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六十二见经▪P2

  ..续本文上一页甚深禅定,以定心忆持过去十劫、二十劫、三十劫、四十劫.....的成、住、坏、空。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我转念又见众生虽死此生彼,轮回不休,也是不增不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我】与【世间】都是常住不朽的!这才是真理,其余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常论』。」

  

  「另有一些博学多闻宗教师与学者凭着敏锐的才智,观察生命现象,经过学理上的思辨,就推论说:『【我】与【世间】都是常住不朽的!』。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论证说理,而主张『常论』。他们冥思过去或观察既有事实,而主张自我与有情世间常存,都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及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得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穷本溯源的结果,提出『半常半无常论』,认为有情世间的一部分是永恒的,而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而这也是出自四种知见。劫初之时,有一余习未尽的有情因为福报享尽,而在光音天命终,转生于空梵天中,便对新投生之处起了贪爱心,又希望其它的众生也能投生于梵天胜境。这个有情生起如此的贪爱与愿望后,其余的光音天众也因福报享尽,陆续转生于空梵天中。于是,那最先于空梵天受生的天众就起了这样的邪见:『在这里我就是造物主!我是自己存在的!我是不受创造的!我无所不知!我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我是众生之父!我是自有永有的,其余的众生都是我以神力化生的。』,而那些后诞生的天众也认为『祂是造物主!祂自有永有而不受创造!祂无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祂是众生之父!祂先于一切而有,然后才有我们,一切众生都是祂创造的!』。

  

  后来,有一些梵天的天众命尽,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道,证得禅定,回忆起前世,知道自己曾在梵天为天众,于是就论断说:『造物主是自有的!祂无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祂是众生之父,永恒存在。祂创造了我们,我们是无常变易的,生命不能久住。由此可知,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半常半无常论』。」

  

  「另有一类叫做Khiddapadosika的天众,毕生都沉缅于嬉戏娱乐,终因旧业枯竭而在笑闹中身殁命终,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后,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道。由于证得甚深禅定,遂以定心回忆起前世,便起了这样的邪见,说:『那些不戏笑娱乐的天众,不会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我因为沉缅于嬉戏娱乐而受生死,堕入无常,由此可知: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半常半无常论』。」

  

  「尚有一类叫做Manopadosika的天众,由于无明未断,业力的作用,因爱欲或嫉妒而互相憎恨敌视,致退失定境而命终,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后,即舍家出家,精进于苦行;证得禅定而回忆起自己的前世,但尚未能忆持过去多生的经历,便起了这样的邪见,说:『那些不怀嫉妒心而互相敌视的天众,就不会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我因为心怀怨恨,敌视其它天众,致退失定境而受生死,堕入无常,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半常半无常论』。」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芸芸众生,经过学理上的思辨,就推论说:『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就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论证说理,主张有情世间半常半无常。各家的『半常半无常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的实相与生命的真谛,穷本溯源而主张『有边无边论』,这也是出自四种知见。他们之中有人证得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以为有情众生是有限量的,就论断说:『有情世间是有边际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观察众生界,看到了边际,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是有边际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实际体验,主张有情世间有边。」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证得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而不见边际,就论断说:『有情世间没有边际。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看不到边际,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是没有边际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实际体验,主张有情世间无边。」

  

  「又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证得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看到上方有边际,而四方则无边际,就论断说:『有情世间的一部分有边,一部分无边。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看到上方有边际,而四方则无边际,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既是有边的,也是无边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实际体验,主张有情世间半有边半无边。」

  

  「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芸芸众生,经过学理上的思辨,就推论说:『这有情世间既非有边际,也非无边际。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论证说理,主张有情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各家的『有边无边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对于宇宙的实相与生命的真谛,主张『不可知论』;遇有议论,就答非所问,以游移不定的态度回避诘问,这也是来自四种知见。他们之中有一些人说:『我看不见也不知道善恶是否有报应,因为我看不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它博学多闻,才智敏锐的宗教师与学者,颇能以智慧分辨各种知见;若是向我提问而我回答不出来,将堕于负处,惭愧不安,故应以【不可知论】作为我的依靠、洲屿、安身立命之处与究竟的真理。对于他人的诘问,都应该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非肯定亦非不肯定】这种四句论法来应对。』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

  

  「尚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我看不出也不知道是否有前世来生。其它宗教师或学者或因证得天眼通与他心通,而能观察诸世界与有情的心念。他们或许能知道是否有前世来生;而我却看不见也不知道是否有前世来生。若我去论断这样的议题,就是犯了妄语。我害怕犯妄语,故应以【不可知论】作为我的依靠、洲屿、安身立命之处与究竟的真理。对于他人的诘问,都应该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既非肯定亦非不肯定】这种四句论法来应对。』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

  

  「也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我不知道也看不见善恶的分际何在。我若是辨别善与恶,就是于诸法起分别心,进而生贪爱瞋恚,堕入生死轮回。我修行是为了断除执着,解脱生死。我害怕陷于执着,故应以【不可知论】作为我的依靠、洲屿、安身立命之处与究竟的真理。对于他人的诘问,都应该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既非肯定亦非不肯定】这种四句论法来应对。』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

  

  「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愚痴无智,既非博学多闻,也无实际修证,就盲从附会,跟着别人说不知道也看不见是否有善恶业报与三世因果。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各家的『不可知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

《梵网六十二见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说罪福报应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