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六十二见经

  白话佛经 

  梵网六十二见经、汉译长阿含第二一经、英译巴利圣典Digha-1。

  淡然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在摩竭陀国游化,与一千二百五十余位比丘一同行脚至迦兰陀竹园,住宿在国王供养的精舍里。

  

  当时,有一位名叫须卑的婆罗门和他的弟子梵达摩尾随着佛陀一行人。须卑婆罗门千方百计地毁谤佛、法、僧,而他的弟子梵达摩则时常赞叹佛、法、僧。师徒二人的言行,竟然背道而驰。这是甚么缘故呢?这是因为这两个人不论是受持的法义、所得的知见与过去曾亲近的师承,均不相同。

  

  当时,比丘们乞食归来,聚集在讲堂里,议论纷纷,说:「这真是奇怪啊!世尊有无量神通,威仪与德行圆满具足,了知一切众生的心意志向。如今,这须卑婆罗门和他的弟子梵达摩常跟着世尊和僧团,须卑婆罗门不断毁谤三宝,而他的弟子却时常赞叹三宝。师徒二人的言行如此不同,完全是因为他们不论是受持的法义、所得的知见与过去曾亲近的师承,均不相同。」

  

  那时,佛陀在静室中以清净无上而超越一切世间的天耳,听到比丘们的谈话,就离开静室,走到讲堂,在僧众前端坐后,问道:「比丘们!你们为了何事而在讲堂聚集?在谈论些甚么呢?」

  

  当时,比丘们回答说:「我们乞食归来,大伙聚集在讲堂里,谈论须卑婆罗门和他的弟子梵达摩的事。世尊!您有无量神通,威仪具足,德行圆满,了知一切众生的心意志向。如今,这须卑婆罗门不断毁谤佛、法、僧,而他的弟子梵达摩则时常赞叹佛、法、僧。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师徒二人不论是受持的法义、所得的知见与过去曾亲近的师承均不相同所致。我们聚集在讲堂里,正是在谈论此事。」

  

  于是,佛陀就向比丘们开示说:「如果有人诽谤佛、法、僧,你们切不可生起瞋心,不可因此怀恨于他们。为甚么呢?若有人诽谤如来、正法律及比丘僧,你们因此就怀恨在心,想要与他们对抗争胜,那就是自己从修行的正道上退堕下来,所以我说不可因别人诽谤佛、法、僧而怀恨在心。

  

  反之,如果有人赞叹佛、法、僧,也不应沾沾自喜,感到庆幸。为甚么呢?因为出家人若受到赞誉,就欣喜自满,那就是落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中。何况凡夫孤陋寡闻,未能通达正法律的奥义,他们只不过看见僧侣在日常生活中奉持的种种律仪而心生景仰,因一些浅显易见的琐事而发出赞叹罢了。」

  

  佛陀接着说:「为何说是浅显易见,微不足道的生活律仪,令孤陋寡闻的凡夫因此而景仰赞叹呢?他们称赞我说:『沙门乔达摩断除杀生,舍弃刀杖,慈悲为怀,怜悯众生。』又说:『沙门乔达摩舍离不与取,没有偷盗之心。』又说:『沙门乔达摩断除淫行,舍离淫欲,梵行清净。』又说:『沙门乔达摩舍离妄语,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不欺骗世人。沙门乔达摩舍离两舌,不说挑拨是非、离间他人的言语;他止息人们的纷争,使人和睦相处,以诚实合宜的话语感化人心。沙门乔达摩舍离恶口,不用粗话骂人,不以粗恶的言词与人结怨;常以和善的话语使闻者欢喜,使众生油然而生敬爱,乐于听闻开示。沙门乔达摩舍离绮语,不说矫饰无益的话;所说的话合乎时宜,不虚伪造作;开示正法律,饶益有情,不说非法非律的话。』。」

  

  「他们又说:『沙门乔达摩不喝酒,不擦用香水,不戴花鬘饰物,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受食,不受蓄金银财宝,不畜养妻妾奴婢,不豢养象、马、猪、羊、鸡、犬及各种禽兽,不练养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不购置田产,也不从事农耕、讨价还价、贩入卖出或放款取息等俗人的行为。沙门乔达摩没有诡诈的心机与行为,待人接物不会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他不贪美食,节量而食;着衣持钵,随方游化,犹如飞鸟倚翅,翱翔于天空。』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律仪,孤陋寡闻的凡夫却以此赞叹如来。」

  

