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是不思议。名般若波罗蜜住处。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般若波罗蜜界。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即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即不思议界。
文殊师利回答:要是我住在般若波罗蜜中,而宣说这样的法门,便是有所想法,便是住于我想,如果住于有想或我想中,般若波罗蜜便有所住;般若波罗蜜如果住于无,也落入我想,也是有所住;离开有无二处,住于无所住,就像诸佛如来安住于寂灭不思议境界,这样的不思议,叫做般若波罗蜜的住处。般若波罗蜜的住处,一切法没有相貌,一切法没有作为,般若波罗蜜就是不思议法,不思议法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无相,无相就是不思议。不思议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和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无相,无相就是般若波罗蜜界,般若波罗蜜界就是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就是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就是不思议界。
文殊师利言。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者。即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离即般若波罗蜜故。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着。无知无着是佛所知。不可思议无知无着即佛所知。何以故。知体本性无所有相。云何能转法界。若知本性无体无著者。即名无物。若无有物是无处所无依无住无依无住即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即是有为功德。若如是知则无心想。无心想者云何当知。有为无为功德。无知即不思议。不思议者是佛所知。亦无取无不取不见三世去来等相。不取生灭及诸起作。亦不断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议智。如虚空无此无彼。不可比类。无好恶。无等等。无相无貌
文殊师利又说:如来界和我界是不二相,如此修行般若波罗蜜,也是不求菩提,为什么呢?舍离菩提这个名相就是般若波罗蜜。世尊,如果通达了悟我相而不执着,无知无着就是佛所证觉知的,不可思议无知无着就是佛的觉知,为什么呢?知道物体本性是不可得,无所有相。为什么能转法界?若了解本性无实体无所著,就名为无物。无有物就是无处所无依无住,无依无住就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就是有为功德,如果能有如此觉知就是无心想,如何知道无心想者呢?于一切有为和无为功德无知就是不思议,不思议是佛所证知,于一切无取无不取,不见三世去来等相,不取生灭和诸起作,也不断灭无常,如此知见就名为正智不思议智,如虚空一样,无此无彼,不可区分类别,无好恶,无种种分别,无相无貌。
佛告文殊师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师利言。无作智名不退智。犹如金鋋先加搥打方知好恶。若不治打无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复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着无起无作。具足不动不生不灭。尔乃显现。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言。诸如来自说己智。谁当能信。文殊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灭行。不断贪欲瞋恚愚痴。亦非不断。何以故。无尽无灭。不离生死亦非不离。不离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为正信佛告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深解斯义。
佛告诉文殊师利:如果有这样的知见,就名为不退智。
文殊师利回答:无作智也叫做不退智,像金矛一样要先锤打才知道好坏,金属如果不锻炼一下,不能知道质地的好坏,不退智也是这样,要在境界中修行,不起念不贪着没有生起没有作为,具足真如不动,一切不生不灭,这个不退智才会真正显现。
这时佛问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自己宣扬自己的佛智,谁能相信呢?
文殊师利回答:这样的佛智不是涅槃法不是生灭法,是寂灭行,不断贪欲嗔恚愚痴,也不是不断,为什么呢?佛智没有穷尽没有灭除,不离生死也非不离生死,不离修道也非不修修道,能这样思惟见解的就是正信佛智。
佛告诉文殊师利:很好很好,正如你所说的,真是深切了解般若波罗蜜的意义。
尔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未来世谁能信此深法。谁乐听此法。佛告迦叶。即今日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未来世能信此法。闻说此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此法当求此法。迦叶譬如长者或长者子。已失一大宝珠价直亿万两金。大生忧恼。今更还得生大欢喜忧恼悉灭。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未来世闻此最深般若波罗蜜经。与般若相应。闻已生喜心得安乐。无复忧恼亦复如是。当作是言。我等今日得见如来供养如来。所以者何。以得闻此甚深微妙六波罗蜜故。迦叶。譬如三十三天见波利质多罗树初生疱时。作如是念。此疱不久必当开敷。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此般若波罗蜜经心生欢喜。亦复如是。我于来世必得此法。
这时长老摩诃迦叶问佛说:世尊,于未来世有谁能相信这甚深法?又有谁爱听闻这法门呢?
佛说:迦叶,就是现在正在听法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在未来世听到这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时能完全相信,他们听到此甚深法门,应当知法,应当求法。迦叶,譬如长者或长者子,遗失了价值亿万两黄金的大宝珠,非常忧恼,现在突然失而复得,生大欢喜,烦恼都没有了。就像这样,迦叶,未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闻到此最深般若波罗蜜经,当下与般若相应,听闻已经生出喜悦,心得安乐,不再忧恼,应该说出这样的言语:我们今日得见如来,供养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得以听闻此甚深微妙波罗蜜的缘故。迦叶,譬如三十三天见到波利质多罗树初生芽疱时,就会心想这芽以后会开花结果,心生欢喜一样。迦叶,现在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闻到甚深般若波罗蜜,心生欢喜,因为知道未来世能够听闻此法。
迦叶。此深般若波罗蜜如来灭后。当住不灭处处流行。迦叶。以佛力故。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当得此深般若波罗蜜。迦叶。如摩尼珠师见摩尼宝心生欢喜。不假思量即知真伪。何以故。以串见故。如是迦叶。若人闻此般若波罗蜜相应法。闻已欢喜生信乐心。当知此人先世已闻此般若波罗蜜从久远劫来已曾供养诸佛。迦叶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善女人今闻此法。于未来世转复信解。佛告摩诃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迦叶,此深般若波罗蜜法在我灭后,应当常住不灭,处处流行。迦叶,因为佛的威神力,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此经,就像是珠宝师看到了珠宝一样满心欢喜,不用思考就马上知道是真法还是伪法。为什么呢?因为往昔就曾经见闻此法的关系。就是这样,迦叶,如果有人听闻此般若波罗蜜法门,心生欢喜,充满信乐,应该知道此人历世累劫已经听闻过此般若波罗蜜,从久远劫来已经供养诸佛。
迦叶对佛说:世尊,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今天听闻此法,在未来世还是会再信解受持。
佛告摩诃迦叶:是的是的,如你所说。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此法无行无相。说此法者亦无行无相。云何世尊。说有行相。佛告文殊师利。我本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欲住阿惟越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诸威仪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无疑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应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法界性相无去来现在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无罣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三转十二行法转亦自证知而不取着。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众生而无限齐亦不作念有众生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于一切众生不起诤论亦复不取无诤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是处非处十力无畏住佛智慧得无碍辩。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时文殊师利说:世尊,这个法门没有作为没有形象,说这个法的人也没有作为没有形象。为什么世尊会说他有作为有形象呢?
佛说:文殊师利,我以前行菩萨道的时候,修习各种善根,想到达不退转的果地,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希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了解一切法相,欲知道一切众生心皆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诸威仪,当学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在空的境界中不见诸佛不见菩提的缘故。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想知道如此等相而无疑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所以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法界性相没有…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