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P6

  ..续本文上一页民没有收成)。

  原文:长老莎伽陀。游行支提国。渐到跋陀罗波提。过是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乞食时。闻此邑有恶龙。名庵婆罗提陀。匈暴恶害。人民鸟兽不得到其住处。秋谷熟时破灭诸谷。闻已乞食至到庵婆罗提陀龙住处泉边树下。敷坐具大坐。

  现代汉语译文:长老莎伽陀,云游来到支提国,渐渐来到贤主城,过夜以后,早上穿好衣服托钵进入村中乞食,乞食的时候,听说这个村里有恶龙,叫做庵婆罗提陀,凶横霸道为害一方,村民和鸟兽都不能靠近他的住处,秋天稻谷成熟时节破毁谷物。(长老)听说之后,乞食到庵婆罗提陀龙住的地方,在泉水边上展开坐具开始打坐。

  原文:龙闻衣气即发嗔恚。从身出烟。长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烟。龙倍嗔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复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龙复雨雹。莎伽陀即变雨雹作释俱[麸-夫+并]髓饼波波罗[麸-夫+并]。龙复放霹雳。莎伽陀变作种种欢喜丸[麸-夫+并]。龙复雨弓箭刀槊。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牟陀花。时龙复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花璎珞瞻卜花璎珞婆师花璎珞阿提目多伽花璎珞。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如是现德已。不能胜故。即失威力光明。(注十六)

  现代汉语译文:龙闻到(长老)衣服的气味就变得愤怒,从身体发出烟。长老莎伽陀于是进入正定,用神通力身体发出烟雾;龙更加地嗔怒了,从身上出火,莎伽陀又进入火光三昧,身体也出火;龙又降下冰雹,莎伽陀把冰雹变成了双层饼,馅饼,波波罗饼;龙又放出霹雳,莎伽陀把霹雳变成了种种欢喜丸饼;龙又降下弓箭、刀、长杆矛,莎伽陀把它们变成了青莲花,红莲花,地喜花;那时龙又如雨一般地降下了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把(这些毒虫)变成了青莲花饰,金色花饰,素馨花饰,龙舐华饰。像这样,龙把全部的势力都使出来对付莎伽陀,如上一一施展过后,(始终)不能胜过长老,就失去了威力和(神通)光明。

  原文:长老莎伽陀。知龙力势已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两眼出已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

  现代汉语译文:长老莎伽陀知道龙的威势和力量已经消耗完了,不能再动,就变作一个细小的身体,从龙的两个耳朵进去,从它双眼出来,从双眼出来后再从鼻子进去,从嘴巴里出来,(这样)在龙头上旋绕往来而不伤到龙的身体。

  原文:尔时龙见如是事。心即大惊。怖畏毛竖。合掌向长老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归依佛。龙言。我从今归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

  现代汉语译文:那时,龙看到(居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心即大惊,害怕得毛发直立,合掌对长老莎伽陀说:“我归依您。”莎伽陀回答:“不要归依我,应该归依我师归依佛。”龙说:“我从今起归依三宝,(您)证知我,尽我一世身命作佛弟子优婆塞。”

  原文: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匈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所。秋谷熟时不复伤破。如是名声流布诸国。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折伏令善。诸人及鸟兽得到龙宫。秋谷熟时不复破伤。

  现代汉语译文:这条龙受了三归依,成为佛弟子以后,就不再做像以前那样凶恶的事情,人们和鸟兽都可以到他的地方去,秋天稻谷成熟的时候,它也不再搞破坏了。这样的名声流布传扬到各个国家:长老莎伽陀,能降伏恶龙令他向善,人们和鸟兽都可以出入龙宫,秋天稻谷成熟的时候,龙不再去破坏损伤。

  原 文:因长老伽莎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请之。

  现代汉语译文:因为长老莎伽陀的名声广为流传,(长老所到之处)大家都准备食物传请(长老)接受供养。

  原文: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长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为办名酥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门啖是名酥乳糜。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是莎伽陀不看饮。饮已为说法便去。

  现代汉语译文:这其中有一个贫穷的女人,以信心恭敬邀请长老去她家里应供。莎伽陀默然接受了邀请。这个女人于是为此而做酥油乳糜。(长老)接受(供养)吃了(食物)。女人想到:“这位出家人吃了这些酥油乳糜,可能会因此而发寒(需要有酒来暖和一下)”于是就取出跟水一样无色透明的酒拿给莎伽陀,长老没看就喝了,喝完之后为女人说法,然后就离开了。

