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 Dhammapada▪P6

  ..续本文上一页力。

  

  366·若比丘所得虽少,却不轻视自己所得的,诸天肯定会称赞这生活清净与不怠惰的人。

  

  367·不视名色为“我和我的”,及不为名色的坏灭感到忧悲者是真正的比丘。

  

  368·住于慈爱及勤修正法的比丘将会证悟寂静、无为与安乐的涅槃。

  

  369·诸比丘,汲掉这船(身)的水(邪念)。汲掉水后,船就能迅速地行驶。在断除贪欲与嗔恨后你将会证悟涅槃。

  

  370·断除五个(低层次的结)(11)、舍弃五个(高层次的结)(12)及培育五个(五根)(13)。已脱离五种执着(14)的比丘被称为“已渡过瀑流者”。

  

  (注11)五个低层次的结: sakkayaditthi“身见”、vicikkiccha“疑”、ilabbataparamasa“戒禁取见”、kamaraga“欲欲”与 byapada“嗔恨”。

  

  (注12)五个高层次的结: ruparaga“色欲”、 aruparaga“无色欲”、mana“慢”、uddhacca“掉举”及 avijja“无明”。

  

  (注13)五根是信、精进、念、定与慧。

  

  (注14)五种执着是贪、嗔、痴、慢与邪见。

  

  37l·修禅吧,比丘。莫放逸、莫让心沉迷于欲乐。莫失念与吞(热)铁丸;当你被狱火焚烧时,莫哀号“这真是苦”。

  

  372·无慧者无定,无定者亦无慧。具足定慧两者的人,真的已近涅槃。

  

  373·比丘去到僻静处(修禅),他的心是平静的,能清晰地知见正法,体验到凡夫所无之乐。

  

  374·每当观照五蕴的生灭时,他获得喜乐。对于智者来说,这即是朝向涅槃之道。

  

  375-376·对于有智慧的比丘,开始修行时应:防护感官、知足、遵守别解脱律仪(15)、亲近精进与生活清净的善友、友善及行为端正。然后,在(时常)充满喜悦之下,他将灭尽苦恼(生死轮回)。

  

  (注15)别解脱是比丘的根本戒。(他人怎能成为自己的依归?)自己的确是自己的依靠。因此,你应如马简看护良马般地看护自己。

  

  377·诸比丘,如娃斯迦树令其枯萎的花脱落一般,你们亦应舍弃贪欲与嗔恨。

  

  378·身语意皆平静、善于得定、及已舍弃世俗快乐的比丘是为“寂静者”。

  

  379·比丘,你应训诫自己、检讨自己、防护自己及保持正念,如此你将生活安乐。

  

  380·自己的确是自己的依归,

  

  381·常充满喜悦与勤修正法的比丘将证悟寂静、无为与安乐的涅槃。

  

  382·比丘虽然年轻,若勤修正法,亦会照耀这世间,如无云之月。

  

  第廿六:婆罗门品

  

  383·婆罗门(16),精进地断除渴爱之流,及舍弃欲欲。婆罗门,知见有为法的止息,以成为证悟无为涅槃的阿罗汉。

  

  (注16)在这一章里的婆罗门多数是指阿罗汉。

  

  384·当婆罗门善立了二法(即止禅与观禅),智者(婆罗门)得以灭除一切束缚。

  

  385·无此岸、无彼岸(17)、无怖畏及无烦恼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注17)在此,此岸是内六处,彼岸是外六处。

  

  386·独处修习禅定、无污垢、应作的皆办、无漏及已到达最高境界(阿罗汉果)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87·太阳日间照耀;月亮夜间明照;刹帝利以甲胄辉耀;婆罗门以禅定生辉;佛陀的光辉则昼夜不断地普照。

  

  388·由于舍弃了邪恶,他被称为婆罗门;由于行为清净,他被称为婆罗门;在灭除污垢之后,他被称为出家人。

  

  389·莫攻击婆罗门,婆罗门不应对攻击者发怒;攻击婆罗门是可耻的,对攻击者发怒却更为可耻。

  

