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业经▪P34

  ..续本文上一页哪里?”“我已转生三十三天(Tavatinsa)。”“那您以何善业转生三十三天(Tavatinsa)?”“是因为我在人间皈依了佛陀,受居士戒在佛前闻法的善根,使我转生三十三天(Tavatinsa),希望你不要悲伤,我现在很安乐,你好好皈依三宝,将对你以后有极大的利益。”听到先父如是教导,也解除了他心中的烦恼。随后,他就去世尊前恭敬顶礼,世尊为他传了应机的法要,他摧毁了萨迦耶见,获得了预流果位。得果后,他再三祈求:欲在如来教法下出家,受比丘戒。如来开许了。并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之方便言词使他立刻纳受了比丘戒体。尔后,他勇猛精进,灭尽了三有诸烦恼证得了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婆罗门之子初于佛无信心,但后来依其先父之教导才对世尊生起信心随佛出家证得罗汉果?唯愿演说前后因缘。”世尊告曰:“不仅是今生婆罗门儿子依其先父的开导对佛生信出家,往昔也是如此。早在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婆罗门的儿子对世间的十八明、八观察无所不通晓。而这位婆罗门对迦叶佛具足极大信心,在佛前皈依受戒。死后转升到天界。儿子见亡故的父亲悲痛欲绝,每日哭喊。其父见此便显现其前开导说:“你不必如此痛苦,我因于迦叶佛前皈依受戒,死后已转生天界,你也应该皈依迦叶佛,将对你以后有利。”儿子听了,就去迦叶佛前皈依出家。在临终时他发愿:“我在迦叶佛教法下一生出家没有得到什么境界,愿我在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得证罗汉果位。”以他当时的愿力成熟故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当时的父子即现在的父子,当时的儿子也是依靠其先父的开导而出家的,今生也是依靠其先父的开导及前世愿力的和合,得以出家证罗汉果的。其前后因缘如是也。”

   (45) 果嘎勒嘎比丘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一时,佛在王舍城(Rajagadha),果嘎勒嘎比丘(提婆达多的眷属之一)住在萨呷玛山,此山环境幽美,鸟语花香,十分僻静。附近的施主与婆罗门对果嘎勒嘎比丘十分恭敬,经常对他供衣物药食等。当时,舍利子和目犍连一同游方。(师言:舍利子和目犍连生生世世关系甚密,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也是一对密切的道友,圆寂时也在一起,平时都是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到萨嘎玛山,他们住在一个寂静(Santi)的山林中。果嘎勒嘎比丘听说他们二位尊者(Thera)到了这个地方,就前往顶礼迎请二位尊者光临他的住处,并许诺:将供养二尊者一切资具。但二尊者因那里人多不易修习,想到附近一个寂静的地方安住,就婉言谢绝了果嘎勒嘎比丘的善意。当时,他也遵从了二位尊者的意见,并说:“无论如何二位能在我们附近森林中修习,我本人非常随喜,二位能在这里住多久,我们可以供养多久。”二位尊者就答应住下来,只对果嘎勒嘎提出一个要求:“请不要告诉任何一个人我们在这里,一旦有许多人来来往往的话,那我们会不辞而别的。”果嘎勒嘎比丘也答应了。这样一来,二位尊者就安住下来了。在很长时间里,果嘎勒嘎比丘也一直供养着二位。一晃多年过去了,二位尊者一直相安无事,没有任何违缘。

   当时,果嘎勒果身边有一个对他很好的大施主,家里生了一个孩子,孩子稍大,便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信心,跑到果嘎勒嘎那里皈依授一些戒,并请求出家。当时,果嘎勒嘎问他:“你有没有通过父母同意?”“没有。”“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必须通过父母同意,你先回去征求父母的意见,若他们不同意,我可是不敢摄受你的。”果嘎勒果十分明白的告诉这个孩子。他回去请求父母:“我愿在如来教法下出家,请父母同意。”他的父母根本不同意,对他说:“除非我们死了,那是不得不离开你,如果我们在世一天,你别想离开我们。”他只好顺从父母,暂时不出家。

   果嘎勒嘎比丘对二位尊者供养了多年,大施主的儿子都长大成人了。一次,果嘎勒嘎比丘准备出游,临行前,他把弟众全交给了舍利子和目犍连二位尊者说:“二位,我准备出游,请您们为我的弟众传授一些教言,好好地调化他们。”交咐完毕,他便出门了。二位尊者就观察他弟子们的根基,觉得堪为法器,并跟二位很有法缘,观察后,二位就显示神变,给他们传授了一些相应的法,他们都勇猛精进,全部获证了阿罗汉果位。这时,那位大施主的儿子恳求父母同意后,便来到经堂准备出家。比丘们得知他想出家就告诉他:“果嘎勒嘎比丘外出,有舍利子和目犍连二位尊者在这里住持,带我们闻思修,你若在尊者前得出家,那是很殊胜的。”大施主的儿子听了很高兴,就在尊者舍利子前出家了,尊者为他传授了一些法要,他证得了预流果,再受比丘戒,更加精进修持,摧毁了三界烦恼,证得了罗汉果位。得罗汉果后他就对他自己的父母传法,这两们大施主也得了圣果。于是他们作广大的布施来酬报三宝的恩德。

