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哪裏?”“我已轉生叁十叁天(Tavatinsa)。”“那您以何善業轉生叁十叁天(Tavatinsa)?”“是因爲我在人間皈依了佛陀,受居士戒在佛前聞法的善根,使我轉生叁十叁天(Tavatinsa),希望你不要悲傷,我現在很安樂,你好好皈依叁寶,將對你以後有極大的利益。”聽到先父如是教導,也解除了他心中的煩惱。隨後,他就去世尊前恭敬頂禮,世尊爲他傳了應機的法要,他摧毀了薩迦耶見,獲得了預流果位。得果後,他再叁祈求:欲在如來教法下出家,受比丘戒。如來開許了。並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之方便言詞使他立刻納受了比丘戒體。爾後,他勇猛精進,滅盡了叁有諸煩惱證得了羅漢果位。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婆羅門之子初于佛無信心,但後來依其先父之教導才對世尊生起信心隨佛出家證得羅漢果?唯願演說前後因緣。”世尊告曰:“不僅是今生婆羅門兒子依其先父的開導對佛生信出家,往昔也是如此。早在賢劫人壽兩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婆羅門的兒子對世間的十八明、八觀察無所不通曉。而這位婆羅門對迦葉佛具足極大信心,在佛前皈依受戒。死後轉升到天界。兒子見亡故的父親悲痛欲絕,每日哭喊。其父見此便顯現其前開導說:“你不必如此痛苦,我因于迦葉佛前皈依受戒,死後已轉生天界,你也應該皈依迦葉佛,將對你以後有利。”兒子聽了,就去迦葉佛前皈依出家。在臨終時他發願:“我在迦葉佛教法下一生出家沒有得到什麼境界,願我在將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得證羅漢果位。”以他當時的願力成熟故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證得羅漢果。當時的父子即現在的父子,當時的兒子也是依靠其先父的開導而出家的,今生也是依靠其先父的開導及前世願力的和合,得以出家證羅漢果的。其前後因緣如是也。”
(45) 果嘎勒嘎比丘
——假因謗聖 墮無間獄
一時,佛在王舍城(Rajagadha),果嘎勒嘎比丘(提婆達多的眷屬之一)住在薩呷瑪山,此山環境幽美,鳥語花香,十分僻靜。附近的施主與婆羅門對果嘎勒嘎比丘十分恭敬,經常對他供衣物藥食等。當時,舍利子和目犍連一同遊方。(師言:舍利子和目犍連生生世世關系甚密,在釋迦牟尼佛的座下也是一對密切的道友,圓寂時也在一起,平時都是形影不離地在一起。)到薩嘎瑪山,他們住在一個寂靜(Santi)的山林中。果嘎勒嘎比丘聽說他們二位尊者(Thera)到了這個地方,就前往頂禮迎請二位尊者光臨他的住處,並許諾:將供養二尊者一切資具。但二尊者因那裏人多不易修習,想到附近一個寂靜的地方安住,就婉言謝絕了果嘎勒嘎比丘的善意。當時,他也遵從了二位尊者的意見,並說:“無論如何二位能在我們附近森林中修習,我本人非常隨喜,二位能在這裏住多久,我們可以供養多久。”二位尊者就答應住下來,只對果嘎勒嘎提出一個要求:“請不要告訴任何一個人我們在這裏,一旦有許多人來來往往的話,那我們會不辭而別的。”果嘎勒嘎比丘也答應了。這樣一來,二位尊者就安住下來了。在很長時間裏,果嘎勒嘎比丘也一直供養著二位。一晃多年過去了,二位尊者一直相安無事,沒有任何違緣。
當時,果嘎勒果身邊有一個對他很好的大施主,家裏生了一個孩子,孩子稍大,便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信心,跑到果嘎勒嘎那裏皈依授一些戒,並請求出家。當時,果嘎勒嘎問他:“你有沒有通過父母同意?”“沒有。”“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必須通過父母同意,你先回去征求父母的意見,若他們不同意,我可是不敢攝受你的。”果嘎勒果十分明白的告訴這個孩子。他回去請求父母:“我願在如來教法下出家,請父母同意。”他的父母根本不同意,對他說:“除非我們死了,那是不得不離開你,如果我們在世一天,你別想離開我們。”他只好順從父母,暫時不出家。
果嘎勒嘎比丘對二位尊者供養了多年,大施主的兒子都長大成人了。一次,果嘎勒嘎比丘准備出遊,臨行前,他把弟衆全交給了舍利子和目犍連二位尊者說:“二位,我准備出遊,請您們爲我的弟衆傳授一些教言,好好地調化他們。”交咐完畢,他便出門了。二位尊者就觀察他弟子們的根基,覺得堪爲法器,並跟二位很有法緣,觀察後,二位就顯示神變,給他們傳授了一些相應的法,他們都勇猛精進,全部獲證了阿羅漢果位。這時,那位大施主的兒子懇求父母同意後,便來到經堂准備出家。比丘們得知他想出家就告訴他:“果嘎勒嘎比丘外出,有舍利子和目犍連二位尊者在這裏住持,帶我們聞思修,你若在尊者前得出家,那是很殊勝的。”大施主的兒子聽了很高興,就在尊者舍利子前出家了,尊者爲他傳授了一些法要,他證得了預流果,再受比丘戒,更加精進修持,摧毀了叁界煩惱,證得了羅漢果位。得羅漢果後他就對他自己的父母傳法,這兩們大施主也得了聖果。于是他們作廣大的布施來酬報叁寶的恩德。