  390·(无怨恨心)的婆罗门利益非小。当心不再执着喜乐,及已断除害人之心时,其苦恼才会止息。

  

  391·不造身语意恶业、及防护这三处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2·不论向谁听闻正等正觉者的教法,听者皆应礼敬说法者,如婆罗门礼敬圣火。

  

  393·并非由于发结、或种族、或阶级而令人成为婆罗门。只有证悟谛与法的人才是清净的,才是婆罗门。(注:谛是四圣谛;法是九出世间法。)

  

  394·愚痴的人,你戴发结有何用?你穿皮衣有何用?你只是外表清净而已,内里却满是整片欲林。

  

  395·身穿粪扫衣、清瘦筋脉显露、及独居林中修禅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6·我不会只是因为他从婆罗门族的母胎中出生即称他为婆罗门。若还未脱离烦恼,他只算是个低下的婆罗门。只有对无污垢与无执着的人,我才称他为婆罗门。

  

  397·他已断除一切束缚、无畏、无执着及已脱离诸烦恼,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8·他已断除(嗔恨之)缰、(贪欲之)皮带、(邪见之)绳、(愚痴之)锁、及已觉知真谛,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9·他能忍受辱駡、欧打与困缚而无嗔、忍辱之力有如整支军队的力量,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0·他无嗔有德、有戒行与离贪、制御诸根、此身为最后一身,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1·如水不黏荷花叶,或如在针端上的芥子,他不执着于欲乐,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2·他在此生得证灭苦(涅槃)已放下(五蕴)这负担、及已解脱诸烦恼,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3·他有甚深的智慧、能分辨道与非道、已证得最高境界(即阿罗汉果),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4·他不与在家人交往,也不与出家人相混,离贪少欲,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5·他已舍弃对一切强弱众生动用武力,自己不杀生,也不叫人杀生,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6·他对敌人亦不怨恨,对暴力者保持平和,无着于一切执着物,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7·如在针端上的芥子,他的贪、嗔、我慢与虚伪皆已脱落,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8·他言语柔和,说有益的实话,不以言语触怒任何人,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9·在这世上,无论东西是长或短,是大或小,是好或坏,他亦绝不会不与而取,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0·他不欲求今生或来世,已解脱贪欲与烦恼,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l·他没有贪欲,已觉悟四圣谛而断疑,已证悟不死的涅槃,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2·在这世上,他已超越了善恶两者,无忧无贪而清净,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3·如无云之月,他清净、澄洁与安详,完全灭尽了对生存之欲,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4·他已超越了危险的(贪欲)泥沼、艰难的(烦恼)路、生命之洋(生死轮回)、愚痴的黑暗及四道瀑流,而到达彼岸(涅槃),修习禅定,无贪无疑无着及心寂静,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5·在这世上,他已舍弃了欲乐,离家而成为比丘,已断除了欲欲与生存(即:有),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6·在这世上,他已舍弃了贪欲,离家而成为比丘,已断除了欲欲与生存(即:有),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7·他已舍弃了对人生(欲乐)的执着,已经克服了对天界(欲乐)的执着,及完全脱离了一切执着,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8·他已舍弃了享受欲乐,以及舍弃了不乐于独处,证得平静及无烦恼,已征服世界(即五蕴)及勤勇,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9·他遍知一切众生的死与生、不执着、善逝及觉证四圣谛,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0·诸天、干达婆或人都不知他(死后)的去处。他已灭尽了烦恼,是阿罗汉,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1·他不执着于过去、未来与现在的五蕴,已解脱烦恼与执着,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2·他如牛王般无畏、圣洁、勇猛,是增上戒定慧的寻求者,是战胜(三魔王)的胜利者,无欲无烦恼、觉证四圣谛,我称此人为婆罗门。(注:三个魔王是 kilesamara“烦恼魔”、 maranamara“死魔”、与 devaputtamara“天子魔”。)

  

  423·他能知过去世,能看到天界与恶道,已到了最后一生,通过道智成为阿罗汉,已圆满地成就了一切,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法句经》完毕。

  

  

  

  

《法句经 Dhammapada》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说譬喻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