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经济理念与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问题之审视

  佛教的经济理念与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问题之审视

  周齐

  内容提要:佛教经济是广被关注的问题;但佛教的经济理念与敬义的逻辑关系,与世俗经济的关系等问题,仍有待梳理和深入研究,释迦牟尼由出世修行而觉悟成佛,标示了佛敬离俗修行而觉悟脱苦的发端。早期僧人行四依法,受供养,不蓄财。僧伽有余建无尽财以备不时。然佛教发展,钱财问题无可逃避,遂逐渐形成合乎义理逻辑的解释及经济理念。中国环境下。供养及乞食的保障性差。寺院经济於北魏初成,唐宋以降更趋成熟、布施、佛事,田土和寺户,及长生库、碾皑、商店等,皆为寺院财利来源;但也产生了意义重大的农禅经济。凡此,由僧不蓄财,到僧伽建无尽财,再到形成寺院经济等,佛教经济形制变化很大。佛教经济既促进佛教发展也成败坏佛教之渊薮。本文由佛教义理及戒律为进路,大致疏理了佛教义理在经济理念方面的解释及逻辑残索;拜结合有关发展史,尝试说明佛教经济的关键在其宗教特性,佛教与经济是佛教宗教性与经济世俗性不断调试的动态平衡关系。

  关键词:佛教义理经济理念宗教特性

  佛教虽然是一个特别标榜出世的宗教,但无论如何,它不是这个世界之外的宗教。事实上,佛教的发展与世俗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关系密切,更不要说经济这个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基础的重要方面了。佛教与经济的关系,无疑是直接的和密切的。

  历史地看,也恰恰因佛教是特别强调出世的和清净的解脱修行的一种宗教,佛教的经济表现,就常常使得其陷入其所标榜者和其所表现者的矛盾中,此亦是常被世俗社会所诟病之处。乃至中国佛教史上的几次由帝王实施的灭佛事件,多数也主要与佛教经济问题有关。自古至今,佛教经济都是佛教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和重要方面。尤其现今社会,经济炽热,佛教亦概莫能外地被经济热浪笼罩,交织着现代社会巨大变化的佛教经济现象和相关问题,亦随之增温而被热烈关注。

  然而,佛教经济到底是怎样的经济

  是否有相应的经济理念

  与佛教教义有怎样的逻辑关联

  佛教经济与世俗经济是怎样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还是比较含混而有待进一步明确理论。不过,虽然相关佛教义理与经济理念、及佛教与经济关系的义理研究和论述仍显缺乏,但已有不少相关历史上寺院经济的具体研究成果;而且,虽然佛教作为宗教有其特殊性,以及佛门有其相对的封闭性,使得此类问题不易疏理和透视,但佛教教义和戒律的资料和研究却很丰富。因而,无论如何,佛教经济的相关理论问题是个有必要正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也是有条件和进路可以尝试探究的问题。

  基於相关问题意识和研究条件的考虑,本论文由佛教发端发展的义理和历史践索为切人口和进路,以期对佛教基础义理与经济理念形成的内在理路和逻辑关系进行疏理和分析,并结合进入中国社会後的相关变化,尝试从一个角度对佛教经济理念和佛教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有所揭示。

  一、基本教义戒律与相关经济理念的内在罗辑及其界定

  佛教与经济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念关系,或许首先还是要溯源到佛教的发生机理上,虽然这样难免因长足回溯造成的条理和论述的艰难,但显然,就疏理佛教经济理念与教义的关系起见,这样的回溯则是必要的。不过,由於这样的回溯,在此也有必要说明,就佛教发端时期的义理和相应的经济理念而言,使用经济这个术语也似乎过大,能涉及的或许应是一些相关范畴的理念,诸如相关简单财物、金钱、分配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看法,然而,不可轻视地,这些也正是佛教基本经济理念的发生基础。

  1、与觉悟脱苦之修行目标相一致的佛教经济理念基础

  由佛典所说,当年释迦部落的王子悉达多出离世俗生活,是由於看到现实社会中的人生诸苦,遂决意出家修行以寻求解脱之道。其行脚参修许多年,尝试了多种途径,但却没找到满意的出路,以致其最终放弃了那些修行,定坐在菩提树下冥想,终於获得觉悟,从而有了自己的一套对於解脱之路的认识和方法,佛教从此创立,释迦部落的悉达多王子成了释迦牟尼佛。

  概括看,释迦牟尼指出的是一种通过主体觉悟而达到超脱人生之苦以求得解脱的宗教理路和方法。其所谓的觉悟,大致标的的也是个体存在与所谓宇宙存在之根本实相相契合的境界,由此角度看,似乎并没有超脱古代印度源於《吠陀》思想资源的“梵我一如”的思想脉络和痕迹。但是,显然,他有不同於当时其他宗教流派的解释理路及修行方式上的特点。

  佛教由聚焦於人生世间之苦而发端,希求由超脱三界不再参与轮回,以达到解脱诸苦的目标,目标的达成就是要实现与根本实相的契合。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即意味着究竟实相之外的所有一切其实都是要略去的,更何况究竟实相之外的一切就是产生人生世间诸苦的根源,後来佛教还有理论解释这一切如何是假,是空。可是,对於众生而言,要略去的一切既不假也不空,而是生活於其中的活生生的现实。於是佛教用“缘起”理论及逻辑来解释世间万象,即所有一切,包括世间诸苦,都不过是因缘聚合,无自性,所以是“假”,是“空”,即所谓如梦幻泡影。不过佛教开始时似乎更注重如何实在地解脱苦,概括的基本原理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所谓要明了世间苦及诸苦所由之因缘,明了诸苦何以可减之原理,明了由之修行可以得道得解脱。

