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再看杨仁山再看近代佛教之复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周 齐

  籍这次在毗卢寺召开“近现代佛教学术研讨会”之际,又看发端于晚清的那场近代佛教复兴的历史,自然地还是要从发端者杨仁山居士看起。对于那段历史和杨仁山居士这个人物,已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不过,即如同回溯任何一种或一段历史总会有意义一样,回溯晚清的那场佛教复兴的历史,也自然地会有所受益。尤其这是一段离今天很近的历史,值得一再审视讨论。

  一、由杨仁山之贡献看佛教复兴及其近现代意义

  杨仁山居士(1837-1911),是近代佛教复兴的先驱,甚至被誉为“佛教复兴之父”。1其之所以获得这样的赞誉,主要是因为其在晚清时期为拯救佛教之颓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事相上看,其贡献主要在于:创建了金陵刻经处,刊印和推广佛教典籍,并着力搜集散佚的典籍;建立祗洹精舍,开办释氏学堂,培养人才,并推动佛学研究;开居士说法阐教之道场;影响了一批僧俗知识分子加入佛教振兴的事业。凡此等等。2

  不过,这只是简陋于其所作为的一些事相上看,若透过杨仁山居士着落于中国佛教之振兴、并且获得社会相应而成就事业的事实,深入审视之,实则可见一些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思想观念的显现;体现着在晚清中国社会极具变化的时期,深负关怀意识和振兴弘愿的知识分子,对于其所处时代的时代问题的担当和回应。应该说,杨仁山居士及其同道的努力,一定程度地契合了时代要求,从而振兴了佛教,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按说,作为一门宗教,刊刻经典,设立讲堂,阐教说法,是再普通和正常的应该做的事情了。但是,既然这样的一些按理说本属正常的作为,即被誉为佛教复兴之举,即已说明,在杨仁山居士所在的晚清时期的佛教是不振的。同时也再次表明,作为思想和文化资源的佛教,和社会现实的佛教状况,在不同的层面。

  毋庸置疑,佛教是个既有深邃浩繁教理,又极具普世性价值和影响的宗教。所以,佛教的发展中常会有教与学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从而影响着其现实的表现。历史地看,佛教的兴衰起伏与否,除了外部原因,其实大都与其佛学的发达与否相伴随。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的历史即一再说明着这样的历史事实。虽然并没规定的评价标准来刊定佛教是繁荣还是衰败,但是,历来的评议实际上多还是以教和学是否都发达为准的。或者用今天的角度说,即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要强。寺庵等名色的现实状况固然是体现佛教现实状况的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则是戒定慧方面的表现状况如何,因为这是支撑其慧命的内在根本生命力之所在。

  在清代之前的明朝,于晚明时期,佛教呈现了相对其前更加丰富的样貌,主要表现有几个方面,一是宗派比前繁荣,其时,占据主要流行局面的禅宗和净土法门又热闹了许多自不必说,一些不绝如缕的宗派,如华严、天台,乃至久被束之高阁的唯识等,也都出现了复兴,有了标榜宗派及其义理的研究者。一是出家众中造诣深厚者渐多,出现了一批可称之为宗师的高僧。同时也出现了一批知识阶层的有道居士。再是佛学研究繁荣,对于教理和相关问题的探究呈现了久违的关注。佛学著述骤多。不仅僧人著述多,以及很有一些著作等身者;也出现了不少有一定水准的居士佛学著作。可谓,高僧辈出,大德云集。同时,佛教也更加深入广泛地渗透在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各方面,不仅在儒释道等思想意识方面,文学艺术方面,亦在乡间市厘的日常生活中。亦可谓,鱼龙混杂,泥金俱下。众多的僧俗资料,都记录和显示了晚明佛教的那场繁荣和热闹。应该说,正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才构成了晚明时期佛教的一波复兴。

  明清两朝的交替,急遽且惨烈,但由于清朝统治者也崇尚佛教,战乱并没有断裂佛教的基本慧命,清初佛教仍然继承着晚明佛教复兴的余絮,禅宗仍然还有热度,唯识和华严等也还有僧俗研习者在提倡和研究。但是中后期,至少由著述和相关人物事迹等显示,也跟社会局面一致,即如龚定盫所慨叹者,也是一种“万马齐喑究可哀”3的状况。而经过了信天主的“太平天国”之乱等等社会动荡,各种散乱的信息显示晚清时期的佛教状况大概实在不令人乐观。名色方面的状况如何,尚缺少详细疏理难以具体说明,但由近现代仍然存在的痕迹看,晚清时期的佛教,名色的衰败大概要比戒定慧等方面的损伤会轻许多。佛学的贫乏,不仅表现在佛学著作不多,更在于佛学水平可能也不如人意,其实既便在清前期,可能也已步入不堪,所以会有清世宗那样自誉在禅修上已是透关者的皇帝居士,既视汉地佛门以无敌手,大发无可谈论者之叹;又似开堂说法之法王一般,恣意评议古今,采摘法语以训示,如其所谓是不忍佛门凋敝也。