  原文:过向寺中。尔时间酒势便发。近寺门边倒地。僧伽梨衣等漉水囊钵杖油囊草屣针筒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

  现代汉语译文:(长老)回寺的路上,那时候酒力就发作了,诳拷旅诺牡胤

  (长老)倒在了地上。大衣等僧服、滤水囊、钵、禅杖、油囊、草鞋、针筒各自(散落)在一边,身体(躺在地上)另一边,沉醉无知觉。

  原文:尔时佛与阿难游行到是处。佛见是比丘。知而故问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莎伽陀。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座床办水集僧。阿难受教。即敷座床办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办水集僧。

  现代汉语译文:这时候佛和阿难游访到这里,佛看到这位比丘,虽然知道(还是)故意问阿难:“这人是谁啊?”(阿难)回答说:“世尊,这是长老莎伽陀”。佛就对阿难说:“在这个地方,为我安置床坐,准备水,召集僧众”。阿难听从世尊嘱咐,就安置床坐,准备了水,召集好僧众,然后去向佛回秉说:“世尊,我已经安置了床坐,准备好水,召集好了僧众。”

  原文:佛自知时。佛即洗足坐。问诸比丘。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匈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象马牛羊驴骡驝驼。无能到者。乃至诸鸟无敢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诸人及鸟兽。得到泉上。

  现代汉语译文:佛自然知道这正是时机(教导僧众制酒戒)。佛就洗好脚坐下。问比丘们说:“曾经听说有龙叫做庵婆罗提陀,凶横霸道为害,起先没有人可以到达他的住处,象、马、牛、羊、驴、骡、骆驼(也)没有能接近的,甚至鸟也不可以飞过(他地盘)上空,秋天稻谷成熟时节,它就破毁谷物。善男子莎伽陀,能够(使龙)折服向善,如今,人们和鸟兽都可以到(龙住处)的泉水那儿去。”

  原文:是时众中。有见者言。见。世尊。闻者言。闻。世尊。佛语比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答言。不能世尊。

  现代汉语译文:这时候大众中,有见(过此事的都)回答说:“世尊,(我)看到过”,听说过这件事的人都说:“世尊,(我)听说过。”佛对比丘们说:“那么你们怎么想呢?这位善男子莎伽陀,他现在能折伏蛤蟆么?”大家回答说:“不能,世尊。”

  原文: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现代汉语译文:佛说:“圣人喝酒尚且有这样的过失,何况世俗凡夫,这样会犯下罪过。如果犯了这些罪过,都是由于喝酒的缘故。从今天起,如果有人自称“我是佛弟子”的,都不许喝酒,哪怕是小草尖(上所沾)的一滴,也不许喝。”

  原文:佛种种呵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茎叶花果。用种种子。诸果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

  现代汉语译文:佛种种呵斥责备饮酒的过失之后,告诉比丘们:优婆塞不许饮的酒有两种:粮食酒和植物酒。植物酒:(是指)若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酿酒),用各种(植物)种子,(以及)果实与草本植物混和酿酒,(具有)酒的色泽、酒的香气、酒的味道,喝了能使人醉的,这叫做酒。

  原文: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酢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啖曲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啖酒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随咽咽犯。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品尝吞咽,也算是喝(酒),犯罪。如果喝粮食酒,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喝酸酒,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喝甜酒,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吃酒曲也能醉的人,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喝烧酒,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是喝酒渣,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

  原 文:若饮似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不犯。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是喝(具有)类似酒的色泽、酒的香气、酒的味道,喝了能使人醉的(饮料),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只是具有酒的色泽,没有酒的香气、酒的味道,不能醉人的,以及其它饮料,(喝了)都不犯戒律。

  注解:

  注一:此处依《中华大藏经》中版本,《乾隆大藏经》中“闻如是”一句前面尚有“杀戒第一”四个字。

  注二:【可得愿】 谓修福,可得人天中生;修戒定慧,可得阿罗汉乃至佛果;是名可得愿。(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摘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注三:不可悔罪:不能按作法忏可以忏除的罪。

