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经)▪P8

  ..续本文上一页反而接受其它的外道邪说。如是的颠倒之见,相续不绝,成为生死无常轮回的根本动力,这就像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却一味胡冲乱闯。不信受佛教经法,心便没有远虑,一心追求于现世之乐;痴迷于瞠恚忿怒而不自觉,贪吝财物女色而以为欣然。肆无忌惮,没有终了之时,真正悲哀,实在可怜!上辈愚痴,不知佛道,不懂道德,不对后辈进行教导,世代恶业相袭,痴顽无知,世世作恶受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世间之人,对生死轮回于六道,前生积善,下世得善,前生积恶,下世得恶的规律,不能相信奉受,以为并没有因果报应。更有甚者,看到别人死了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殊不知生死之事迟早必然要落到自己头上。父子、兄弟、夫妇等亲属死别之时,相互哭泣。相爱的人生离死别,一次次地恋顾难分,恩爱转化为忧苦,如结绳自相束缚,哪里还有解脱的时候

  思想生前的恩恩爱爱,考虑亲善友谊,无不是情欲所支配。不能深思熟虑而专心精勤地修行佛道,人生苦短,年寿一期,转瞬即尽,衰老来临,则一筹莫展,徒感无可奈何!

  

   “世间对佛法不理解而迷惑的人多,醒悟得道的人少,各人心怀残伤他人的心念,恶气冥冥昏暗,如是造恶之人由妄心兴起各种事端,违背天命,不顾人意,恣意作恶,恶贯满盈,顿时之间便会夺去阳寿,下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恶道,永无出头之期。

  

     “你们应当深思熟虑,远远脱离各种恶业,选择善事,勤苦地修行之。富贵荣华不可能长久保持,到时候都将离你而去。富贵荣华其实也都是“苦”,没有什么可称为“乐”的。你们应当勤奋精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则智慧明了通达,功德最大。千万不要随心所欲,亏负于经教戒行,落在他人之后。”

  

  (三十四)心得开明

   弥勒菩萨于是说:“佛说了教人修善的法义,非常深刻非常善妙。我等会众都蒙佛慈悲之恩,得闻要津,以解脱于生死忧苦。佛为法王,超过诸天圣人而为至尊,佛所说之法如同光明,澈照十方,洞达无穷。佛是所有有缘众生的导师。现在得以在这里见到佛并听闻说法,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听闻到有关无量寿佛的声音,大家没有一个不欢欣鼓舞的,我们的心因此得以澈悟而明了真谛。”

  

   释迦牟尼佛告诲弥勒: “恭敬于佛的人,他是有大善之人,应当实实际际地念佛,截断狐疑猜忌,拔除各种爱欲,杜绝各种恶意恶念的源头,虽然奔走于三界世间秽土,却无所牵挂,无所障碍,向众生开示讲演佛法正道,度化还未得度化的有情众生。你们应当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从无比久远以来,反复辗转、轮回于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五道,沉沦生死,忧苦不绝。涎生之时有“生苦”之痛,寿终之时有“死苦”之痛,身体臭恶而不清净,没有什么可称为“快乐”的。应自下决心,断绝恶因,洗濯心中的污垢,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表里如一,诚实无欺。

  

   “洗除了污垢而表里如一的人,能够自行度脱,由自度转而拯救济度他人。一心求取住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大愿,称名念佛,:积累善本。虽一生一世精进修行十分勤苦,但这一生之苦,较之一个人的生生世世,只犹如片刻之间。此生之勤苦,使后世得以往生无量寿国,享受无穷无尽的快乐,拔除生死根本恶因,远离苦病烦恼之患,寿命长达千万时劫,自在神通而诸事随心所欲。”

  

   释迦牟尼佛复喻众生:“你们应各自精进专修,把往生净土的愿望切实地变为行动。不要疑惑,不要中途反悔,以免错过时机,造成错误罪衍,以至往生时到了西方极乐净土的边地之国,在怀疑佛智的众生聚集的七宝狱中,于五百年的时间内,不得见佛、法、僧三宝,不得闻诸经佛法,受诸不幸处罚。”

  

   弥勒菩萨领受佛旨,乃向佛言:“今天我们承受了佛明白完备的教诲,我等当专一修行,精进学习,按佛的教导诚心奉行,不敢生出半点疑惑。”

  

  (三十五)浊世恶苦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说: “你等能于此浊世之中正心诚意,不为种种恶业,堪可称为“大德”。为什么这样说呢

  十方诸佛世界善多恶少,容易接受开导教化,唯有此五恶世间,“苦”最大最多。我现今在此作佛,教化群生,欲使他们舍掉“五恶”,去脱“五痛”,离开“五烧”,降伏化除他们的痴迷之心,让他们守持“五善”,使他们获得福德。这“五”是什么呢