   久而久之,二位尊者的德行感动了萨嘎玛山的天人,天人就告诉本地的居民:“现在,我们萨嘎玛山上有两位尊者:一名目犍连,一名舍利子,他们二位是真正的善知识,你们为何不去拜见?”天人们这样告知后,前来拜见者络绎不绝,两位尊者觉得天天很多人来恭敬供养,因琐事虚耗时光,于自修习无益,便决定离开此山。他们就告诉那些已得罗汉果的果嘎勒嘎的弟子们:“以前在这幽静的森林中安居非常殊胜,但现在来往的人太多,我们曾与果嘎勒嘎约定,如果人来得多我们就不辞而别,现在,我们打算离开此地,你们最好去王舍城,我们大家各奔东西,都好自办道。”依据尊者的教言,寺院里的全部僧众、施主都去了王舍城,二位尊者也另去他方。路途中,天下雨了,越下越大,二位尊者看见前面有个山洞,想进去避一避雨。也看见了先进去了一个牧女又进去一个男人,过一会,那个男人出来走了。两位尊者未多观察便走进山洞里避雨。

   这时,果嘎勒果出游已经回到萨嘎玛山,一看森林中的两位尊者没了,经堂里的弟子也全部没有了,他心中既着急又烦恼,东打听西询问,结果别人告诉他:“是那两位尊者把你的弟子、施主等全带走了。”他听了马上生起了大嗔恨心。又跑到那位大施主家,施主家的儿子也没有,他问施主:“您家的儿子哪去了?”施主说:“他跟舍利子出家了,现在不知他们一起又跑到哪里去了。”听到后,简直是火上加油:不但把自己的眷属带走了,还把施主的儿子也带走了。又有些不明事理的人在旁边添油加醋地说:“当初你倒是对他俩蛮好的,可现在反把你的眷属全带跑了……”他越听越生气,怒不可竭,,一刻也难以平静:这样太不应理了,无论如何,我去把我的弟子眷属带回来。打听两位尊者的去向后,立刻起身追赶他们,在山洞里追上了,他就强压心中的怒火,在二位尊者前仍然恭敬顶礼,说了些悦耳的敬语。

   先前先进山洞的牧女在里面听到洞里有三位比丘说话的声音,就悄悄从山洞深处溜了出来。果嘎勒嘎看到一个行为不规的女子从洞深处走出,心生怀疑,再仔细地观察那个女子是刚作完不净行的眼神,心想:洞里只有他们三个人,肯定他们之间有关系(师言:当时,以一般凡夫之见,好象果嘎勒嘎有一个相似的因,后来对二位作诽谤。以后,我们平时在评论定论一个人一件事时,千万不要以凡夫之见去洞察断决,一定一定要谨慎!)。他心里生起了邪见(Miccha Ditthi),再加原有的怒火,果嘎勒嘎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恨,当面对二位尊者恶口辱骂:“你们已经犯了戒,行为不如法……。”说了很多不堪入耳的恶语,两位尊者见他恼羞成怒,也就无言相对不再解释。

   然后,果嘎勒嘎就追去了王舍城,凡见到比丘就他们说舍利子和目犍连是怎样怎样地与女人有关系,持戒不清净等过失……。(师言:我们学院的六千僧众中,若现量见到他人的过失,要再三观察是不是自己的眼根不清净、耳根不清净、而看错了听错了。若不是管家负责人在很必要的时候,最好不要举他人之过,否则自背因果。不要说无因诽谤,即便是有因诽谤也要堕入地狱的,佛陀也是无法救度,这里的果嘎勒嘎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证。现在,在我们学院所有的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可以说都是因地菩萨,若是对菩萨诽谤其罪是大于诽谤罗汉的,将不知比果嘎勒嘎之苦要长要重多少倍?所以,各位徒众,你们为了究竟的自利,千万千万莫察他人之过,多观自心自身自口为要!要“守身如玉莫妄举,守口如瓶莫妄言,守意如城莫妄念。”切记!切记!)果嘎勒嘎就这样在王舍城散布着谣言,对二位尊者妄加诽谤。诸比丘闻之就前往佛陀前请问:“世尊,果嘎勒嘎比丘逢人便说舍利子和目犍连的过失,该怎么办呢?”佛陀就特意找到果嘎勒嘎语重心常地劝他:“果嘎勒嘎,果嘎勒嘎,请不要诽谤他们两个,他们的戒律是很清净的,不然,你如是诽谤,你自己将来会恒常遭受大苦报的。”果嘎勒嘎执意对佛陀说:“世尊,对您老人家我的信心是很大的,舍利子和目犍连确实是恶性比丘。不是清净比丘。”他仍然继续诽谤。佛陀又二次、三次对他说:“果嘎勒嘎,果嘎勒嘎,请不要诽谤舍利子和目犍连,他们的戒律是清净的,若你继续如是诽谤,将来恒时遭大苦报。”他仍固执己见对世尊说:“世尊,我对您老人家的信心是很大的,但这两位比丘确实是恶性比丘。”仍是照旧诽谤两位尊者。

   后来,果嘎勒嘎生病了,身上有很多小虱子,先是芥子那么大,再长芝麻那么大,再长到青稞一样大,再长到碗豆一样大,最后,长遍全身,口吐鲜血,浑身滚烫,忍不住…

《百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