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育、随着生命活动的展开而逐渐孕育出来的,它们也落实到深层心识中,化为心理上的潜在力量,——
现在,深层心识也把种种心理上的潜在力量领会为是自己生命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对它产生感受。以上说的是欲念世界中拥有潜能的深层心识之一般状况,在没有欲念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里,此种潜能心识仍然包含上面两个方面的内容,到了既无欲念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里,潜能心识在内容、对象上就有了一些变化 。
广慧!深层心识也可以叫做「执持识」 ,为什么把它叫做「执持识」呢
因为它始终追逐着身体的一切活动,身体在哪儿,它也就在哪儿,它把身体中的感觉器官和肉体统摄为一个整体,从而才能使生命的一切活动表现为某一个生命的活动。深层心识也可以叫做「藏识」,为什么把它称作「藏识」呢
因为它把身体活动统摄着,对身体的一切活动都能产生感受,就好像身体是藏在它的框架中似的,同时它又像是隐藏在身体中似的,它与身体同安共危。深层心识也可以叫做「心」,「心」是什么意思呢
心是集聚、生起的意思,就是说,由于这个心识,就能把视觉可及的颜色、听觉可及的声音、嗅觉可及的香气、味觉可及的味道以及触觉可及的细滑冷暖等一切事物都贮藏起来、收集起来,使它们在精神结构里稳定地积淀下来,而一旦条件成熟的时候,这些积集在深层心识里的事物又会滋生出来、显现出来,而这也就是表层心识活动的发生过程。
广慧!让我们对表层心识活动的发生过程作一个更仔细的观察。以执持身体的心识作为依靠之处,这个生命活动的统摄者就会使表层心识的现实活动成为可能。具体地说,表层心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种心识。六种表层心识发生现实作用的情况是这样的:以眼睛这一视觉器官和视觉可及之颜色、物体作为条件,就会产生出眼识——视觉活动来,随着视觉活动的展开,在同一时刻、面对共同的感知对象,就会有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的意识产生出来。同样道理,以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听觉可及之声音、嗅觉可及之香气、味觉可及之味道、触觉可及之细滑冷暖等作为条件,就会产生出耳识——听觉活动,鼻识——嗅觉活动,舌识——味觉活动,身识——触觉活动,同以上感觉活动一起,伴随着诸种感觉活动,在同一时刻、面对同一感知对象,就有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的意识活动产生出来。
广慧!如果感知活动发生时,只有视觉功能的展开,那么此时就只有一个能分析、整理、判断的意识与这个视觉功能一起展开,如果感知活动发生的时候,不仅仅只有视觉的展开,而且其它诸种感觉活动也同时展开着,那么此时仍然只有一个能分析、整理、判断的意识与诸种感觉活动同时展开。
广慧!生命现象中精神活动的这种展开是比较难理解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奸像是一片巨大的水流,在此湍急的流水中,如果有引发一个浪花的外部条件存在,那么就会有一个浪花从平整的水体中飞溅而出,如果有引发两个浪花乃至多个浪花的条件存在着,那么就会有两个浪花乃至多个浪花从水体中飞溅出来,可是,不管浪花是多是少,也不管每一个浪花是生起还是消失,那整个一片巨大的水流始终延续着,作为一个整体,它稳定地存在着,绝不会有间断,也绝不会有终结。再比方说,这就好像有一个擦得很干净的镜面,如果有产生一个影像的条件存在,此时镜面上就会呈现出一个影像来,如果有产生两个乃至多个影像的条件存在着,那么镜面上就会呈现出两个乃至多个影像,这绝不是说镜面直接变成了影像,不管镜面上的影像是产生还是消失,镜面本身则既无产生、又无消失可言。
广慧!你应当知道,统摄生命一切活动的深层心识就像是那湍急的水流,也像是能映现万像的镜面,它是生命现象一切展开活动的依据,它的存在乃使其它显在心识表层的现实活动成为可能。当使视觉活动发生现实作用的内外条件成熟时,这时就会依据深层心识引发出视觉活动来,当使五种感觉功能发生现实作用的内外条件成熟时,就会有五种感觉活动同时展开出来!