  按照诸苦之因缘逻辑,人生有诸苦是因为没有觉悟,还蒙昧在无明愚昧中。而愚昧中最根本的就是贪、瞠、痴,所谓“三毒”。众生若要不苦,可通过修行,迷离因无明愚昧造作出诸苦的世俗世界,禁戒三毒,减少和最终超脱诸苦,达到觉悟解脱。不过,摆脱诸苦的修行并非易事。诸苦被概括为“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对、求不得、五阴盛,这些苦,真可谓无一是世间众生能逃脱的。所以,坚持出世的禁欲的或者少欲的清净修行以求解脱苦难,是佛教及其教义的基本标签。这种标签不仅通过其理念标榜出来,更通过有戒德的行为表现出来。

  事实上,关於解脱,佛教发展有精致的逻辑和周详的解释,以及很多种途径的修行方式。不过其发生机理大致如此。循着这样的践索,可比较方便地了解佛教在处理所谓经济问题时大致可能采取的态度和选择,以及可能陷入的困境。

  一些寓教於事的经典故事和戒律,比较能说明早期佛教的一些状况,反映着释迦牟尼时期的佛教和跟随其出离世俗而加人佛教的修行者们,是如何尽可能地让自己和同修们禁戒世俗欲望以提升精神境界,尽可能地实践一种不同於当时其他教派的、既生活简陋的却又净行高尚的修行生活。

  仅举衣着之例,开始时有各式各样的衣着,世俗讥笑沙门衣着如同王子大臣淫欲之人。佛陀遂教导徒众应齐整衣着。但齐整衣着并不是要华丽衣着,而是相反,是粪扫衣。但是,虽衣衫破旧却要衣着齐整,不失威仪。既不同於那些骄奢淫逸的王臣,也不能像一些外道那样不雅。即所谓,心中无欲,得粪扫衣即如同得第一服。

  诸如此类的节俭生活而高尚戒行的要求,在《阿含经》及《僧只律》等经典多有讲说。僧人的行止依照的是所谓“四依法”,即,粪扫衣,乞食,树下坐,陈弃药。如此要求,可谓执行的是最低生活标准。虽然戒律中没有特别明确讲不蓄财,但其解脱义理和这类物质消费克俭至极的行为规范已显示,基本无财可蓄,甚至可以说,因为无财乃至没有财这个概念,因而,也就没有蓄不蓄财的问题。

  由此见,在佛教的发生过程中,早期修行者的观念和行止,基本是尽可能地把觉悟得道的解脱目标之外的所有一切事物和要求都降低到最简最低的状态,精神境界和戒德修行高尚。而世俗也多是由这些方面来比较和褒贬佛教沙门与其他教门的,做得好的沙门就会受到尊重,就被称为大德。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而这个圣人的神圣特性,就是出离世俗来修行脱苦之道,并觉悟得道。这也就标明了,离俗修行,觉悟脱苦,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宗教特性。

  不过,也正是那些有丰富故事的典籍及戒律说明,脱离现实的欲求是很艰难的,即使对於那些已经出离了世俗去实践解脱修行的沙门们,禁戒欲望和世俗需求仍然是那麽不容易,而且,每每成为修行道路上必须克服的问题。於是,遇到什麽问题就解决问题,并逐一形成规定或法则,亦即积累成名目繁多的戒条。释迦牟尼去世後,门徒弟子们结集佛说,最早结集的大概就是戒律。戒律不仅是维系佛教组织的行为方式的准则,实际也是佛教所根基的教义模式结构中的一面重要基础和支撑。

  因而,大致可说,降低和禁戒世俗欲望的禁欲生活,摆脱产生诸苦之各种世俗因缘,追求精神的升华和觉悟得道,是佛教发生机理的一个基本逻辑链条。相应的,佛教早期的所谓经济理念就是修行者尽可能地远离、不涉及、或者是不直接涉任何经济。

  2、与禁欲出离之修行实践相关联的佛教经济理念取向

  事实上,那些戒律反映的模糊史迹也显示,作为个体的禁欲修行和佛教整体事业的发展,始终都回避不了经济问题。

  个体出家人保障生命之基本所需,主要靠托鉢行乞和布施。僧众形成僧伽,佛教影响扩大,信奉者益多,布施随之增多应该是可能的。对於个体僧人和已发展成集体的僧伽而言,无论行乞还是布施,都可能产生剩余问题。如何处理剩余财物,便是一个能反映佛教发生时期的经济理念的重要方面。

  在此节录一点佛教戒律中关於受施和处理剩余的片段,由此可大致透视当初佛教生动现实的僧伽生活,了解早期佛教的相关观念。

  一则是“花法”和“果法”,即对布施多余的花和果的处理。“汝日日与我尔许鬉。余者与我尔许直。得直已,得用作别房衣。若前食後食。若犹多者,当着无尽财中。是名花法。”“果法者。……果若细者当量分。若以手为…

《佛教的经济理念与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问题之审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