久而久之,二位尊者的德行感動了薩嘎瑪山的天人,天人就告訴本地的居民:“現在,我們薩嘎瑪山上有兩位尊者:一名目犍連,一名舍利子,他們二位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們爲何不去拜見?”天人們這樣告知後,前來拜見者絡繹不絕,兩位尊者覺得天天很多人來恭敬供養,因瑣事虛耗時光,于自修習無益,便決定離開此山。他們就告訴那些已得羅漢果的果嘎勒嘎的弟子們:“以前在這幽靜的森林中安居非常殊勝,但現在來往的人太多,我們曾與果嘎勒嘎約定,如果人來得多我們就不辭而別,現在,我們打算離開此地,你們最好去王舍城,我們大家各奔東西,都好自辦道。”依據尊者的教言,寺院裏的全部僧衆、施主都去了王舍城,二位尊者也另去他方。路途中,天下雨了,越下越大,二位尊者看見前面有個山洞,想進去避一避雨。也看見了先進去了一個牧女又進去一個男人,過一會,那個男人出來走了。兩位尊者未多觀察便走進山洞裏避雨。
這時,果嘎勒果出遊已經回到薩嘎瑪山,一看森林中的兩位尊者沒了,經堂裏的弟子也全部沒有了,他心中既著急又煩惱,東打聽西詢問,結果別人告訴他:“是那兩位尊者把你的弟子、施主等全帶走了。”他聽了馬上生起了大嗔恨心。又跑到那位大施主家,施主家的兒子也沒有,他問施主:“您家的兒子哪去了?”施主說:“他跟舍利子出家了,現在不知他們一起又跑到哪裏去了。”聽到後,簡直是火上加油:不但把自己的眷屬帶走了,還把施主的兒子也帶走了。又有些不明事理的人在旁邊添油加醋地說:“當初你倒是對他倆蠻好的,可現在反把你的眷屬全帶跑了……”他越聽越生氣,怒不可竭,,一刻也難以平靜:這樣太不應理了,無論如何,我去把我的弟子眷屬帶回來。打聽兩位尊者的去向後,立刻起身追趕他們,在山洞裏追上了,他就強壓心中的怒火,在二位尊者前仍然恭敬頂禮,說了些悅耳的敬語。
先前先進山洞的牧女在裏面聽到洞裏有叁位比丘說話的聲音,就悄悄從山洞深處溜了出來。果嘎勒嘎看到一個行爲不規的女子從洞深處走出,心生懷疑,再仔細地觀察那個女子是剛作完不淨行的眼神,心想:洞裏只有他們叁個人,肯定他們之間有關系(師言:當時,以一般凡夫之見,好象果嘎勒嘎有一個相似的因,後來對二位作誹謗。以後,我們平時在評論定論一個人一件事時,千萬不要以凡夫之見去洞察斷決,一定一定要謹慎!)。他心裏生起了邪見(Miccha Ditthi),再加原有的怒火,果嘎勒嘎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憤恨,當面對二位尊者惡口辱罵:“你們已經犯了戒,行爲不如法……。”說了很多不堪入耳的惡語,兩位尊者見他惱羞成怒,也就無言相對不再解釋。
然後,果嘎勒嘎就追去了王舍城,凡見到比丘就他們說舍利子和目犍連是怎樣怎樣地與女人有關系,持戒不清淨等過失……。(師言:我們學院的六千僧衆中,若現量見到他人的過失,要再叁觀察是不是自己的眼根不清淨、耳根不清淨、而看錯了聽錯了。若不是管家負責人在很必要的時候,最好不要舉他人之過,否則自背因果。不要說無因誹謗,即便是有因誹謗也要墮入地獄的,佛陀也是無法救度,這裏的果嘎勒嘎就是一個強有力的例證。現在,在我們學院所有的人,都是發了菩提心的,可以說都是因地菩薩,若是對菩薩誹謗其罪是大于誹謗羅漢的,將不知比果嘎勒嘎之苦要長要重多少倍?所以,各位徒衆,你們爲了究竟的自利,千萬千萬莫察他人之過,多觀自心自身自口爲要!要“守身如玉莫妄舉,守口如瓶莫妄言,守意如城莫妄念。”切記!切記!)果嘎勒嘎就這樣在王舍城散布著謠言,對二位尊者妄加誹謗。諸比丘聞之就前往佛陀前請問:“世尊,果嘎勒嘎比丘逢人便說舍利子和目犍連的過失,該怎麼辦呢?”佛陀就特意找到果嘎勒嘎語重心常地勸他:“果嘎勒嘎,果嘎勒嘎,請不要誹謗他們兩個,他們的戒律是很清淨的,不然,你如是誹謗,你自己將來會恒常遭受大苦報的。”果嘎勒嘎執意對佛陀說:“世尊,對您老人家我的信心是很大的,舍利子和目犍連確實是惡性比丘。不是清淨比丘。”他仍然繼續誹謗。佛陀又二次、叁次對他說:“果嘎勒嘎,果嘎勒嘎,請不要誹謗舍利子和目犍連,他們的戒律是清淨的,若你繼續如是誹謗,將來恒時遭大苦報。”他仍固執己見對世尊說:“世尊,我對您老人家的信心是很大的,但這兩位比丘確實是惡性比丘。”仍是照舊誹謗兩位尊者。
後來,果嘎勒嘎生病了,身上有很多小虱子,先是芥子那麼大,再長芝麻那麼大,再長到青稞一樣大,再長到碗豆一樣大,最後,長遍全身,口吐鮮血,渾身滾燙,忍不住…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