广慧!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菩萨们根据因果作用的道理来观察心灵世界的结构,他已认识到,精神活动的一切展开都被深层心识统摄着,由于深层心识的统摄功能,一切表层心识的现实运作才有了可能,到此地步,可以说菩萨对精神活动的结构已经极其透彻的理解,然而,那些与真理相应的觉者们,并不承认到此地步就可以把他叫做彻底理解了精神奥秘的修行人。
广慧!如果那些菩萨在修行生活里,确确实实地再也不执着于深层心识的统摄作用,不执着于那个统摄心识的存在,不执着于藏识的作用,也不执着于藏识的存在,不执着于深层心识引发表层心识的作用,也不执着于这个心识活动展开的依据者之存在,也不执着于深层心识贮藏生命活动潜能的作用,不执着于视觉的作用,也不执着于视觉功能的存在,不执着于听觉的作用,也不执着于听觉功能的存在,不执着于嗅觉作用,也不执着于嗅觉功能的存在,不执着于味觉的作用,也不执着于味觉功能的存在,不执着于触觉的作用,也不执着于触觉功能的存在,不执着于意识的作用,也不执着于意识功能的存在,到此地步,修行人就已经彻底认识了真理。那与真理相应的觉者,根据菩萨在修学上的这种进步,就说他们已经透彻领会了精神世界的奥秘,我就是根据这一点才成立一类菩萨,说这类菩萨已经完全洞彻了心灵世界的奥妙。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中的道理用极为简略的语言概括起来,以便于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个偈颂。他说:
那统摄生命活动的深层心识幽微难覩,它贮存着生命活动的一切潜能,它自身虽然变动不居,却又持续稳定,维持着生命现象的同一,就像那湍急的水流,虽然浪花四溅,但却从无间断。对于一般众生,我不敢把精神结构中的这一层次直接揭示出来,因为他们将会执着于深层心识的存在,把它看成生命内部的自我和主宰。
当时德本大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透彻了解、领会了存在样态的菩萨。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透彻认识了存在样态呢
您根据什么成立这样一类菩萨,说他们「已经透彻认识存在样态」了呢
佛陀告诉德本菩萨说:德本!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你今天能提出这样深奥的问题来,我知道,你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让他们得到安乐,才提出这个问题来。你同情那无穷无尽的世界上无量无数的苦难众生,你想救济他们,想用真理使他们得到真实的安乐,所以你才提出「存在样态」这个极有意义的问题来了。一个修行人如果认识了有关存在样态的教法道理,又能根据这一道理悉心体会,勤勉修学,他最终就必然能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所谓存在的一切样态,归纳起来不外三种,哪三种呢
其一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其二是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其三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什么叫做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呢
我们所谓的一切存在现象,这都是假借语言名称成立的,我们用语言指谓一个事物自体,说一个事物是什么,我们又用语言指谓事物的特性,说一个事物怎样怎样等;这样做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方便,但是一般人并不了解语言的这种特性,在语言名称称谓的一切事物上,用意识虚构出实体来,这就是存在的第一种样态。
什么叫做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呢
这是说一切存在现象、一切生命现象都依据因缘条件而产生、变化和发展,这样,如果有了甲事物,那么也就有了乙事物,如果甲事物产生出来,乙事物也就随之而产生了;就生命具体的流转过程来说,以愚昧无知作为条件,就引发出生命行为来,由生命行为,就引发出贮藏生命行为的心识,如此辗转下去,最后就会招致痛苦烦恼的现实生命,这种因缘流转的生命样态就是存在的第二种样态。
什么叫做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呢
这就是指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对于存在的真实本性,菩萨们用勤勉不懈的意志力推促着自己去反复研究之、反复体会之,最后菩萨达到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他才使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完完全全地显示出来,使最圆满的存在状态显示出来,这个最圆满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
善男子!让我们通过一些比方使存在的这三种样态之间的关系清晰地显露出来。一个眼睛有毛病的人,因为视觉官能上的毛病,他看见的视觉图像往往与正常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可是他并不明白他的视觉图像之所以和其它人不同,问题全出在他病变的视觉器官上,他坚持自己看到的图像一定是正确的,而他人的视觉图像则一定有问题,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其过错正与此相同:一个眼睛有毛病的人,他的病变眼睛所造成的一些视觉幻像,例如在细毛发上看见周围有一个轮圈,把蜜蜂苍蝇看成巨胜,或者看到青黄红白诸种缤纷的色彩,等等,这些视觉幻像同他的病变器官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东西,你应当知道,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情形正与此相同。一个视觉功能正常的人,只要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对象本身的面貌,他的眼睛没有挠乱、没有改变对象的面貌,没有在对象身上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你应当知道,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其情形也正与此相同。
善男子!我们再打一个比方来说明三种存在样态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洁净的颇胝迦宝,其本身是没有确定颜色的,如果它与青色染在一起,它就变成了青色,看上去就像帝释的青如意珠一样,一些人不明就里,就对别人说:这就是帝释的青如意珠,旁人不知道内情,也就给他弄胡涂了,就把颇胝迦宝当成了如意珠…
《解深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