  注四:此段第一句“自作者。”是依《乾隆大藏经》中版本,《中华大藏经》中为“自者”。

  注五:矟:shuò <名>古兵器名,即长矛。也作“槊”。

  叚:并非经中原字,原字是“叚”去掉右半部分加上“殳”。(原字可能是“段”的异体,意为段或者块)

  注六:核杀:古有“杏核杀狗”之说,语出东汉桓谭《新论启寤第七》:“余与刘子骏言养性无益,其兄子伯玉曰:「天生杀人药,必有生人药也。」余曰:「钩吻不与人相宜,故食则死,非为杀人生也。譬若巴豆毒鱼,礜石贼鼠,桂害獭,杏核杀狗,天非故为作也。」”钩吻是指钩吻草,又名断肠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人误食其叶者死,而羊食其大肥。”猪羊鸡等吃少量钩吻草反而促进生长(当然太多了也受其害),而人食茎叶10克或根2-8克就可能引起中毒,被认为是对人最毒的植物之一。礜石,字典上说:“矿物,是制砷和亚砷酸的原料,煅成末可用来毒老鼠。”桓文中所举几种事实表明,一些对其它有情来说基本无毒或微毒的草木金石,对某些众生来说却是致命的。从此推断,核杀应指的是利用针对性的草木金石毒杀有情。

  弶杀:弶,音降,意为捕捉老鼠鸟雀等的工具。

  另外,此段中“核杀。弶杀。作阱杀。触杀。”是依《大正藏》、《中华大藏经》中的版本,《乾隆大藏经》中为“核杀。(木+强)杀。作阱杀。拨杀。”

  注七:此段中“若是人因是死者。”是依《乾隆大藏经》中版本,《中华大藏经》中为“若是因是死者。”

  注八:【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畜生】又作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三恶道之一。指鸟兽虫鱼等一切动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养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新译称之为傍生,乃取其形不如人之直,傍横且傍行之义。傍生是无智闇钝且其本处在大海中,后转而遍于人、天及地狱等。瑜伽师地论卷四(大三○·二九七中):“傍生趣更相残害,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由此因缘受种种苦。以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人、天为资生具,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苦恼。”

  摘自【佛学大词典】

  注九:【歌罗逻】或羯逻蓝,此云凝滑,又云杂秽,状如凝酥。胎中五位,此初七日。……

  摘自【《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着】

  注十:【善法】(术语)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注十一:城堑:壕沟,护城河。

  注十二: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偷盗五钱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盗五钱以上,亦成重罪不可悔。五钱究有多少价值,殊难衡定,唯据明末读体大师考核,相当于三分一厘二毫银子;又据蕅益大师研究,则为八分银子。 ——摘自圣严法师着《戒律学纲要》

  注十三:五宝之种类,经轨所说不一。……

  十诵律卷六十一则举金、银、摩尼珠、玻璃、毗琉璃等。……

  又十诵律卷六十一相对五宝,举出赤铜、铁俞石、水晶、铅锡、白镴等,称为五似宝。

  摘自【佛学大词典】

  另见五宝:即五金。所谓金银铜铁锡也。似者像也。以金银等作诸器具。名为似宝。

  若未成器诸金银等名为生宝。故云生像金银宝物。谓一者生金银宝物。二者像金银宝物也。

  摘自:蕅益大师“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注十四:欲想欲觉:于欲境界安立名言名为欲想。于欲境界忽起寻求名为欲觉。

  摘自:蕅益大师“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注十五:【生身】(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证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

  【戒身】(术语)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法立为佛陀三身中之法身。因戒为法身之一分,故云戒身。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伊罗龙王:见【伊罗钵多罗龙王】龙王之一。相传此龙王身跨波罗奈国及呾叉始罗国。其前世尝为比丘,居伊罗树林中,因犯“损伊罗树叶、午后乞食”二罪,故转生为龙身。其七头上生伊罗树,常因脓血交流、蛆虫嚼食而痛苦不堪。时佛在波罗奈城教化此龙,言当弥勒佛出世,彼始得除龙身。并以此警诫比丘勿行暴恶。……

  摘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注十六:【欢喜丸】(饮食)又曰欢喜团。饼名。梵语曰摩呼荼迦。涅槃经三十九曰:“酥面蜜姜胡椒荜[卄/爰-(妥-女)]]蒲萄胡桃石榴桵子,如是和合,名欢喜丸。”大日经疏七曰:“欢喜丸,应以苏煮诸饼,糅以众味及三种辛药等,令种种庄严。”……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