  其一者,世间的诸众生类,想作种种恶事,强者降伏弱者,强者身后又有更强者降伏他,辗转相制,残害伤杀,大的吞食小的,吞食者又被更大的所吞。以暴凌善,以强欺弱,完全不懂得相互为善。因为众生的如此作恶而其来生受到的果报和惩罚。所以,这世间有贫穷、有乞丐,有的无父母,有的无儿女,有的聋,有的瞎,有的哑,有的痴呆,有的恶毒,有的残废,有的疯狂,这都是因为前世不通道,不积德,不为善,所受的“殃罚”。世间也有人尊贵,有人豪富,有人贤明,有人受众尊敬,有人智勇双全,有人才能精深博大。这都是由于前世慈悲孝顺等等修善积德所得的善报。现实世间有此可见的果报之事,更有寿终之后下到冥界后不可见的果报之事,在冥界转生投胎又受色身,改变了原来的形象,变猪变狗,在五道中沦陷于更低的位置。因此,便有地狱、禽兽、,飞蝇、爬虫之类。这就犹如以世间法律治罪犯,有的关在牢狱之中,有的受到极刑痛苦。精灵魂魄与其人前生的罪报相随相从,不管所得到的生命或长或短,冤家债主相追随共生一处,一定要将前世怨仇一一清算,以期报偿。所犯罪行若没有结清,便不能够分开,如此辗转往复于其恶道中,很多时劫也难得出离,绝少有机会获得解脱,其痛苦难以言说。天地之间,因果相因,报应不爽,必应有如此状。有时虽不实时报应,但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时候一至,无不兑现。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依法规轨则,奢侈淫乐,骄横放纵,放情纵欲。居上位的官员贪赃枉法,误国殃民,在位而不能正已之身,诬陷使人冤枉,更陷害忠良,阿谀诽谤,心口不一,投机取巧,诡诈虚伪。还不只是居上位的官员如此,这世间无论尊贵的王公贵族,卑残的奴仆马弁,族中的亲眷家属,外界的平民百姓,都是互相欺诳,瞠恚愚痴。人们都想自己占便宜,损他人而利己。为了贪婪攫取,占有更多的利益,不惜以利相侵,互相算汁谋害,由此结下忿恼,由结忿恼又升格为仇恨,甚至家破人亡,不顾前因后果的报应法则。富有者,悭吝贪惜,不肯施舍与人。爱欲顽固,贪心深重,终生身心劳苦,就这样一直到死。到了死时,财物又带不走,没有一样能拿到阴间。善恶祸福平生之业,却追随其人灵魂而到往生处,或者三善道,或者三恶道,总之,决不会放弃此人。

  

   “再有,或有见人之善,不是想着如何去学习他,敬慕他,而是憎恶诽谤他,胸中常怀侵夺之心,希望损人利己,将他人之财物供自己取用,挥霍完了,又重去盗取。当然逃不出神明的眼界,终将其人打入恶道,自然有三途恶道的无量苦恼等着他,其人辗转于三恶道中,旷劫长时也难以得出,其痛苦不堪言说。

  

   “其三者,世间人众,由于相互之间的业因导果而出生于世,寿命能有多长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狠毒之心,常沉溺于淫欲放荡,烦懑填塞胸中,淫邪放荡流露于外表,所作之事不但耗费损失家中产业,更因这些事情不合法度甚而至于违犯法律招来恶报。应当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的,他们不愿去追求去奋斗。又有的人拉帮结伙,兴起争战,互相攻伐,侵掠杀戮,武力胁迫,公然抢夺。将以此种种兽行抢夺来的财物拿去取悦于妻妾强人,纵情于声色,不知疲倦地寻欢作乐。世间人众对此憎恶讨厌,为此使之遭受灾祸和无边痛苦。这些作恶之人,虽现人形,却显鬼魅的恶毒。那明察人世的神明白会给他们记上这笔帐,以他们自己此生作恶之因,将其在来世转生之时变为饿鬼畜生,堕入三恶道,受到那无边无量无穷无尽的苦痛折磨,其人辗转于三恶道之中,很多时劫也不能出来,其痛苦难以言说。

  

   “其四者,世间的人民不挂念着修善的事,却拨弄是非,言辞粗鄙,假话大话,阿谀逢迎,憎恨嫉妒善人的才德,败坏贤明之人的名声;不孝敬顺遂父母,不尊重而慢待老师,朋友间不守信誉,难得以诚相待;骄傲自大,炫耀自己有道行,横行霸道,仗势欺人,想让大众对己产生敬畏;不知羞惭,不自戒慎,不听劝慰,不服教化,其心常怀自大傲慢,仅依靠其前生前世所积累的那点福德的佑护,才末马上受难;于今生今世作恶多端,前世辛勤修得的福德终归消耗殆尽。其人终了之时,他所作的各种恶业拥着他的魂魄去到冥世,他的恶名和所作的恶业,都登记在神明的档案里,其人被自身生前所作之灾恶罪过所牵引,没有办法得以脱身,只好跟着前去,进入到狱火汤镬之中,身心被摧毁破碎,精神肉体痛苦不堪。到了这个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其五者,世间的人民不思努力,留连于松懈懒惰,不肯作善举好事,也不肯修身养性,不能敬业乐群。父母教诲儿女,儿女违背忤逆,就好像是冤家对头。有这样的儿女还不如没有。如此儿女,辜负父母养育之恩,违背孝敬长辈的世间礼仪,对父母的恩德全无一点报答之情。有的人放荡自纵,游乐散漫,好酒贪杯,嗜爱美味,无知无识,专横跋扈,心无远见,冥行妄作,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仁义礼貌.对其规劝告诫也没有用。有的人对父母姊妹;亲戚眷属的生活困难全然不顾,不考虑父母之恩,不考虑老师朋友情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三业之中一无是处,无善可言。不信仰诸佛的经言法教,不相信生死因果,善恶有报。欲想杀害阿罗汉,离间僧众使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善生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