  杨仁山居士所处之时,应该说,佛教仍然是流行十分广泛的宗教,但是,由于所流行者的层次水平比较低,因而那时的佛教被认为是不振的。类似“佛法传至今时,衰之甚矣”4的慨叹,在杨仁山居士的文论中常常出现。杨仁山对其时的佛教状况也有大致的概括,其曰:“近代以来, 门户之见牢不可破,……禅宗一派空腹高心,西来大意几成画饼;台教一派尚能讲经,惟泥于名相,已非古法;且,诸方名蓝向无学堂造就人才。所以萎靡不振也。”5而且“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驰,以致释氏之徒,无论贤愚,概得度牒。于经律论毫无所知,居然作方丈开期传戒。与之谈论,庸俗不堪。士大夫从而鄙之。西来之旨无处问津矣。”6 由此看,杨仁山以为佛教所不兴的评判原则和问题所在,也主要关注在戒定慧的方面。就如同“丛林陵夷”的慨叹,在古来高僧的文论中也常常出现一样,实际反映的是对于佛教充满了关怀意识者的忧患共识。而且,也正是这样一些从不避讳而是正视陵夷现象者,是历来为佛教的振兴而多所贡献者。因为关怀而看到症结所在,且“必有人焉以振兴之”。7

  杨仁山居士之倾心佛教的实际行动,发生在晚清时期清廷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之后的同治后期至光绪到清朝结束的三几十年间。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也是“九州风气恃风雷”8的年代。一大批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为振兴衰落的国家而寻求变法之途。佛教也是不少求索者寻求思想资源的一个去处。杨仁山也是其中为了国之衰极而“热肠百转”者,但是,由其所作所为看,其并非是拿了佛教另去改造社会者一途,其寻入佛门先是自己找到了安身立命处,继而则切实地从佛教的内里为振兴佛教的而行之为之。

  暂且不论其个人成为佛教信徒的实际经历如何,但看其创办金陵刻经处、开办经学堂等举措,亦无不是由切实处而行振兴之举的。从切实处入手行振兴之事业,是杨仁山居士佛教事业的一个特点。对此,其是有其比较成熟的认识的,也是基于其两赴欧洲深入考察的一种体会。其以为,“斯世竞争无非学问。欧洲各国政教工商,莫不有学。吾国效仿西法,不从切实处入手,乃徒袭其皮毛。”9并以其实上下欺蒙,人各自私,世事人心愈下,而不复与政界往来。

  创立金陵刻经处,由在家居士印经弘法,本身即树立了全然不同于传统寺庙的弘扬佛教的切实的实体形式。其举办释氏学堂的办学及课程设置方式,实际也是近代一般学堂的方式,甚至是由天主教等设学课徒受到激励。而由居士讲法传道,更是颠覆了必由出家众开堂讲说的传统,虽然这个传统不一定一向严格,但由在家众全然决定的非寺院的弘法形式,则是开先河者。

  应该说,仅是这些作为,既便是在那个变法维新年代,也是非常能体现时代取向的作为了,更何况是在当时佛教之徒多“不学无术,安于固陋” 10的佛教环境中,无疑,杨仁山及其同道者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但是,其意义则不仅如此,其所为者,更重要的意义,是为佛教发展开出了一派新气象。

  那场具有新气象的佛教复兴,应该说还不止是体现在弘法形式上的突破,更在于自杨仁山之后,中国佛教发生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巨大变化。

  虽然杨仁山一再声称其回归的是释迦本怀,的确,这场复兴是指向立足于佛法根本的,但是却在自觉不自觉中,开启了中国佛教的近代意义的起点。佛教在作为宗教体现和落实其终极关怀意义的同时,也成了一门学问,并有了作为知识体系的建构。尤其是其话语系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是与社会中相关话语系统的变化大致一致的,但是,杨仁山居士的那些作为则使得这种同步变化和一致性沟通成为了可能。这些近现代取向的变化带给佛教的意义显然是深远的。或许,这当是杨仁山被誉为近代佛教复兴先驱的关键所在,也应是近代佛教复兴的一个重要意义。

  二、由杨仁山之信仰看佛教复兴之近现代特点

  由今天回视,由杨仁山居士发端及其同道共同致力的佛教复兴,确是开启了中国佛教近现代意义发展的变化之端。而且,那场佛教复兴运动在晚清民国社会极具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基本上还算运行得比较平稳并且还得以有所推进,乃至后来的佛教一定程度上依然承受着近世以来佛教复兴所集聚资源之恩惠。因而,由信仰落实的层面,再审视一下那场佛教复兴的近现代特点,显然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得从杨仁山居士看起。

  新旧交替时期,也即是维新变法思想和行为最为活跃的时期,但也往往是很多新思想和新作为行之不远的实验场。行之不远者,可能,新旧关系处理或平衡不好,算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杨仁山开启的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和行之民国的状况看,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具有新气象的复兴了。按说,如佛教这样古老的宗教,诸如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等类似问题,其实也是与之发展历史相伴随的古老问题。在晚清那样集聚着保守和维新、传统与发展等矛盾的环境中,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既是杨仁山及其同道们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一…

《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