)……」来认可那部经,例如:《摩诃迦旃延贤善一夜经Mahakaccayana Bhaddekaratta Sutta》。

  

  问5-11:既然我们无法在定中见到佛陀,我们能否以神通力见到佛陀,并与佛陀讨论佛法?

  

  答5-11:不能。神通当中有一种称为宿命通(pubbe-nivasanussati)。如果禅修者具备这种神通,并且曾在过去生中见过佛陀,他只能照着过去的经验那样见到佛陀,而不是新的经验。如果他曾在过去生中讨论佛法,那么也只有旧的问答,不可能有新的问答。这就是宿命通。

  入灭尽定者受到定力的保护,任何灾害都不能伤害他们的身体,因此不必为保护身体而发愿,只须为保护日用品而发愿。

  声闻savaka-弟子;听闻佛陀或佛陀弟子说法而修行的人。

  如何透视缘起法的环结

  前言

  

   在上次讲座中,我解释如何辨识名法(nama);而在更前一次的讲座中解释如何辨识不同种类的色法(rupa)。如果能以我所解说的方式来辨识名色法,你也将能辨识名色法的因缘,意即:辨识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缘起法乃是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当中因与果作用的方式。

   佛陀根据听众的根器而教四种缘起修法,而第五种缘起修法则是舍利弗尊者所教,且记载于《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中。详细解说这么多种方法将耗费相当的时间,因此,我只解说最常教导禅修者辨识缘起的两种方法。那就是舍利弗尊者所教的第五法,以及佛陀在《相应部.因缘品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长部.大因缘经 Mahanidana Sutta, Digha Nikaya》等经里所教的第一法。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五蕴(khandha),以及透视它们之中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做到这一点之后,你就能进而修行佛经与注释中教导的其它种辨识缘起的方法。

  缘起之三轮

   在缘起的过程中有三种轮(vatta),即:

  一、 烦恼轮(kilesavatta):无明(avijja)、爱(tanha)、取(upadana)。

  二、 业轮(kammavatta):行(savkhara)、业有(kammabhava)。

  三、 果轮(vipakavatta):识(vibbana)、名色(namarupa)、六处(ayatana)、触(phassa)与受(vedana)。

  

   而生、老、死则是识、名色、六处、触与受的生、住、灭。

  如何辨识过去

   要辨识过去,首先你应以蜡烛、花或香供养佛塔或佛像,并且发愿来世成为比丘、比丘尼、男人、女人或天神。

   然后,你应回来静坐,修行禅定,然后辨识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这很重要,如果不能辨识外在的名色法,你将很难辨识过去的名色法,因为辨识外在的名色法与辨识过去的名色法二者很相似。

   接着,你应辨识在你供养佛塔或佛像时的名色法,当作它们是外在的对象来辨识。如此做时,你在供养时的影像就会出现。你应辨识那个影像里的四界。

   当那个影像粉碎成色聚时,你应辨识六处的所有种类色法,尤其是心处的五十四种色法。然后你将能辨识有分心,以及发生在有分心之间的意门心路过程。你应向前与向后地来回辨识这些意门心路过程,寻找「烦恼轮」(kilesavatta)与「业轮」(kammavatta)意门心路过程。业轮意门心路过程的速行心有三十四或三十三个名法,烦恼轮意门心路过程的速行心有二十或十九个名法,因人而异。之后,你应辨识它们所依靠的色法。

   我将举例说明:若有人以蜡烛、花或香供养佛像,并发愿来世投生为比丘。

   在此情况下,无明是错知「比丘」为实体;爱是渴望生为比丘;取是执着比丘的生活。无明、爱、取这三项构成烦恼轮。而行则是供养的善「思」(cetana);业有是与那些行相应的业力。行与业有这两项构成业轮。

   当你能辨识刚过去的烦恼轮与业轮之后,你应辨识更远的过去名色法,例如那次供养之前的名色法。然后,你应重复同样的修行步骤,再辨识更远的过去名色法。如此,你将能辨识在一天以前、两天以前、三天以前……发生的名色法。如此细密地向过去辨识,最后你将能见到在今世投胎时,与结生识(patisandhi-citta)相应的名色法。

   你应辨识更远的过去,以便寻找今世投胎的原因。你将见到存在前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或临死速行心(maranasanna-javana-citta)的对象。

   临死速行心的对象有三种可能,即:

  一、 业(kamma)──如:促成供养行为的思再度现起等。

  二、 业相(kamma-nimitta)──如:佛塔、比丘、花或供养物。

  三、 趣相(gati-nimitta)──将要投生的地方。若将投生人道,那么此即是母亲的子宫,通常看起来像红色的毛毯。

  

   如果能辨识临死时的名色法,你也能辨识临死速行心的对象──业、业相或趣相,此对象的出现乃是能产生今世结生识的业力所造成。若能辨识此对象,你也能辨识产生今世相关果报五蕴的行与业有(业力),以及围绕着它们的无明、爱与取。然后,你应辨识与业轮和烦恼轮相应的名法。

  实例

   为了能有更清楚的了解,我将举真实的例子来说明禅修者能辨识到哪些现象。当某位女禅修者辨识前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时,她见到一个女人以水果供养比丘的业。然后,她从辨识四界开始,辨识那个女人的名色法。她发现那个女人是一个非常贫穷而且未受教育的乡下人。因为想到自己困苦的处境,所以供养比丘并发愿来世成为受教育的城市女人。

   在这个例子中,无明是错知「受教育的城市女人」为实体;爱是渴望成为受教育的城市女人;取是执着受教育的城市女人的生活;行是供养水果给比丘的善良动机(kusala-cetana善思);业有乃是那个行的业力。

   在今世,那个女人是缅甸大都市里受教育的女人。她能以正见直接透视:前世供养水果的业力如何造成今世的果报(异熟)五蕴。能够如此辨识因果的能力称为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辨识因果的智慧)。

   再举一个稍微不同的实例。有一个男人辨识到在前世临死速行心的时刻,有四个业争着成熟:其中一个业是教授佛经;一个是讲说佛法;一个是禅修;最后一个是教导禅修。当他追查是哪一个造成今世的果报五蕴时,他发现那是禅修的业。进一步追查当时所修的法门时,他发现那时正在修行观禅,观察名色法的无常(anicca)、苦(dukkha)与无我(anatta)三相。接着他更进一步追查,见到在每次禅坐之前与之后他都发愿:来世要成为男人,出家作一位宣扬佛法的比丘。

   在这个例子里,无明是错知「男人、宣扬佛法的比丘」为实体;爱是渴望成为男人、宣扬佛法的比丘;取是执着男人、宣扬佛法的比丘之生活;行是修行观禅的行为;业有是该行为的业力。

   当你能如此辨识前一世…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帕奥禅师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