  「他们又赞叹说:『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贪求衣食而不知厌足;经营田稼,自力营生,种植各种树木,招聚鬼神。他们贪爱各种利养;搜罗象牙、各类珠宝、高广大床及名贵的衣被。他们特别重视外表,不但爱用香水沐浴,用各类膏油保养肌肤容颜;梳起发髻,戴上花鬘。他们又喜好穿着华丽庄严的衣饰与贵重的皮靴,揽镜自照。外出酬酢就列队悬幡,拂尘在手,伞盖随身。可是沙门乔达摩就不会像他们那样。』。」

  

  「他们又赞叹说:『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喜好冶游嬉戏,下棋赌博,用各种方式娱乐身心。沙门乔达摩没有这些放逸的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只说一些言不及义而无济于修道的话,诸如王公大臣的动静出入、战争的胜负;要不就谈论亲戚乡里的琐事、饮食男女或出海寻宝之类的事。

  

  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放逸的言行。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不以正当的方式度日。为了利养,不惜谄媚阿谀或诽谤詈骂;日常生活中,随时不忘较量彼此的智愚。为了分别彼此的高下,不论在林园中漫步、澡堂中沐浴,乃至进了讲堂,都在诤讼不休,说一些如【我通达各种经律,你一无所知;我趣向正道,你所入的是邪道;我说的话圆满无碍,你说的话前后矛盾;你的论证全都是谬误的。若有疑问,尽管来问我,我都能回答】这类的话。沙门乔达摩没有他们那种为分判胜负而争论不休的行为。』。」

  

  「他们又赞叹说:『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充当国王、大臣、婆罗门或在家人的使者,替人传达意思。不但自己作,也教其它同修这么作。沙门乔达摩没有这种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去学行兵布阵,舞刀弄剑,或者学习役使各种禽兽、格斗的技术;音乐、歌舞无不玩习。沙门乔达摩没有这些俗人的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受信众的布施,却不务正道,为了谋利而替人看相,占卜吉凶;研习各种与驯养禽兽有关的知识。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行为。』。」

  

  「他们又赞叹说:『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受信众布施,却为了祈福或诅咒而行法术召唤驱遣鬼神;为人安胎治病,也能诅咒使人为奴或使人变得盲聋瘖哑。要不就修一些奇怪的苦行,如膜拜日月等,藉以求取名闻利养。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布施,却不务正道,持用各种咒术,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替人把脉下药,治疗疾病。又替人解梦、看手相、看面相,玩习星相、音律等。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不务正道,只知观察天象,占算晴雨、吉凶或预言地震、日蚀、月蚀、慧星出现等。沙门乔达摩不从事这些俗业。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喜好谈兵论政,预言战争的胜负,评论各国的强弱兴衰。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言行。』比丘们!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律仪;然而,孤陋寡闻的凡夫竟以此赞叹如来。」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在如来的教法中,有精微深奥的义理,唯有已得法眼净的弟子能因通达深义而发出赞叹。这能使贤圣弟子油然发出赞叹的奥义,其内涵是甚么呢?

  

  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探讨生命的本源与归宿,基于实际体验或学理论证,而提出各种主张,建立诸多信仰,都可以归纳于六十二种知见中。不论他们的理论如何高妙,流布得多么广泛,都不出六十二种知见。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为何会探索有情众生的本源与归宿,而提倡各种教义?它们所无法出离的六十二种知见又是甚么呢?宗教师与学者们对生命的真谛穷本溯源,所提出的主张,都可以归纳为十八种知见,无有超越者。是哪十八种知见呢?

  

  第一种理论是『常论』,他们主张『自性常存,不增不减。』。这种理论来自四种知见,概莫能外。」

  

  「那些主张『常论』的宗教师与学者们立论所依据的四种知见是怎么来的呢?他们之中有些人修习禅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许多前世的事,他们就论断说:『自性常存,不增不减!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忆持过去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我转念又见众生虽死此生彼,轮回不休,仍无有增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自性常存且不增不减!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的经验,而主张『常论』。」

  

  「也有一些宗教师或学者证得较深的禅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无数前生的事,他们就论断说:『自性常存,不增不减!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忆持过去一劫、二劫、三劫、四劫、五劫、.....乃至十劫的成、住、坏、空。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我转念又见众生虽死此生彼,轮回不休,仍无有增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我】与【世间】都是常住不朽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常论』。」

  

  「还有一些宗教师或学者证得更深的禅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世界历经无数次的生成与毁灭,他们就论断说:『【我】与【世间】是常住不朽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

《梵网六十二见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说罪福报应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